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同伴关系,是初中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自我认知的形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发展。本文探讨了初中女生同伴交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及其对自我悦纳感的影响,并针对这些特点和影响提出心理疏导对策。
[关键词] 初中女生;同伴交往;自我悦纳感;心理疏导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不仅生理上日趋成熟,在心理上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人际关系由亲子型逐渐向同伴型转移。同伴关系成为初中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较于男生而言,初中女生的同伴交往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且会对其自我认知产生极大影响。
一、初中女生同伴交往特点及对自我悦纳感的影响
1.同伴关系通常更加紧密
初中学生结交朋友注重是否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男生一般只在进行与爱好相关的活动时才会联系密切,女生则心思细腻、情感丰富,同伴之间的话题往往会从共同的兴趣爱好延展到生活领域,以寻求更多的共同点和支持。
在同伴的性别构成上,女中学生更加倾向于同性朋友,对同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显著多于男中学生。其原因之一是青春期女生在生理上有明显的变化,容易产生困惑和疑虑,若同性朋友有类似的经历,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更容易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另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生面对异性会比较拘谨,有较多的顾忌,而同性朋友交往会更方便,相处更自然。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两个及以上的女生经常会形成小圈子,各种活动都几乎形影不离。这种长时间的分享交流,促使她们在思想行为等各方面愈加趋于接近,几乎默认了小圈子内的女生必须始终保持高度一致。
2.同伴关系对自我悦纳感影响更大
同伴之间的高亲密度对于女生自身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年龄的增加、自我意识的增强,女中学生与家长的观念和想法差异较大,有时会感到难以沟通。此时,同伴的理解和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给予她们心理满足和情感支撑,促使她们在交流中相互学习,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因此,女生的同伴关系在信任与支持、陪伴与娱乐、肯定价值、亲密袒露与交流维度等方面强于男生。
然而,高亲密度意味着一旦同伴关系出现问题,对女生造成的压力也会更大。虽然小圈子内思想行为趋于一致,但个体之间终究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被压抑着不敢表露出来,因为多数女生害怕自己的不一致被视为背叛,被小圈子排挤,甚至怀疑否定自己,产生自我认知障碍。例如,女生A面对好友B的盛情邀请,答应周末一起出去玩。但A内心实际是不愿意去的,周末临时又反悔找借口不去。几次之后,B有了些意见。这看似只是件小事,但对同伴需求强烈的青春期女生来说,影响却可能是相当大的。A觉察后,十分害怕、恐慌,承受了较大的压力,经常否定自己,信心不足,具体表现为心事重重,愈加沉默寡言,成绩明显下滑。
非高亲密度的一般同伴之间,也会在相互间产生较大的影响。许多女生会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如果评价是偏向负面的,就容易产生焦虑、苦恼等消极情绪,会自我怀疑,甚至逃避社交,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拒绝和别人沟通、交流。
从整体上看,青少年的消极情感随年级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女生的消极情感明显高于男生,与上述特点不无关联。
3.同伴关系问题容易被忽视
相对于男生的活泼好动,女生普遍表现得比较乖巧,同时又不愿受到家长的干涉,与他人沟通日渐减少。因此家长们较多地将焦点关注在生理方面,同伴关系问题则很难被发现。
例如,女生C曾一度沉迷于手机,原本家长以为只是单纯地迷上网络游戏,多次批评劝说都无效。一段时间后,她的状态更加低迷,原来是因为她与女生D之间出现了摩擦,两人关系紧张,导致其情绪非常压抑,有自暴自弃的倾向,转而到虚拟的网络中逃避现实。家长没有了解到真正的原因,仅仅依靠表象来判断,对该女生来说,一方面有人际关系压力,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误解,很有可能雪上加霜,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二、同伴关系问题的心理疏导
1.家校合作,提高重视程度
研究表明,在对消极情感影响的几个因素中,同伴依恋显著高于父子依恋与母子依恋。因此,家校双方需要十分重视女生的同伴交往,帮助她们解决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
初中女生,自我意识比较强,但很多时候,平静和沉默的表象下,她们把问题压抑在心底,若不及时加以疏导,一旦问题喷发,后果可能极其严重。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若无法及时得到正面反馈,也可以通过关注她们在某一阶段是否有异常表现来从侧面了解。如果发现异常情况,一定要提高警惕,分析原因。在此过程中,家校应该携手合作,充分交换意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主动、积极地与孩子沟通。
2.鼓励团队合作,开展同伴交往指导
女生同伴交往的问题往往出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圈子内部过分强调统一性,二是小圈子之间过分强调排他性。原因是一些女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重点,不顾及他人,不善于与别人配合。
为此,学校应当鼓励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如班会、艺术节、社会实践等,在此过程中促进个体之间的相互了解,引导她们从别人身上发现优点,客观分析自己的不足,从强调自我到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接受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在交往中求同存异、相互包容。
同伴交往的指导也应在家庭中同时进行。家庭要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家长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在探讨问题时,应当避免过于权威化,尽可能保持良好的沟通。
3.专业人员需长期跟进
专业人员的介入是学校开展心理疏导工作行之有效的补充。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课以及心理咨询室,能够为遇到困惑的学生提供咨询和排解的途径。但目前的现状是,心理咨询室只是被动地等待有需要的学生上门,心理课和心理干预后缺乏后续的跟踪指导。部分女生比较多愁善感,一次心理干预往往无法起到较好的效果,还需要根据后续观察表现进行策略调整。
为此,专职心理教师应该与班主任进行密切沟通,对需要心理帮助的女生关注更长时间,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必要时可以主动及时介入,避免情况恶化。另外,同伴交往产生的矛盾,心理教師应该起到良好的媒介作用,为矛盾双方搭建起深入沟通的桥梁。
在上述女生C的案例中,C向心理教师求助。心理教师与班主任沟通后,班主任对女生D同步进行引导干预。但在此过程中,两人的误解由缓和转向冲突。在矛盾激化前,班主任联系心理教师再次主动介入调解,并较长时间定期关注交流,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青春期的初中女生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家校应该通力合作,努力促进其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帮助她们正确评价自己,接受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曾荣,张冲,邹泓.中学生的学校人际关系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0(12).
[2]王英芊,邹泓,侯珂等.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消极情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02).
[3]汪金英,陈小雨.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及其心理疏导[J].长沙大学学报,2015(01).
宋艳龄 浙江省宁波市春晓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