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方,龚燕妮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200232
共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最早提出的心理学理论[1],是准确体验他人精神世界,如同体验自身精神世界一样的能力和态度[2]。基本共情是自然的能力,而治疗性共情是习得的现象[3],指治疗者能以客观立场认同他人感受及想法,并把这种理解以关切、温暖与尊重的方式表达出来[4]。护士在职业中面对着多种人际关系,包括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护际关系、护士与医院各部门各类人员的关系、护士与社会群体的关系、护士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5],因而基于多种人际角色的临床护士共情研究尚有较大的整合和发展空间。心理资本是一种在个体或团队成长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对个体而言,心理资本包括自信、希望、乐观和坚韧4 个要素[6]。团队心理资本是在个体心理资本研究基础上结合个体心理团队性互动、成员间积极心理能力的协调、团队心理能力的优势整合进行的整体效应,主要包括团队效能感(目标的关注及评估)、团队共同愿景(团队目标的理解)、团队信任和团队协助4 种团队心理资本要素[7]。作为可以开发与管理的团体层面心理资本,团队心理资本能够有效调节团队成员的心理归属、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使团队成员接受组织的价值观,从而在共同使命感和价值观引导下紧密聚合在一起,产生使组织满意的行为,从而产生大于单人绩效相加的整体成效[8]。本研究将护士职业中的多种人际角色进行整合,设计以共情体验培训为内容的护理团建活动,并在本院66 名在职护士中开展,以提高护士团队心理资本,效果满意。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9 年6 月—2019 年12 月选取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在职注册护士;②带教老师角色护士承担带教工作≥3 年;护士长角色护士承担带教工作≥3 年,承担护士长工作≥1 年;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进修护士;②请产假护士;③研究期间离岗≥15 d 的护士。共调查来自4 个科室的66 名护士,年龄22~53(31.69±7.88)岁,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护士一般资料(n=66)
1.2 干预方法
1.2.1 设计团建活动 由本院3 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护理管理人员根据院区护理团队现状,并结合临床护士多种人际关系,设计基于多角色共情体验的护理团建活动初步方案;由2 名专业心理治疗师、10 名具有心理学学习经历的护理管理人员组成专家小组,对基于多角色共情体验的护理团建活动初步方案进行远程审核及修改;最终由护理部确定为期6个月的团建活动正式方案。
1.2.2 团建活动实施方法
1.2.2.1 护士共情培训 组织66 名护士开展共情培训,共2.0 h,内容包括一般共情理论介绍(0.5 h)、临床护理共情短语训练(1.0 h)、共情四步法应对护患冲突[9]经典案例解析(0.5 h)。
1.2.2.2 共情四步法应对护患冲突情景模拟(基于护患关系角色) 共情四步法即倾听、同理心表达、复述、提出处理方案[9]。以科室为单位分别开展培训,每次邀请1 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护理管理人员作为辅导员,由1 名或2 名护士扮演护患冲突中的病人,再现临床常见护患冲突情景。辅导员随机指定1名护士运用共情四步法应对冲突,在此过程中辅导员掌握模拟案例的共情四步法主线,可以随时进行提示,模拟护士应根据辅导员提示及自身掌握的共情技术通过四步法完成冲突应对。案例模拟结束后,由辅导员进行点评和解释,让护士体会模拟中的不足和改进方向。每名护士扮演模拟护士≥1 次,参与观摩≥3 次。模拟活动每周开展1 次,共开展8 次,每次包括3 个案例,每个案例30 min。案例剧本提前3 d 通过微信群告知护士,提醒扮演护士和观摩护士做好准备。
1.2.2.3 师生角色互换共情体验(基于师生关系角色) 以科室为单位分别开展体验,每次安排1 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护理管理者作为辅导员,门诊、耳科病房、眼科病房和耳鼻喉科病房分别安排3名、8 名、6 名、6 名护士扮演带教老师角色,安排4 名、14 名、12 名、13 名护士扮演学生角色,采用座谈形式开展活动。体验活动每个月开展1 次,每次2 h 左右,共2次。第1 次主题:教师角度为“让我最崩溃的带教瞬间”,学生角度为“不要剥夺我的业余时间”;第2 次主题:教师角度为“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那么难教?”,学生角度为“我的老师为什么不喜欢我?”。教师角度主题由1 名教师讲述自身带教中的负面情绪,由所有学生站在教师立场依次进行共情表达,其他教师聆听感受,当所有学生表述完共情之后,教师可依次表达自身被共情的体验,并点评其中较优秀的共情表达。学生角度主题反之。
