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蔚
[摘 要] 部编版教材中的单元习作,集系统性、关联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于一体。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仿写到塑造,从塑造到创写,从而将读写深度结合、对接、融通起来。单元写作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写作思维力,催生学生的写作想象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不断进阶和写作生命的茁壮生长。
[关键词] 单元习作;习作教学;路径探析
部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在每一单元安排了一次“习作”。部编版教材中的單元习作集系统性、关联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于一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把握习作教学的目标、内容,对单元习作的重点精准发力,从而突破习作教学的瓶颈。习作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提升学生习作与表达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对于小学语文单元习作的教学而言,显然是一个突破,因为这实际上赋予了学生习作的过程以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内涵,可以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获得对自身的认知发展和对生命理解的提升。
一、模仿:将读写结合起来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一个稳定的结构:由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交流平台、习作例文、习作等模块构成。换言之,在部编版教材中,习作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与单元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或与单元人文主题相关,或与单元语文要素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教材,从中把握文本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等。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从读写结合的意义上来看,就是学生写作的范本。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将教材文本作为范本,引导学生模仿写作。
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文本,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画面,引导学生将自我的经验与作品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如在教学《草原》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在教学《丁香结》时,引导学生想象丁香花的颜色、气味、样子或者想象其他颜色的植物等。单元习作围绕着想象,引导学生将自己“变形”,并将“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于是,有学生模仿《花之歌》的写法,如“我是……”的句式,这样写道:“我是希望,我是梦的朋友,我是幻想的姐姐。我是风,万物是风筝,风筝有了风才能在天上遨游。”有学生模仿《草原》的语句,将自己的心情描摹出来:“这次,我看到了乡下的田野。那里的天空比城市的更美丽,空气是那么新鲜,使我总想诵诗一首,表达我满心的愉悦。”模仿追求一种形似,通过模仿结构、置换内容、句式接力等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精确仿写,从而达到熟练的水平。
模仿是写作的基础。在模仿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将教材转变为学生的语料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体味表达结构、玩味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课文的遣词造句、修辞表达、谋篇布局、主题情感等有选择性地吸收,创新学生的练笔形式。当然要注意的是,对模仿的理解必须准确,尤其是在教师告知学生在习作中要“模仿”的时候,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模仿不是抄袭,模仿的过程应当首先是一个寻“模”的过程,在认识到“模”的价值后再去“仿”,让自己的作文思路先在“模”中适应,并形成自己的作文思路,这才是模仿的价值所在。
二、塑造:将读写对接起来
塑造就是透过文本语言的形式表征,洞见文字表达的主旨,联系自我的生活,产生共鸣共振,从而实现同类性、相似性的表达。相较于模仿,塑造多了一些写作的自主性、能动性。在塑造性的表达中,学生可以采用场景类比、事件类推、情感类见等方式。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万物有灵”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及略读课文《珍珠鸟》。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品味表现事物特点的语句,从而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在教学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作家是怎样用有形的文字将无形的爱表达出来的”,也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作家是如何从平常的生活中选取不平常的景、物或者将常见的东西写出不平常之处的”。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选好自己的心爱之物(包括植物、动物、器物等),对之进行观察、回忆,从而将自己的心爱之物的样子、特点等描摹出来。这样的写作,有效地将读与写对接起来,从而实现了读写共生。
要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载体,深化学生对单元习作的整体认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具体的课文来分析,从而找到理解、实践语文要素的路径。通过塑造,逐渐对简单、机械的模仿进行“格之破”,从而形成学生写作“线的延伸”“面的拓展”。通过这种延伸、拓展,内生学生的感悟力。相对于模仿而言,塑造是一种提升,塑造既意味着学生对自身的改变,又意味着对新的作文思路的吸纳。实际上笔者在这里强调的读写对接,本身就是一个吸纳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吸纳过程,学生才能真正完成对自己作文思路的塑造。
三、创写:将读写融合起来
习作应当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习作空间,让学生看、说、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习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建立心理影像,包括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等。通过心理影像,调动学生的习作思维、想象等。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用手脚探索、用心体验、用脑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习作的生命化表达,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创写过程。
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学会描写人物。本单元安排了《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两篇精读课文及《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两篇习作例文。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描写一个人物具体特点的方法,如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的模仿与创写并行,筛选与记忆同步。通过创写,让学生的表达言之有物、言之有人、言之有序、言之有体。比如,一个学生写自己爸爸的作文《美发师》,不仅有外貌描写,而且有理发的动作描写;不仅有神态描写,而且有语言描写。如文章中有这样的动作描写:爸爸拿起剪刀和梳子,客人坐在高脚椅子上,用梳子把头发轻轻往一个方向理顺,然后两根手指夹起一片头发,两指一翻,只听“咔嚓咔嚓”一阵细小的声音,紧接着小撮头发纷纷坠落。他头一侧,看着镜子里的发型,检查一下两侧的头发长度是否一样,不停地端详,看发型和脸型是不是搭配。接着,右手操起吹风机,左手在头发里“穿梭自如”,呼呼的风声中,手指不停地掀动头发,使水分尽快散发。 通过多重描写,一个活灵活现的、立体性的、富有个性的人被呈现出来。
总之,学生的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在习作教学中,从仿写到塑造再到创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读写结合的编排特质,教师要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写作思维力,催生学生的写作想象力,通过仿写、塑造、创写,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不断进阶和写作生命的茁壮生长。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齐敏.小学作文“支架问题”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3]张艳,姚梅林.支架式教学在写作中的有效应用[J].语文建设,2009(10):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