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贻东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学生的健康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逐渐受到我国各界的高度重视。然而,部分学校的体育课面临场地小、器材少、教学内容形式单一、上体育课班级多且时间相对集中的问题,从而影响了体育课的正常有效开展。“一物多用”则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体育器材的“一物多用”,主要指的是在体育教学中,对生活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器材功能的拓展利用,是体育教学中常见的辅助教学手段。本文重点分析的是体育器材功能的拓展利用。
一、从器材的材质特点出发,“一物多用”
体育器材材质各种各样,有的富有弹性,并能发出和谐的声音,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有的色彩鲜明,能够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因此,我们可以从器材的材质特点出发,开发器材的多功能作用。
比如,在篮球教学的放松练习中,把篮球作为打击乐器,通过合理安排学生击球、击掌、击打地板等方式的顺序和节奏,形成一段欢快的音乐节奏,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再如,在足球射门练习中,我们可以利用裁判旗颜色的变化进行反应练习。教师站在足球门后面的位置,将两面不同颜色的裁判旗置于身后(两种颜色分别代表不同的打门角度,比如红色代表打远角,黄色代表打近角),当学生运球经过放置的人墙后,快速出示一面裁判旗,学生根据裁判旗颜色完成射门,或者是两种颜色分别要求学生要用左脚或右脚完成射门。这样的练习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在足球比赛中灵活运用技术和处理球的能力。
二、从器材的空间摆放和组合出发,大胆创新“一物多用”
器材合理的空间和组合摆放,不仅能够节省场地器材的布置时间;还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器材的功能和作用,对学生创新运用器材进行个人锻炼有所启发,利于学生掌握练习方法;同时还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学生课余自主练习的可能性。
如在跳短绳的教学中,练习结束后,将短绳对折,统一横放,呈绳梯状,我们可以进行步频练习或者是相应的绳梯灵敏性练习。然后不断加大绳间的距离,由步频逐渐过渡到步幅,这样就自然过渡到发展学生的快速跑和灵敏素质的教学。
三、从学生的技术需要出发,“一物多用”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偏重于对技术动作的学习,而忽视了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正确的技术动作是运动能力水平提高的基础,而学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
如乒乓球的攻球技术,有些学生原地打得很好,但是一比赛就输得惨不忍睹,这就是因为没有重视能力和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而“一物多用”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辅助作用,起到模拟比赛场景的作用。利用跳绳或者弹力带的阻力作用,模拟篮球比赛的对抗情景,从而提高学生在比赛中有效控制身体的稳定性和处理球的能力。再如学生在立定三级跳远练习中,往往不能积极主动地踏跳和蹬地,导致蹬地无力和向前的速度损耗,这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能力水平适当放置气球,让学生通过用力踩踏气球的方式来提高积极踏跳和蹬地的意识。
四、从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一物多用”
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竞争意识强,但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从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灵活运用器材组织教学,能够较好地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積极性,从而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和课堂效率。
比如利用短绳两人合作,一人将绳套在另一人的腰部,适当用力拖拉,被拉人快速摆臂后蹬,能有效地增长学生跑动后蹬的力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快速奔跑的能力。还可以将短绳作为立定跳远的标志线,学生适当后移或增加绳的高度,强化练习立定跳远的收腹收腿的技术动作和腾空高度。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挑战自我、积极竞争的优良品质。
五、从教学条件和课堂教学目标出发,“一物多用”
部分学校场地小,体育课安排的时间相对集中,一般是在上午第四节课和下午,再加上上课的班级过多,易导致课堂教学器材不足,场内拥挤,秩序混乱。如果利用器材划分班级活动区域,限制学生活动范围,将会利于维持体育教学的有序性。
比如将跳绳等距横放四列或在四周有序摆放,学生就可以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蛇形进”等形式的热身,然后再利用器材进行相应往返跑或遇线往返跑等教学内容。这样布置场地不仅能保证热身效果,发展学生反应速度和爆发力,提高学生的体能,而且便于管理,保证课堂安全,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纪律养成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体育器材的“一物多用”是促进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辅助手段,器材的创新利用不仅优化了场地器材资源,解决了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器材的使用率,而且丰富了课堂内容和练习手段,保障了课堂安全和课堂秩序。充满欢乐和竞争拼搏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技术,发展体能,提高技术的运用能力;而且会愉悦学生身心,使学生心理健康得以发展,课堂效率大大提升,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新兴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