1.2.2.4 上下级角色互换共情体验(基于上下级关系角色) 以科室为单位开展活动,形式同师生角色互换共情体验,即每次安排1 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护理管理者作为辅导员,门诊、耳科病房、眼科病房和耳鼻喉科病房分别安排1 名、5 名、3 名、3 名护士扮演护士长(含副护士长),安排6 名、17 名、15 名、16名护士扮演下属开展体验。体验活动每个月开展1次,每次2 h 左右,共2 次。第1 次主题:护士长角度为“我最近常常在工作中发脾气”,护士角度为“我觉得自己不能胜任新部门的工作”;第2 次主题:护士长角度为“当护士长和母亲的角色不能两全”,护士角度为“为什么护士是万金油?”。护士长角度主题由1 名护士长讲述自身带教的负面情绪,由所有护士站在护士长立场依次进行共情表达,其他护士长聆听感受,当所有护士表述完共情之后,护士长可依次表达自身被共情的体验,并点评其中较优秀的共情表达。护士角度主题反之。
1.3 评价方法 基于多角色共情体验的护理团建活动开展前及活动开展后6 个月采用团队心理资本量表对护士进行测评。该量表由翟玉荣[10]编制,共16 个条目,包含4 个维度,分别为团队效能感(4 个条目)、团队合 作(4 个 条 目)、团 队 信 任(4 个 条 目)、共同愿景(4 个 条目)。采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系数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各维度Cronbach's α 系数为0.805~0.867,内部一致性较好。运用KMO 指标和Bartlett's 球形检验对量表效度进行测量,各维度因子载荷均>0.5,累计方差解释程度为83.481%,表明该量表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计分法,“很符合”计5 分,“很不符合”计1 分,分值越高表明团队心理资本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定性资料以频数及百分率(%)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活动前后护士团队心理资本水平差异,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活动前后护士团队心理资本量表评分比较(±s,n=66) 单位:分
表2 活动前后护士团队心理资本量表评分比较(±s,n=66) 单位:分
项目团队效能感团队信任团队合作共同愿景总分条目数P 4 4 4 4 16活动前11.80±2.99 12.05±2.54 11.87±2.37 11.98±2.04 47.70±6.64活动后13.66±2.38 13.40±2.36 13.70±2.51 13.31±2.39 54.05±4.94 t 值−4.63−5.10−5.21−4.21−8.70<0.01<0.01<0.01<0.01<0.01
3.1 实施基于多种人际角色共情体验的护理团建活动的意义 基于明确的角色说明与详尽的行为规定,人们在组织中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11]。护士在工作中产生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12],首先在护患人际中,共情能力作为一种软技能,要求临床护士在工作中站在病人角度,对病人以及自身情绪有正确的认知和评价[13]。但已有研究表明,各科护士基于护患人际关系的共情能力不尽理想,如赵丹丹等[14]认为重症监护室(ICU)护士共情能力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李霞[15]认为手术室护士关怀能力水平偏低;李娜等[16]研究显示急诊科护士共情得分低于一般水平。同时,在护患人际关系以外,护士还面临其他人际关系,如学生与教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等。邝旭环等[17]通过研究发现,共情培训前新入职护士共情能力普遍较低;许琳等[18]研究表明,病房护士长具有较高水平的共情能力和管理领导行为,但在换位思考、情感护理、支持性领导行为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致力于提高护士共情能力的培训增多,如通过叙事护理培训[17]、标准化病人干预[19]提高新入职护士共情能力,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培训[20]、巴林特小组[21]、共情四步法[9]等提高临床护士共情水平等,但大多研究仅是针对护士某一人际角色进行探索,综合考虑护士在多种人际角色中所需的
共情培训研究较少。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实践认识周围事物,用亲身经历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22],其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具有亲历性、缄默性及个体差异性特点[23]。将其应用于护士培训,能够有效提升临床护士人文关怀品质[24]。本研究通过整合护患冲突、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人际关系中的共情体验式培训,采用团建的活动形式,借助团建活动的特殊功能,即目标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25]发挥体验式培训的积极作用。本次团建活动中护士参与度较高,培训意愿较为强烈,能够在团建活动计划时间内顺利完成要求的内容,为护士共情培训提供了新颖、可行的形式。
3.2 基于多种人际角色共情体验的护理团建活动能提高护士团队心理资本水平
