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瑛
王栋生先生笔名吴非,《不跪着教书》是他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对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的思考与总结。通读其代表作以及他的其他著作,会发现“不跪着教书”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笔者良多感悟之下,便作文以总结王栋生先生的教学思想,并探讨其教学思想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一、“不跪着教”的内涵
通读王栋生先生的著作,会发现他的“不跪着教”其实内涵颇丰,绝不仅限于教师要能独立思考,还包括教师要有独特风格。
1. 教师要能独立思考
王栋生先生说:“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当是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如果一个教师不能独立思考,不具批判精神,那么他就只是个匠人,而非人师。他还特意区分了“师”与“匠”的不同。他认为,“师”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故而“师”能够有所创见和创造;而“匠”仅有技巧,技巧再高,也只是从教训中得来,最多积累为经验,便再难升华。反映在教学实践中,匠人的課永远是一成不变的,或听从教材,或耽于教案;而人师的课则能做到随时随事而变,既传授教材,又新意迭出。
2. 教师要有独特风格
王栋生先生指出,现在的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师风格丧失的情况,这种丧失一方面表现为不同教师授课方式与内容千篇一律;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作秀比赛”,即“只要能在投影仪上投出几种不同的字体,玩出两三个动画;只要能设计出学生讨论、辩论的‘研究性样子’,引得一片赞扬,似乎这就是好课的标准”。殊不知,教学工具的进步并不能代表教师授课能力的高超,更不能代表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有些教师喜高谈阔论、旁征博引,那么他的学生就会眼界开阔,知识面广;有些教师喜循循善诱、逻辑分明,那么他的学生就会思虑周全、条理清晰。不仅如此,王栋生先生还提到了让学生见识不同教学风格的好处,他说,“一个见识了不同教学风格的学生,可能更善于学习。”为给学生带来好的影响,为使学生更善于学习,教师必须建立自己的风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二、教师如何做到“不跪着教”
“不跪着教”既意味着教师要能独立思考,又意味着教师要有独特风格。这两方面的内涵说起来十分容易,但具体到教学实践层面,教师究竟要怎样教,才能做到“不跪着教”呢?
1. 摆脱教材的约束,创新地教
这里的“教材”是取其广义,即包括了教科书、教参等在内的一切教学材料。需要说明的是,王栋生先生所谓“摆脱教材的约束”,并非是指不看教材,而是指不迷信教材。他明确指出:“‘教参’不过是根拐杖。”教参的作用在于帮助初上讲台的教师尽快适应职业生活,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参的作用是有限的,在教学实践中,它只能起到保底作用,至于上一堂好课,上一堂有创新性的课,上一堂有教师个人风格的课,这些仅仅依靠教参是不可能实现的。
教师只有认真搜集资料、设计课程并实时更新,才能于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上取得进步。从完全依靠教材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体现了一个教师职业成长的过程。
2. 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学科,主动地教
王栋生先生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而言之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那么,如何能达成以上目的呢?唯有靠“热爱”。在给一位青年教师的回信中,王栋生先生说:“你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教师会对自己的专业和学科保有持久的兴趣;因为热爱,所以教师会视语文教育为毕生事业而非仅仅是职业。在这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其实轻易就能看出一位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热情和学科热情。一位有热情的教师,很容易就能感染学生,在这种感染下,即便学生对该专业和学科不具有强烈的热忱,他也会尊重这一专业和学科,并用心去学习。
3. 发展自己的能力,可持续地教
王栋生先生说:“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由此可见,凡是能“站着教书”的教师,都需要持续更新专业和学科知识以及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可遗憾的是,王栋生先生在其著作中不止一次指出,教师在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方面存在懈怠现象;并且,这类教师的懈怠还常常“理由充足”,诸如“学校事务太多没有时间”“教学任务太重没有条件”等等。在叶澜教授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中,这类教师就属于在适应了职业生活之后,便停留在“任务关注”阶段,而不再向“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发展的教师;而长期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将长久受到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纯粹将教学当作一种任务,而不能自觉学习、自我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将永远是千篇一律的,难有创新,更无个人风格。王栋生先生十分关注教师的自我发展,他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
那么,教师应如何自我发展呢?王栋生先生从三方面给出了答案:一是教师要自觉地多读书;二是教师要自觉地多写作;三是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教师自觉地多读书,便是增加知识积累,关注专业和学科前沿;教师自觉地多写作,便是教师将个人的独立思考落到实处,并取得学术成果,谈及此,王栋生还要求教师至少要能说出几个本专业的学刊名称,实则就是在强调教师应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行动;而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则是王栋生一直提倡的,它既是“教学相长”的真实体现,也是他贯彻师生平等的真实行动。
4. 塑造自己的风格,独特地教
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具有独立人格最直观的表现。王栋生先生认为:“只要有自由的精神,有进取的决心,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并非是多难的事。”可见,教师要塑造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持精神自由,这无疑要求教师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知识面。王栋生还要求教师和学生拓宽知识面,保持自由开放的精神。二是有进取的决心,即教师要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毅力。王栋生指出,一位有自我发展意识的教师到处都能看到值得学习的东西;而一位有自我发展毅力的教师则能够在教学任务的压力之下,坚持挤出时间来发展自己,利用和开发身边的一切可用资源,努力成为“学习型”教师乃至教育家。
5. 处理好考试与发展的关系,灵活地教
要做到“站着教书”,还有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横亘在理论和实践之间,那便是考试,尤其是高考。对于高考,王栋生先生有自己的态度,那就是“要共存而不要无谓地攻击”。王栋生先生在其著作中举了一个鲜活的例子来予以说明:如果说高考是一道封锁线,那么“能通过‘封锁线’,到了‘解放区’,就是成功”。所以,教给学生相应的应试技巧,帮助他们通过“封锁线”是教师不能推卸的责任。言及此,似乎前文所述的一切都被“高考”二字推翻了,批评家提出质疑:“你们怎么不去炸碉堡、堵枪眼呀,这么消极?”面对这样的质疑,王栋生先生给出了回复:“你告诉我,敌人在哪里?”这便是说,高考是目前最为公平的选拔制度。所以对于高考,我们不应无谓地攻击,除非有朝一日,我们能够找出一种更为公平、更为优越、更具可操作性的选拔制度。否则在那之前,我们都要对其采取共存的态度。
如何与考试共存呢?王栋生先生给出了答案:“我平时倡导学生‘自由地写’,可是到了高三,我不能不教他们一些应试技巧,以帮助他们通过‘封锁线’。”可见,在处理考试与发展的关系时,王栋生先生是灵活的,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固然需要教师“不跪着教书”,需要教师以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为目标,但教育教学的短期目标也需要教师传授应试技巧。因此,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尽可能以“不跪着教书”为主导,而在面对应试时,坚持前者也并不会妨碍应试技巧的传授。此二者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三、结语
不难发现,帮助教师实现“不跪着教书”的五点措施是彼此相连的。摆脱束缚,才能热爱;热爱,然后学习;学习,然后发展;发展,然后创新;创新,然后独特;独特,然后教学成。同时,辅之灵活处理,让学生在发展的同时取得好的成绩。这一系列行为和要求连贯地存在于王栋生先生的著作中,最终成为教师能够“站着教书”的连锁反应和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庄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