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2021-09-30 03:30周玲玲万姣花文婷程建明胡立宏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8期
关键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周玲玲 万姣 花文婷 程建明 胡立宏

[摘 要] 南京中医药大学积极探索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双师流动、平台融合和制度健全等方面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在研发和生产方面协同创新,实现了校企双赢。构建的“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双赢”培养模式,可为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借鉴。但由于“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不扎实,培养研究生缺乏顶层设计,尚未建立联合资源共享平台,无法有效整合双方办学资源和科研条件,校企合作较为松散,因此必须找准切入点,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 专业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全国中医、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和‘双导师制,构建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多元化人才培养新模式”(20190723-FJ-A04)

[作者简介] 周玲玲(1974—),女,安徽明光人,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胡立宏(1969—),男,浙江淳安人,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研究员(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8-0177-04    [收稿日期] 2021-01-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行业迎来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适应行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为对接中药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需求,缓解中药产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先后设置了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我校中药学专业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是培养中医药特色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为响应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1],一直积极探索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实践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经历,其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学校与企业合作共享资源,实现共赢[2,3]。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年联合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进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与氛围。但是校企合作协同培养研究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尚欠缺具体的实施机制;高校作为合作主体对研究生的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质量评价也未充分反映行业领域的需求;企业对合作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参与热情不高[4,5]。上述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数量与质量。

校企合作的准确定位是双方积极参与、实现共赢的基础。我校把企业需求作为学校和企业合作的重要对接点和协同培养的具体体现,通过专题研讨、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途径,将合作重点聚焦在研发和生产两方面,并根据双方优势明确合作定位(见图1)。在此基础上,以满足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整合双方的师资和平台优势,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保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进程和实效性。

一、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双师流动

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建立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高校导师理论基础深厚,科研能力强,着重中医药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产业导师应用研究经验丰富,强化实践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培养。双方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深度融合:在整体培养层面,高校导师发挥自己的科研特长,在企业举办“博导讲座”“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进入企业兼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产业实际,带动企业研发和生产的创新;产业导师在高校开设“企业讲坛”,并参与行业特色教材编写和专业课程授课,使其与生产和研发实际接轨。在个体培养层面,校内外导师组成团队,双方定期交流互动,既明确分工,又协同合作,实现1+1>2的培养效果。

(二)校际、校企交叉融合,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完善校内现有平台建设,实现科研平台和教学平台的共享。开展校际和国际合作,加強海内外平台交流与合作,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与企业共建研究生培养工作站,着重技术开发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增加研究生的知识丰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依托共享平台,开展校企之间的交流和研讨,以产业应用课题或创新技术项目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纽带,鼓励学校导师与企业进行项目申报、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等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深入合作,健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机制,推进平台融合的维度与深度。

(三)健全联合培养的系列制度

1.创建规范的轮岗学习制度。研究生进入企业之后,在不同的生产、质量检验和产品研发岗位开展轮岗学习,了解制药企业的运行管理、业务流程和产品研发体系,熟悉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操作规程,学习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作,亲身体验各类型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助推研究生提高协调协作能力,增强岗位适应性。

2.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措施。企业建立研究生带薪考核制度,设置企业奖学金,激励其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支持研究生创新创业,鼓励自主提出具有转化价值的研究课题和申报专利,给予科研经费支持和适度的创新激励,与评优评先、推荐就业、奖学金和优秀论文挂钩,创新成果优异者提供继续攻读学位、出国深造的机会,加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3.实施引入产业评价方的考评体系。研究生培养的考评引入产业方参与,体现行业的声音和需求。针对培养的不同环节制定相应的考评制度,构建联合考评体系,校企协作进行培养过程管理,共同参与理论和实践能力评价、中期考核、论文评审和答辩等培养环节,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模式改革的典型案例

经过长期实践和校企的不断磨合,我校中药学专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双赢”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结合产业需求,建设了校企共建研究生工作站17个,并创办了康缘中药学院,双方在研发和生产方面深度合作,实现了校企双赢。同时,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典型的校企合作案例,向专业的不同方向推广。

猜你喜欢
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