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男
[摘 要]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要践行综合性、实践性的目标,“情境”设计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任务群设计,利用“情境”搭建学习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情境”中提高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任务群;高中语文
一、“情境”课堂的实施背景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4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分为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思维发展与提升”分为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分为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分为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这12个课程目标回答了教师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这三类课程分别安排了7~9个学习任务群,贯彻实施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以及教学提示。我们不仅要研究每个任务群的具体学习要求和内容,还要认真研究“实施建议”。其中“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切实可行的方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
二、“情境”课堂的内涵和实施要求
(一)“情境”课堂的内涵
一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转变,由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二是学生学习方式发生的转变;三是围绕任务群设计学习情境;四是学习情境是学生切实可行的语文实践活动;五是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即“做中学”;六是“整合”设计,突出素养本位。
(二)“情境”课堂的实施要求
1.课堂要有素养目标。教师要思考一堂课主要扣住哪个核心素养,学生要通过什么活动达到这个素养。教师应将课程的目标转化为课堂目标、专题目标、单元目标。
2.“情境”真实可行。为了衡量学生的素养达成情况,教师要创设相应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3.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相应的语文学习活动去落实任务情境、达成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即通过“做”达到素养目标的养成,同时处理好学生学习活动和教师引导的关系。
4.学习资源的合理选择。教师要思考是用教材来教还是教教材。为了达成素养目标,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资源来辅助教学,合理利用必修、选择性必选和选修的课程资源。
三、“情境”课堂的具体实施
(一)句短情长——《葡萄月令》和《森林与河流》
1.学习内容。(1)散文选读两篇:《葡萄月令》《森林与河流》。(2)文章:《汪曾祺:一只文狐修炼成精》。
2.研究过程。(1)学习准备:通过网络查阅汪曾祺和庞培的资料,对二人的写作风格有初步的了解。(2)学习过程:①阅读与鉴赏。阅读两篇课文,比较两篇课文的语言特点(从句子、短语、修辞等角度),你更喜欢哪篇课文的语言表达形式?谈谈你的理由。②表达与交流。请用《葡萄月令》的语言形式修改《森林与河流》的语言表达,展示修改成果,并与原文比较哪种表达更好。③梳理与探究。阅读评论当代作家语言风格的书籍、文章,梳理当代作家的语言风格,模仿一位作家的风格,创作一篇写景散文。
教师用一个情境把两篇课文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语言活动,实现听说读写的实践性学习。所谓真实的学习情境,“真实”是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自我成长、社会发展进行紧密的关联,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提供一个具体明确而适宜的语言运用环境。首先,从两篇课文的语言表达形式來看,你更喜欢哪一篇?显然学生比较喜欢《葡萄月令》,因为它单句、短句、短语较多,而《森林与河流》基本上是长句。利用《葡萄月令》的语言形式来修改《森林与河流》的语言表达,这就是一种真实的学习情境任务设计。
真实性体现在:一是文本学习的资源真实。将两篇课文整合在一起来达成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二是学习活动真实。利用《葡萄月令》的表达形式,来建构《森林与河流》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进行语文学习活动,这就是真实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三是问题情境真实。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常常就是一组组的长句子,一贯到底,没有长短句交错的美感,表达形式单一,表达效果当然不理想。
(二)唐诗自选集——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
1.学习内容。(1)《唐诗宋词选读》课本、余秋雨《中国文化课》。(2)《蒋勋说唐诗》。
2.研究过程。学生自主阅读《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唐诗部分和余秋雨推荐的“必记唐诗五十首”,完成以下学习任务:①根据喜好,完成“唐诗自选集”,为选集设置栏目(从分期、体裁、流派、风格、意象等角度),并为小专题写指导阅读的导语。②为自己所选的唐诗附上一句话点评,完成诗歌鉴赏或诗歌评论。③参考《唐诗宋词选读》的序言,为“唐诗自选集”写序言。
以往的诗歌教学以教师的讲解、教师的鉴赏为主,而学生主要是听讲与所谓的“思考”。这种课堂设计缺乏语文实践性活动,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语文学习是实践中的学习,学生要在语言活动(听说读写)中才能学会、学好,只听不做,那是假思考。教师通过任务情境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让学科知识“活”起来,这才是培养核心素养的起点。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一定要改变语言活动的形式,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实践的舞台。
(三)自编散文选集——针对《现代散文选修》的创造性思考
1.学习内容。(1)《现代散文选修》课本。(2)《蒋勋散文》。
2.研究过程。(1)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阶段。学生按照目录展开专题学习,主要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学习活动,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活动经验,根据专题任务情境要求,实现语言的表达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指导学生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2)梳理与整合阶段。打乱《现代散文选修》的目录,自编“现代散文集”。学生在这个阶段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语言活动经验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完成以下学习任务:①根据阅读经验,对散文篇目重新整合,自编散文集,并为选集分设目录(从意象、写作技巧、语言风格、主题等角度)。②为自编集的专题写专题阅读导语。③创作一篇散文。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和品质。教师的语文课堂设计要将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融合在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养成学科核心素养。相信在实践中、在情境中,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都能得到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7+16.
[2]慕晓茹.课堂教学情境化的价值与理论依据[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3):7-9.
[3]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