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邵婷
美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美育愈来愈被大家关注,学校中的美育正逐渐从边缘化走向日常教学。美育与德、智、体、劳育有着同样的价值,它们之间各具特色且互补。尽管如此,目前许多学校的美育课程在设置与实施上均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准确把握美育的内涵、揭示美育课程的设置原则、分析美育课程的实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目前中小学美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 美育课程匮乏
所谓美育课程匮乏,表现在部分学校没有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导致了以下问题:一是“不为”——学校主观上认为美育不重要,使得美育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二是“虚设”——学校也会设置音乐、美术等课程,但是出现课时少,没有专业教师,甚至被其他科目所替代,这使得美育成为边缘科目,仍然是一种“有为而不为”的现状。美育课程匮乏,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相当不利。
2. 美育课程单一
所谓美育课程单一,表现为学校对美育内涵理解的偏差。目前,学校的美育主要还是通过艺术教育实施,而现实中大多数学校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美育课程就是艺术课程,在安排美育课程的时候,就仅有音乐、美术之类的艺术课程。单一的美育课程并不能真正体现美育,而是窄化了美育,不利于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
3. 美育课程无衔接
所谓美育课程无衔接,表现为中小学美育课程出现了断层现象。一方面是纵向的断层。在经济不发达或乡村地区,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小学会设置一两门艺术课程,以音乐、美术为主;在初中时期,学校并没有设置艺术课程,因此开始出现了艺术课程的断层现象;到高中时期,因为学校面临升学率的压力,一般学校以高考科目为主,因此,课程设置中也是缺乏相应的教学科目。另一方面是横向的断层,学生在小学学习了音乐、美术之类的课程,但由于纵向的断层,到了中学时期,未能继续进行对音乐、美术等课程的体验,使得学生的审美素质停留在了初级阶段,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提升。
总体看来,美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较匮乏,学校美育课程的断层现象再次体现了美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
二、美育课程的内涵及其设置
只有准确理解美育的内涵,才能确立学校美育课程设置的内容,并科学、合理地实施。
1. 美育课程的内涵分析
席勒说,教育“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1]这里席勒提到的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也就是美育,他肯定了美育有助于培育审美趣味或鉴赏力。复旦大学文学教授朱立元认为美育是利用审美和艺术来塑造人、改善人的心灵。[2]这也说明了美育对人成长的重要作用。现在有一种大美育概念,如杜卫将审美素养界定为:个体在审美经验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审美素质涵养,由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三要素组成。审美素养既表现为情感态度、生活品质和精神气质,又表现为价值选择和理想追求;既包含了体验、欣赏和判断能力,又包含了创造能力。[3]这将美育的范围扩大化,同时也更加清晰。概括而言,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美育不仅在于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更重要的使个体形成一种审美态度,学会体验人生,热爱生活,使其精神得到升华,促进个体获得全面发展。
美育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学校中的美育课程主要是以艺术课程为主,但不应该只限于它。在知识方面,应该包括美学原理、美学史、艺术史、各种门类的文学艺术欣赏等课程;在技能方面,应该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课程。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同样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好的环境会让学生更加受益,让学生周围的一切服务于他们,也是学校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学校应该全面理解美育内涵,整体设计美育课程,并使得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积极开展校内校外文化艺术实践活动,促进美育教学的有效实施,让整个学校真正实现“以美培元”。
2. 美育课程的设置
目前,中小学已经开始重新审视美育的重要作用,有些地区已经试图将美育纳入中考,目的就是加强学校中的美育教学。学校主要是通过课程实施实现教学目的,因此美育的实施要以课程为抓手,促进美育教学。总体而言,美育课程的范围较广阔,中小学校在其设置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注意阶段性原则。在不同阶段,人的心理特征是有差异的,因此,美育的内容和呈现的方式也应是不同的。在儿童阶段,美育的内容主要是游戏、童话、音乐、舞蹈、美术、手工等,还有参观各种艺术展、博物馆等课外活动。在青少年时期,学生具有情绪化、自我意识确立的特点,开始确立自己的审美态度,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因此这个时期除了设置音乐、美术等之外,还应该设置戏剧、戏曲、影视等艺术欣赏类课程,加强艺术经典引导和教育作用,同时设置观看人类文化遗产的活动课程,具体包括人类自然遗产、人类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人类文化遗产。中学时期还可开设美术史、艺术史等选修课程,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美育相关知识的了解。
二是注意衔接性原则。不同阶段美育的内容和方式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所变化,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应使不同阶段之间产生断层现象。前面的学习应该是之后知识的基础,即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特点,使学生不断丰富自己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质与人文素养。例如儿童对音乐的学习,从认识乐谱、音符到学会演唱、欣赏和再创作的过程才是比较完整的。因此,中小学的美育课程无论是纵向上的课程更加丰富化,还是横向上同一门课程的不断深化,都應保持衔接性,使学生接受更全面、完整的美育。
三是美育教学评价机制。好的教学评价是提升美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美育在于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它的教学评价不能简单地通过量化的测量进行,而且要避免应试化倾向,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发展性评价,还可利用档案袋收集学生的作品。美育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并帮助学生采取合理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审美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所以美育的教学评价还要注意个体化的差异,除了理论知识之外,评价应基于教育目的和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判断个体过去学习所获得的成果。因此,美育教学评价应遵循公平公正,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下教学评价发展的目标。
三、中小学美育课程的实施
美育课程的实施是影响美育教学目标完成的关键因素,因此,确保美育课程的实施是学校的重要工作。美育课程实施的基础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师资。教师是实施课程的主体,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是顺利实施课程的基础,所以学校应重视美育课程的教育工作者,从入职准备到在职的专业学习都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在专业素养方面,教师除了掌握专业科目的知识和一般基础知识,还应该了解美学原理、美学史、艺术史等相关理论知识;在专业技能方面,除了必要的教学能力、技巧等,美育教师最好有一技之长,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促进学生进步的同时也提升自己。
二是教学场地和设备。缺乏必要的场地和设备,好的课程也只是空中楼阁。艺术类课程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中,对场地和设备的要求变高,两者缺一不可。有些学校确实配备了很多艺术设备,如各种音乐器材,但由于缺乏场地,或者没有安排适宜的课时来实施,只能将这些器材堆积在储物室,也没有人员保管,这不仅浪费学习资源,也影响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而贫困地区的学校可能由于教育经费不足,缺乏美育课程,也没有相应的场地和设备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总之,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是美育课程实施的保障,学校应该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对各种乐器进行保护,避免被破坏。因此,学校应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美育课程的设置为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更好地促进美育课程的实施。
三是政策。近几年,国家颁布了关于美育的重要文件,引起了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各级各类学校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始重视学校中的美育教学,因此,有了相关政策的推动,学校的美育课程、教学评价机制都会获得更大的关注,美育也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
[2]朱立元.对《西方美育思想史》书写的几点思考[J].美育学刊,2017,8(5):1-7.
[3]任为新.“聚合概念”与中小学美育改革[J].美育学刊,2019,10(3):14-19.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