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华
摘 要:针对目前作文教学现状,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一是提倡先说后评再写,因为先说后评再写,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互相启发,彼此借鉴,把问题解决在写作前,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二是教师亲自示范,与学生同堂作文。教师不应该是指手画脚的旁观者,教师更应该是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践者,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也”;三是倡导“模式”作文,文虽无定法,但有常法,熟悉掌握作文常法,方能游刃有余也。
关键词:作文写作;现状;先说后写;示范;模式
作文的分数几乎占了语文试卷分数的半壁江山,不少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安排了每周两节的作文课,师生们孜孜不倦地在作文这块领域上摸索,相信,有了辛勤汗水的浇灌,作文的花园一定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回首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很多时候是先布置题目,后组织评讲,老师呕心沥血、煞费苦心评完两个班的作文,这时,通常已过去了三五天。從记忆规律的角度说,学生早就淡忘了这件事,忘却了当初烦恼的困惑是如何解决的,忘却了当初电石闪光间一晃而过的灵感是如何捕捉的,学生已经没有了新奇,没有了愉悦,没有了期待,总之,我们已经丧失了最佳的教育时刻,丧失了最佳的激发学生分享交流的时刻。不少学生拿到作文,瞄了一眼分数,甚至略过了老师的那几句不咸不淡的评语,直接塞到抽屉里,就是明证,对学生而言,似乎写作文只是一项任务,并不期待会收获什么。如果评讲的时候再泛泛而谈,那学生将更是事不关己;此外,学生的写作热情很难被激发,就算个别同学曾经热血沸腾,但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也早已心静如水。此时如果教师没有一些新的举措,很难调动他们的情绪;再加上部分同学学而不得法,每周只是单调的重复,为写作文而写作文,更不知道作文应该写成什么样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些也许是作文耗时多效果不甚理想的部分原因。
针对此种现状,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吸收了一些优秀同行的智慧,主要用三种办法,一是尝试了先说后评再写的方法,力图在最佳的时间点,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说,是交流的平台,说,就是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内容在课堂上说出来,是展示思路的过程,是粗线条举例的过程,别人可以看到你思想的火花,你可以看到别人智慧的花朵,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知识的甘露在源源不断地涌现;评,是提高的平台,评是剑,砍去了树木的朽枝,评是剪,剪去了树木上多余的枝叶,评是医生的手术刀,拿去人身体上不需要的部分,评是一语中的,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改进的良方;写是升华的阶段,是融百家之长,去伪存真,使沙子变成了珍珠,使石头变成了宝玉;二是教师本人,即笔者大胆露丑,勇于示范作文,布置作文后,学生在下面写,我在讲台写,大家各显神通,正如《滕王阁序》所云:“请洒潘江,各倾陆海。”因为,我始终相信身教重于言教,理论应该结合实际。事实证明,如此做法,学生参与其中,又与教师有较深入的互动,效果明显;三是“模式”作文。笔者常想,我国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是成功的,因为数学的计算过程既可以重复进行,又客观,换一个同学演算,也是这个过程和结果;体育教学也是成功的,教师通常会示范一个动作,学生跟着做,换一个体育老师,他示范的动作也是如此。而语文教学似乎过于强调个性化的阅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文更是文无定法,也许在理论上,文无定法是对的,但设想这对初学者而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天马行空,意味着手足无措。所以笔者认为,“模式”作文教学,对高中生而言是有帮助的,先“作茧”,再“成蝶”,下面,笔者将具体论述本人的这三种做法。
