摘要:如今,国家在教育和经济领域均呈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不仅各个企业岗位的竞争压力直线上升,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也逐年上涨。如果高职学生仍采用投简历、面试的方式求职,很难在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取到心仪的工作。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拓展学生成长潜力上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情形,从工匠精神、三教融合、第二课堂、互联网络、校企合作五个角度进行分析,探究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路径,以资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路径
一、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完善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
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的思想品质,是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其中包括三种内涵:娴熟的岗位技能、开拓创新的勇气、爱国爱岗的精神。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会面临着许多诱惑和坎坷。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因此,教导学生如何用正确的心态来面对这些挑战,是高职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重点[1]。以此为前提,就体现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一)结合优秀的个人事迹,作为学生的创业启示
许多高职学生都有创新创业的潜力,但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开拓创新的勇气。因为学生的创业通常需要通过贷款来积累发展资金,一旦在创业中失败,自己将会面临高额的债务,这会为学生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对此,高职教师可以结合先进的个人创业事迹,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道路带来启示。比如“双龙面粉厂”厂长的创业故事,在他创业成功之前,他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来积累面粉厂的生产管理经验,这就体现了“娴熟岗位技能”的重要性。而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即使面临各种生产问题,厂子的发展一度步入萧条。他也没有就此气馁,而是找出问题,积极面对,用智慧、能力、意志来面对困难。终于通过自己的胆识,打造出了面粉食品领域的一道金字招牌。由此,学生在学习这些成功的事迹中,就能从中积累经验,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为自己的创业发展注入信心。
(二)组织公益性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服务意识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职学校要定期组织公益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主动为孤儿院、敬老院、残障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学生认识到,一名优秀的创业者不止要开拓进取,更要反馈社会,体现自己的价值。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将工匠精神根植在学生的内心。
(三)分析错误的创业案例,杜绝学生的投机心理
除了从优秀个人事迹上进行正面教育,高职学校的教师也要为学生分析错误的创业案例,以杜绝学生产生投机取巧的创业心理。比方说,在新冠肺炎疫情十分严重的时期,有人恶意抬高口罩的价格,借此牟利,大发国难财。这样的行为性质十分恶劣,不仅违反了国家法律,也丧失了道德准绳。由此,学生在了解这些错误案例的同时,就能产生一定的警惕心理,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从而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道路必须要堂堂正正,不能采用恶意牟利、欺骗、投机取巧的方式。
二、以“三教融合”为基础,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
所谓三教融合,代指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教学。在新时期,高职学校若想保证学生具备优秀的创新创业水平,教育工作一定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形势。而“三教融合”无疑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拓展学生创业视野的有效教育思路[2]。
(一)加强“三教融合”的教育投入
三教融合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想要落实这种创新创业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必须要在教育体系上进行改革。首先,各个教育部门要加强教育联系,能彼此做好教育分工,明确教学职责的范围。其次,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补充必要的专业培养设备。最后,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上寻求改进。尽量让教材内容做到与时俱进,比如,增加创业模拟、商业演练等版块。教学上落实“理论+实践”的原则,通过多策略、多活动的方式,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带来良好的锻炼。
(二)完善“三教融合”的教师队伍
除了教育硬件的支持以外,想要全面落实“三教融合”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高职教师也必须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教育能力。不仅要熟悉创业的过程,还要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带来良好的启示。对此,学校可以聘请创业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熟练的专家,充实到“三教融合”的教师队伍当中。为学生带来更为全面性、专业化的教学培训,以更好地开展双创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以“第二课堂”为实践,积累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经验
所谓第二课堂,代指在固定的教学进度之外,拓展有关政治、文娱、健身、学术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良好的锻炼,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采用第二课堂模式,可以有效模拟创新创业的过程,帮助高职学生积累创业经验[3]。
(一)组织学术沙龙,分享创业思路
学术沙龙是第二课堂比较常見的开展方式,旨在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彼此的创业思路。俗话说: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如果让高职学生单独摸索创业思路,学生只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框架,很难谋求创新的发展。而通过学术沙龙,高职学生就能与其他专业的同学交流,从他人的创业思路中得到触类旁通的启示。比方说,某个想在食品领域进行创业的学生,可以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从导游专业的学生处借鉴经验,融入导游宣传计划。让外地的旅行者能在导游指南中了解到这名学生创业的食品信息,以体现良好的宣传力度。
(二)观察社会问题,收集创业灵感
