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摘 要]课堂教学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应对课堂提问策略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7-0081-02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句话对于教师有一定的启示,即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应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课堂提问若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便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有效推动教学的开展。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要想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中职语文教师就必须先找到自己在提问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提出的问题太随意或缺乏探讨性,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在具体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设计的问题缺乏探讨性,难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候有的教师问的问题太难,这样便使得学困生难以融入班级问题的讨论中,从而难以真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变“独角戏”为“满堂问”
自新课改以来,一些教师虽改变了过去的“独角戏”的教学方式,但又步入了“满堂问”的误区,即课堂教学中,缺少针对性、目的性的问题铺天盖地。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一些中职生本来就缺少学习主动性,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再问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定会导致他们产生厌烦情绪。在教学中,教师若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提问上,便会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3.问题缺少趣味性、创新性
一些教师就是根据教参提供的问题提问,而教参提供的问题大多死板老套,缺乏新意。笔者认为教师提问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文本,还在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想要实现这个目标,中职语文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师提的问题应该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以促进学生思考。
4.“一问一答”式过于刻板
一些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而这样的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只要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并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5.没有做到“提问—回答—反馈”
有些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具有发散性的问题,但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加以点拨、总结归纳,使学生只停留在激发兴趣层面,而未能深入思考,这便使得预设的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完成。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1.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与专业知识相联系,具有启发性等
教师所提的问题“适用、够用”就行,设置的问题不必太过深奥难懂,要实用、趣味性强。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中职学生的需要,还要考虑他们的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例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再让学生观看电影《鸿门宴》,并在此基础上提问: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刘邦、项羽的哪些优点?他们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这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给未来的自己进行一个准确的地位,又能够促进情感教育目标的完成。
2.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
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容易导致课堂氛围的死气沉沉。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设置入手去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雷雨》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角色扮演活动,对人物有了初步的印象,这个时候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分别用一个词概括繁漪、周冲、四凤、鲁侍萍的性格。然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样的做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3.应结合教学内容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
(1)在教学古诗文单元时,可抓住一些在某些方面有相同性质的句子,如不同的作品中的结构作用相似的句子提问,这能够发展学生的横向思维和不懈探究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抓住“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承上启下的句子设问,让学生背出本词中描写壮美江山和英雄豪杰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思,然后联想还有哪些词句有表达情感的作用。学生联想到《沁园春·长沙》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又联想到《沁园春·雪》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笔者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笔者还進行了总结:这些词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背出《赤壁赋》中的写景部分,并适时提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哀痛还是超越无奈的旷达?这样的类比联想提问,既能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又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在教学小说、戏剧时,可以围绕有争议的内容进行发散性提问。
《雷雨》中的繁漪是一个颇具矛盾性的人物。曹禺塑造的繁漪是新旧时代更迭下的现代女性角色。繁漪身上是具有不服命运、勇于抗争的精神的,但她却嫁给了一个维护封建统治有人,这是她身上充满矛盾的原因。那么,对于这个人物我们是应该赞扬还是批判?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提问:繁漪身上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又有哪些不足值得我们去反思?学生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的人物分析入木三分、有理有据。
(3)在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等的教学中,要多结合细节进行提问,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教学效果。
引导学生在关键处仔细揣摩、层层分析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围绕关键内容提问,往往可以促进学生对其他内容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精炼的散文,其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一句中的“泄”字十分传神地把月光的美展现了出来,同时这个句子也展现了荷塘的宁静,这又与全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相照应,以荷塘的静反衬作者心情的不宁静。这样安静的环境还是没能让作者静下来,教师可适时提问原因。这样提问有助于学生厘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化对全篇内容的理解,并知晓作者朱自清先生心情烦躁的真正原因。
(4)围绕文中的”空白“提问,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
语文教材中留有“空白”的课文很多,它们展现了语言的独特魅力,能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比如《祝福》末尾处:“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祥林嫂死后,鲁镇一如既往的安详平和,而这样的安详平和也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又比如《化装舞会》一文的开放性结尾同样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如这样的化装舞会是不是德国社会的一个小缩影?教师可以围绕课文中的“空白”设置问题,并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各抒己见,进而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收获“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应注意提问的时机、角度、原则和方法,致力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进而既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严格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质疑解疑中从“知其然”成长为“知其所以然”,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走向“静影沉璧”的深入解析,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张鸿芩.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 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3] 赵福祺,李菀 .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