一、说是交流的平台,不同的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一篇文章,小到遣词造句,大到立意谋篇,组织材料,有很多环节,作为学生而言,每个环节都需要提高,而每个同学都说都有可取之处,他们或许见解深刻,或许事例新颖,或许语言鲜活……也许我们每个人对于作文都有自己固执的某一点,认为非此不可,这也许就像寓言里的“瞎子摸象”,每个人都摸到了一点,但都不是全部,如果让所有的“瞎子”都来说一说,那么组合起来的“象”,无疑将会更接近于真实的象。而课堂地“说”就是这样交流的平台,每位同学都应该知而不言,言而不尽,虚心聆听,博采众长,汲取知识的甘露,拓宽视野,活跃思维,逐步丰富自己写作的手段。
比如深圳某作文材料如下:有资料介绍说,在美国,当小孩不吃饭的时候,母亲常常这样逗小孩:“赶快吃!你再不吃,小心中国人都来抢光了!”的确,在中国文化和现实境况下,不少人的行动原则就是抢先得到实际的好处,正是一些人时时处处不择手段的“抢”,把我们社会变成了一个越来越崇尚“抢”的世界;在交通路口,在凡是需要排队的地方,我们总能看到试图或已经“加塞儿”的人……请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和感受,围绕“抢”这一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我让同学说材料,说构思,说立意,在交流的过程中马上有了碰撞,碰撞让我们的认识更理性和全面,生甲说应该正向立意,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最早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口号的城市,命题者无疑是肯定“抢”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在呼唤一种奋勇争先的精神;生乙说生甲的说法有道理,但从材料的某些词语,比如“抢着闯红灯”,还可以看出命题者是否定这些行为,所以应该反向立意,应指出这种“抢”实际反映出我国国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生丙则说,前面两位同学说的都对,还可以辩证立意,既肯定“抢”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指出“抢”的消极方面。
可见,说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彼此交流,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作文的某一点,说能让我们在下笔之前更加胸有成竹。
二、评是提高的平台,评是面镜子
评不是唱赞歌,不是互相吹捧,不是蜻蜓点水,而是一语中的,直接指出作文构思与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让评成为吹拂同学耳朵的春风,让评成为滋润同学心田的细雨,让所有的同学都能从评中收获智慧,也许是加深了印象,也许是拓宽了思路,也许是丰富了认识,也许是调整了思维,也许是获得了写作的一种具体的技法,也许是对写作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总之,评是提高全体同学作文水平的有效手段。如在以“精彩的人生”为话题的作文课中,同学们对什么是精彩的人生、如何界定精彩的人生,即华师大教授陈妙云女士所谓的“框架内作文”,作了热烈的讨论,有同学认为新闻报道中,哪些“最美司机”在突发急病时,努力开车到路边,保障乘客的安全,自己却不幸病重身亡,他们的人生是精彩的人生。马上有同学评论,这不是“框架内作文”,这类作文范围过宽,“精彩”应该是优美、美好的东西,人都死了,说是精彩的人生,也许不太准确,说是有价值的人生可较能妥当。此同学评论一出,马上博得全班同学的掌声和会意的微笑,评论对我们界定一些概念,如何“框架内作文”是大有裨益的。
又比如在一次议论文写作中,我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则有关“沉重、人格、责任”的文章,请同学们评论。片段如下:人生因责任而沉重,人格因责任而高尚。诸葛亮“奉命于危難之间”,以求“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里面有他满腔碧血。李密“生当殒首,死当结草”,以求“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里面倾注了他反哺之情。文天祥“扶大夏于将倾”,以求为国靖难,继而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他们告诉后人的是忠、孝、义、勇。
