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
伴随新课标的实施,目前体育课程教学对于小学生素质方面的培育愈加重视,这要求体育教师应注重对小学生体育方面的训练,结合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实践训练,提升小学生体能素养。田径作为我国体育实践训练中的关键活动之一,在现今体育训练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效用。小学生通过田径运动项目训练,不只能提升运动技巧,还能磨炼意志,使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今后的发展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体育田径项目训练内容在新课标下有效实施的具体要求
1. 田径项目训练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心理启蒙的重要时期,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田径项目训练指导,需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唯有学生对田径训练产生好奇与兴趣,亲身参与到具体实践活动中,才能使体育训练实效性得到有效提升。
2. 田径项目课堂训练内容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指导小学生开展田径运动,不只要考虑到田径课堂训练方面的各种教学要求以及内容,还需要对每个学生自身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要深切意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个体特点,制订相应的田径项目训练内容与训练措施,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二、小学体育田径项目训练内容在新课标下有效实施的策略
1. 革新田径训练理念,增加训练内容
在小学阶段开展田径项目训练活动,需要教师对学生身心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然后依据学生身体实际状况,设置多元化训练内容,规划好田径训练模式,营造良好的田径训练氛围,提升田径项目训练实效性。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小学阶段体育田径项目更加需要加强对训练内容的革新,坚持“以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设多元化田径训练内容,规划好田径训练具体项目,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各种田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展田径锻炼。
2. 训练形式灵活多样,培养学生参与兴趣
在以往的田径项目训练过程中,许多教师应用的训练手法都太过乏味,只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各种理论知识或者体育技巧知识,缺少趣味性,长此以往,影响到学生参与体育知识学习的热情。所以,在新课标下,教师首先要对田径项目训练内容进行革新,培养学生兴趣,其次加强对田径训练方式的创新,针对学生的特点,设置灵活、多样的田径训练方式,激发其学习体育的兴趣。例如,在教授直线跑步项目时,可以转变以往重复性过高的单调活动方式,将常规跑步运動予以细致分化,让田径项目训练内容有层次,更有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在安排学生进行传统田径项目运动之前,创新热身活动,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
3. 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有序规划训练内容
小学生身心发育都未成熟,对许多田径训练方式与技巧都不能完全适应,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身心特点进行充分考量与分析,并结合学生身体的实际情况,安排各种适合他们的田径训练内容,既要提升体育课程训练内容的趣味性,又要能够使学生在田径训练方面得到有效指导。
4. 结合学生差异性,进行分层指导
在小学体育田径课程训练内容具体施行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科学运动的习惯。这样不只能够预防有些学生因为体育成绩不好而丧失信心,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便于教师开展体育项目训练。
5. 通过完善与健全体育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田径运动
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想要实现田径项目训练内容的创新与有效实施,就需要关注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有效评价,引导学生开展更加高效的体育学习,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态度。这就要求教师需转变以往只关注结果的体育评价手法,重视学生在田径训练过程中的具体态度。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评与互评,让学生依据上学期自身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总结,从而激励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展开学习。
三、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开展的小学体育田径项目训练课程,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个体差异,依照训练实际需求,革新田径训练理念增设训练内容;通过灵活设置训练形式,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有序规划田径项目训练内容;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层指导;通过完善与健全体育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田径运动等。提升体育课程教学实效性,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田径项目训练中来,从而使其形成终身运动的体育理念。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庄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