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菲 赵婷婷
核心素养被称为国民教育的DNA,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灵魂。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提高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只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才能使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更趋实效化、科学化。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校家社三位一体的中小学生素养培养共生链,强化了区域内社区教育一体化的能力。济南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历下区作为教育大区,中小学名校云集,且囊括三分之二驻济高校、科研机构和文化产业。近年来,历下区非常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为建立历下区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家校社一体化共育体系提供了可能性。
一、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特色区域课程体系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特色区域课程体系应以学生的综合体验为中心,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设置方面要重视区域文化的渗入,包括活跃的社区生活、国家与文化认同、跨文化的敏感性;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包括合理的推理与决策、反思性思维、好奇心与创造力;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包括开放、信息管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有效交流;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可以通过顶层设计的特色区域综合实践课程来实现。
1. 课程设置要达成的四个目标
第一,豁达崇责,就是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國家责任,体现“健康生活”和“责任担当”素养。第二,果行育德,是指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养成“行胜于言”的行事风格,培养高尚的品德与情操,体现“实践创新”素养。第三,博学专注,包括博学、勤学、善学、专注四个方面,是“学会学习”和“人文底蕴”两大素养的表现。第四,至善求真,这是“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素养的要求。
2. 课程类别包括的四种体系
(1)德育体系。在全区开展自律教育为目标,激励教育、赏识教育为内涵的德育课程体系。可以从学校层面加以统领,通过教师引导、家庭协作、社区服务等方式,力促学生在学习、生活与交往等方面的自律意识与能力的自我修正及内生发展。尤其建议开设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担当能力的课程,如国情国史教育、传统节日传承教育等;开设以关注时事,扩大国际视野为目标的国际理解课课程,如模拟联合国、时政点评、英文报阅读、国际对接学校文化交流等;还要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以培养正确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技能为目的的劳动课。
(2)智育体系。集聚历下优势教育资源,优化历下教育资源格局,形成历下创新培养体系,开发兼顾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系列化、体系化智育课程。济南五中目前开展的百年五中校史课已经在智育课程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养成,理论联系实践,加深理论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开展理化生实验比赛、学科竞赛、“发明大王”评选等。智育课程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特别是“学会学习”提供了较好的智育环境保障。
(3)心育体系。建设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生命教育课、人格教育课、自我管理课等。课程以学生的直观体验为主,强调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感受。例如:济南五中立足百年老校文化,在近三年的研学实践活动中,初步形成了以“齐鲁文化”为根、“红色历程”为本、“雷锋精神”为魂的研学课程体系,开发了以“泰山岩岩”“海水泱泱”“文有孔孟”“武有孙姜”为主题的省内研学课程主要路线。此外,学校结合品牌德育活动“雷锋班志愿服务”开发了“寻访雷锋成长之路——鞍山行”。
(4)康娱体系。成立专业团队负责康娱教育活动实施,构建区域特色鲜明的康娱教育活动,如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项目创意运动会、诗词朗诵大会等。活动设置要集专业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与各级各类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学术团体等建立长期联系,定期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接触社会、放松心情的同时也能获得重要的人生体验和思想感悟。
二、建立网格化家校社一体核心素养共育体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彼此相辅相成。学校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充分利用家校社合作共育模式。
1.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为共育体系提供保证
学校为牵头人,联动家庭和社区资源,以学区为单位进行网格化划分。学校以核心素养区域课程体系为出发点,从家、校、社三个维度提取、组织、使用各类教育资源;社区基于本区域教育资源,依托学校和家庭的人力资源提供课程服务;家庭充分运用教育资源,并走进学校和社区开展家庭学习活动。三方共育模式形成制度和常规,为辖区内学生创设素养提升的环境、资源和实践机会。
2. 建立多方主体协同参与的共育体系运作机制
家庭和社区提供职业体验场所,为学生提供艺术、体育、科创、公益等各种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并在收获中体会奉献,增强社会责任感。目前,历下区大多数学校都有家委会、家长学校,各社区有社区图书馆等公益场所。这些都为建立“网格化家校社一体核心素养共育体系”奠定了基础。学生的素养培养从学校走进社区、社会,机制统筹,打开闭环。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家校社教育的规划、管理,由专业部门统筹运作,依托互联网平台管理家、校、社各类教育资源。例如,道德品质的养成关键在于浸润和体验,在这方面,家庭和社区具有学校难以替代的作用,家长的示范引领,社区岗位的道德体验,对于学生的品格养成至关重要。
三、制定统一、合理的共育体系评价标准
合理的评价体系是网格化家校社一体核心素养共育体系能够有效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改变教育评价中的唯学校评价维度,制定统一、合理的家校社一体核心素养共育体系评价标准。
1. 构建彰显区域文化特点的评价体系
组建由专家、一线教师、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学生参加的团队,共同制定彰显历下区区域文化特点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是方向性、指导性文本,要简便易行,各学区可以根据自己区域的特点和阶段性要求进行调整,灵活掌握。
2. 确保“家校社”三位一体全面评价
评价体系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学校评价、家庭评价、社区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中去,多方面、多维度地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在评价体系中地位由客体变为主体。例如,文明自律、安全救护、劳动自理这些方面的评价交给家庭、社区与专业团体。家长参与对孩子的评价,可以让家庭教育更趋于理性,避免家长不负责任,过度溺爱,或者过于苛责等常见问题。社区专业团体参与评价,更加客观专业,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能有效改善社区人文环境,最终形成家校社合作共赢的评价氛围。
四、结语
总之,对未成年人的核心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的重要地位固然是无可替代的,但如果没有家庭和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很难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只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才能使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更趋实效化、科学化。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这三者就像一条链子,任何一方脱节,都会影响到整条链子的完整性。
统一、合理的共育体系评价标准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础,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生,更加客观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