高职学校在开展第二课堂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观察现实生活或某个企业的运营情况,分析其中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及时加以解决。每当学生记录一个问题,就可以作为一个创业发展的突破点[4]。比方说,在网购流行的期间,越来越多的人上网购物,为物流送货带来了极大的管理压力。如何提高送货效率、保障货物安全,也成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有人产生了创业灵感,希望能找到一种方式,建立无人值守的物流站。而这个创意思路,实际上是今天“丰巢”的雏形。以此作为案例,教师鼓励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就能收集大量的创业灵感。
四、以“互联网络”为载体,丰富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选择
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逐渐融入到社会的许多发展领域。可以说,互联网蕴含着十分深厚的创业潜力。如果以互联网络作为载体,可以为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更多丰富的选择方向[5]。对此,高职学校的教师应当合理利用互联网途径,为创新创业教育注入新的血液。
(一)根据学生的需求,增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想要让互联网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得力武器,首先要培养学生使用武器的能力。在专业课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增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让学生能熟练进行信息操作,熟悉先进的工作软件。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灵活应用在创业之中,尝试做出一些有创意的作品。比方说,有学生应用“Anime Studio Pro”软件,制作了营销演示动画视频,具有十分出色的创新价值。再比如,有的学生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了一种专门用于社会服务的智能软件。由此,学生们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的炉火纯青,对学生双创能力的成长大有裨益。
(二)根据国家组织的“互联网+双创”大赛,布置创业课题
当前,国家已经认识到了互联网的重要性,并定期组织“互联网+创新创业”的竞争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在比赛中表现自己[6]。借助国家组织的赛事活动,高职学校可以布置创业课题,鼓励学生进行针对性地研究。让高职学生先在学校的范围,设计创业计划,做好全面的准备。在选出设计作品十分优秀的团队后,再推荐他们参与到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创业大赛。由此,可以让高职学生得到循序渐进的锻炼,在一步步地学习过程中积累创业经验,促进自身双创能力的成长。
(三)利用网络的便利性,收集前沿的创业信息
除了网络上的创业大赛之外,网络技术自带的便利性,也可以为高职学生的创业事业带来良好的帮助。在未来社会,情报就是创业的内驱力。如果情报滞后,学生的创业道路将会处处落后于人。相反,若学生的情报能力十分优秀,能第一时间掌握国家前沿的发展信息,那么学生就能及时针对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确定下阶段的创业思路。由此可见,高职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定期浏览网络新闻的习惯,让学生能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大势。
五、以“校企合作”为体系,加强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保障
高职学生的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要面临失败的风险。对此,高职学校需要以校企合作作为教育体系,将这个风险降低到冰点。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训练可以得到良好的教学衔接。校外的企业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同时也能作为学生创业的好伙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资金和人脉支持[7]。
(一)引进双师人才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学校通常会采用双师教育模式来对学生实施“理论+实践”的同步培养。这就需要引进具有“双职称”或“双素质”的双师型人才。因为这一类的人才既能胜任理论教育,也能开展实践教学。如果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学校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与企业加强教育互助,邀请企业中的专业人才参与到教师队伍当中。在教学之前,企业人才可以与学校教师进行深入交流,确定教学的课程与步骤,让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能做到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二)寻求政府扶持
以校企合作为前提,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道路已经初步具备了良好的保障。若想让保障的力度提升,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政府的帮助。由此,就能开展学校、企业、政府的三方扶持模式,为学生的创业发展道路减去大量不必要的麻烦。政府的帮扶有两点优势,其一,可以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创业时可以享受哪些权利。其二,在资金方面,学生也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因为企业的经营目的在于盈利,对学生的教育投入可以称为人才投资。但这种投资具有一定的私心,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在创业中的主导地位。而政府投入资金的动机更为客观、中立,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这个发展隐患。
(三)签订互助协议
假如某个学生的创业潜力较强,设计的创业思路得到了企业的青睐,企业有意愿对这名学生投资。学生也满足企业的实力,同意与企业进行合作。此时,高职学校就要从中做好调控工作,为学生聘请专业的商业律师,与企业签订互助协议[8]。由此,可以帮助学生规避风险,维护学生的权益,避免出现“打工式创业”的情况出现。
六、结语
在未来的社会,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会与日俱增。高职学校必须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互联网络、第二课堂、三教融合、工匠精神、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激发高职学生的創新创业意识,营造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拼搏风气。由此,高职学生才能摆脱传统求职方式的束缚,将命运掌控在自己的手心,为自己打造出精彩纷呈的人生,让国家的创新创业形势发展得如火如荼。
参考文献:
[1]谢光园,杨赛,曾慧婷.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1(05):159+161.
[2]杨岩,戴莉.“三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林区教学,2021(04):49-51.
[3]吕丽平,高月敏,吴复宇.第二课堂培养高职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04):18-19.
[4]刘宇.“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9):170-171.
作者简介:李楠(1980-),男(汉族),甘肃天水人,中共党员,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硕士,曾从事两年精准扶贫工作,主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