针对此片段,同学们交头接耳,评论不断。生甲评论,诸葛亮的例子看不到与关键词“人格”有什么关系,生乙评论,其他例子大体跟前面同学意见相同,关键词“沉重、人格、责任”不能体现,这在议论文写作中,应该要避免;生丙评论,片段后半部分谈的是忠、孝、义、勇,与关键词无关。评论无疑加深了同学们的认识:议论文的叙述、分析应该紧扣观点的关键词。如果是写作之后,老师再指出,一是学生的印象未必深刻,二是学生改正只能等待下一次的作文,而在写作之前就让学生评,学生可以马上纠正,为写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写是升华的阶段,使沙子变珍珠
经过了前面的说,学生已经激发了情感,活跃了思维,丰富了认识,对写作“框架”有了初步的构思;评则是说的基础上的提高,是进一步的细化,是对存在问题的解决;之后地写,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此时他们不再无助地看着天花板,他们不再无聊地剪指甲,他们不再被动地看着墙上的时钟,等待下课铃响,他们在奋笔疾书,他们也许不能一蹴而就,一下子就写出优美的文章,但每一次写作都有一点收获,这会让他们觉得写作是一件有趣的事,增强信心,期待写作,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当然,先说后评再写要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今天说这个,明天评哪个,像猪八戒钉耙,东一耙西一耙,毫无章法,先说后评再写应该遵循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应该一个知识点地去落实,训练要有严谨性和完整性。
四、教师披甲上阵,与学生同台竞技,同堂作文
教师不应该仅是纯理论的传道者,教师更应该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事实上,学生不太愿意听纯粹的作文理论,学生更愿意欣赏老师的习作,毕竟教师的习作相比理论而言,更加具体,更加直观,更加感性,而且教师亲自写作文,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网上曾有段子,打仗时国军的军官大声喊:“给我冲!”而共军的军官则大声喊:“跟我冲!”两者比较,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作文教学也大体如此,教师不能只是叫同学们写,教师更应该自己拿起笔,与学生共同奔赴写作的康庄大道。
基于此,笔者经常与学生一起写作文,看完写作材料后,笔者经常在讲台开玩笑地说:“运动员进场,比赛开始。”同学们相视一笑,此时就是最懒惰的同学,也会拿起笔思考。以下是笔者某次堂上作文的开篇部分,为诸君增加点笑料。
落日熔金,惠风和畅,两条小鱼,哼着小调,在水里嬉戏,恍然不知,水为何物,掩卷之余,不由长叹,吾辈所为,何其相似,能不戒之慎之哉!
旅行家追寻诗和远方,用双脚丈量祖国山河,山河壮丽,莫不依托大地;音乐家匍匐在大地之上,汲取创作灵感;连诗人都轻轻地吟诵:我爱这深沉的大地……水滋养了鱼,而土地哺育了万物。
看到笔者在堂上奋笔疾书,学生自然报之桃李,如此作文教学,笔者乐于其中,学生也乐于其中,可谓其乐融融也。
五、大力倡导“模式”作文
文无定法,在理论上是对的,文学大师的实践,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但对初学者而言,更应强调文有常法,如此,则学有方向,学有台阶,一步一步登上高峰,也许这正是部分文学大师告诫后来者写作要从模仿开始的道理吧,不“作茧”,何谈“成蝶”呢?
2020年春节假期,笔者无意中听了高途课堂某老师的一节视频课,此老师讲了作文第一段的写作模板,深合吾意。本人也对“模式”作文有一点摸索,比如在议论文的主体段部分,笔者尝试“分论点+阐释+材料+分析+结论+语言”的模式,既要骨架,也要血肉,而语言就相当于人体的血肉,一个人光有骨架,没有血肉也不好看。本人以“弘扬文化”为主题,主体段模式展示如下:
弘扬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现(观点)。弘扬者,推广也;自信者,根植于内心的信念也(阐释)。日落花飞,林荫村舍(语言),在视频里,网红子柒向世界展示独特的美食文化;大漠孤烟,黄沙漫漫(语言),在敦煌莫高窟,锦诗潜心钻研(事例)。子柒摆动镜头,锦诗构想“数字敦煌”,无不是在弘扬文化,无不是源于其对文化的坚定信念(分析)。今天中国何其有幸,文化灿若星辰,我们要感谢那一代代内心有坚定信念的弘扬者(结论)。
学生有了具体的模板,就可以依葫芦画瓢,进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有可能随心所欲地写作,破茧成蝶,岂不乐哉?
当然,笔者的尝试还是粗浅的,试图在高效课堂、激发热情、写有方向等问题上,进行一些摸索,其中定然不乏错漏之处,尚望方家批评指正。作文有效教学没有止境,道路也千条万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广州出版社柯汉琳主编《如何抓住评卷老师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