3.2.1 基于多种人际角色共情体验的护理团建活动能提高护士团队效能感 在团队管理中,成员不仅关注目标能否完成,还关注团队成员间能否相互支持和鼓励、权力能否被满足等,因此,团队沟通非常重要。Marlene 等[26]列举团队工作特征时将沟通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并认为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倾听彼此意见,并表达他们对团队运行和产生团队问题的感受和看法。Blanchad 认为良好的沟通是高效率团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当团队内部沟通良好时,团队集体效能感将显著提高[27]。可见,良好的沟通是提升团队效能感的重要因素。本次团建活动共情主题包含护理工作环境中的护患冲突、护理带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负面情绪、护理管理结构中上下级间不同的困扰和忧虑等,这些普遍存在于护理团队中。团建活动期间,团队成员作为共情体验者,其个人情感得到了疏泄并被他人倾听、接纳,可视为在团队个体间通过共情达到了良性沟通。这种反复进行的良性沟通贯穿于团建活动始终,因而团队整体效能感有所提升。
3.2.2 基于多种人际角色共情体验的护理团建活动能提高护士团队信任 团队信任是团队成员对团队其他成员行为充满信心和积极期望的一种共享心理状态[28]。要培养团队成员间相互信任的关系,增强团队成员的密切性是关键。密切性是在有效制度框架中,人们在空间上、心理上由于共同利益和兴趣而走在一起,或者由于某种原因需共事而接近,并且在这种接近中有效解决问题和实现合作[29]。在为期6 个月的团建活动中,高频次开展共情培训和体验,有利于增强团队成员在空间和时间上交往的密切性。同时,在团建内容中纳入护士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护患冲突等,使护士共同完成模拟案例重演和探讨解决之道,可有效提高护士间的密切性,从而增进团队信任感。此外,本次团建活动包括针对护士长作为管理者角色的共情体验内容。既往研究显示,大多数护士长能通过发泄情绪、调整心态、解决问题等积极应对方式减轻个人压力[30],但下级护士未能参与其中;同时,护理管理人员也对被管理者的情绪关注较少。本次上下级共情体验项目中以护士长和护士工作中的困扰为主题,互相进行共情表达,有利于促进上下级间换位思考,加深相互理解,增进团队成员的情感交流和信任。信任感在师生共情体验后有所增长。
3.2.3 基于多种人际角色共情体验的护理团建活动能提高护士团队合作意识 既往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研究中不同研究者采取了不同方法,如邓胜勇[31]采用团队成员角色互换培养康复治疗专业实习生团队合作意识;周文杰等[32]尝试在严肃的游戏中通过社会角色扮演及角色置换促进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本次团建活动基于师生角色共情和上下级角色共情的内容均设置了角色互换体验环节,通过换位思考和探寻共情切入点,师生和上下级间能更好地理解彼此所承担的责任和所处环境,体验对方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用不同视角看待和解决问题,从而改善护士的团队人际关系,达到增进合作意识的目的。同时,在体验中也会发觉一些有趣的现象,如在教师表达“让我最崩溃的带教瞬间”时,阐述了自己向学生提出批评完全不能得到对方反馈时的崩溃心情,这与学生表达“我的老师为什么不喜欢我”时描述的“在老师批评自己时,出于尊重不辩解、不反驳,但老师似乎更生气了”的状况一致,通过互相共情表达和体验,师生发现了对方的诉求,对纠正既往应对的不足、共同提高护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2.4 基于多种人际角色共情体验的护理团建活动能提高护士的共同愿景 组织的共同愿景是指被组织成员接受和认同的组织意愿和愿望。真正的共同愿景能够使全体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淡化人与人之间的个人利益冲突,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33]。通过建立共同愿景,能使组织成员放弃固有心智模式,勇于承认个人和组织缺点,激发组织整体活力[34]。原则上,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有机统一,个人意愿与组织意愿有机统一,才可以被称为共同愿景,才能够具有共同愿景所应有的效力。其中优化组织文化氛围使大家在组织中满足安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建立共同愿景的重要基础之一[35]。在本次团建活动中,从基本共情技巧开始培训,逐步训练护士独立应对工作环境中护患冲突的能力,通过临床运用,护士给予“解决了1 例护患矛盾后很有成就感”“工作中较少与病人或家属发生不快”“感觉工作环境中更受尊重和理解”等较为正面的反馈。同时,在师生角色共情和上下级角色共情体验中,也更多地考虑到以往团队中较为弱化的群体“学生”和“普通护士”,通过多次共情体验,将学生和普通护士的心理需求强化,给予平等倾听和疏导,体现了对其的尊重,对优化团队氛围和建立共同愿景具有一定的助益。
3.3 不足与展望 本次团建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护理行政管理者,与活动参与者间为上下级关系,因而在活动主动参与度及结果调查中,可能存在干扰和混杂情况。另外,尽管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多种人际角色共情体验的护理团建活动能提高护士团队心理资本水平,但其后续维持、推广、深化方法仍需要进一步探究,如保证定期开展团建活动、融合其他心理咨询技术和形式、团体咨询组织者授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