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海霞,王泽众,袁晓健,罗冬林,张 义
(1.海军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军事和体育教研室,上海 200433;2.海军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健康管理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3.海军军医大学卫勤训练基地战救教研室,上海 200433)
习主席指出全军要坚持备战打仗,坚持实战实训、联战联训。在这一背景下,对官兵的体能要求已然不再是简单的米、秒等量化指标,而是紧贴任务需要,将体能与技能有机结合并转化成战斗体能的能力。战斗体能是一种高度实战化条件下的体能,是保证完成作战任务和完成战斗动作所需要具备的体能[1]。目前,军队医务工作者在体能训练中存在内容单一、观念滞后、训练效果差等问题。要提高军队医务人员接近及搬运所需的战斗体能就须探索并设计针对动作模式特点的实战化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构建行之有效的战救所需的体、技能及以联合训练为主的战斗体能训练体系。做到训战一致,实现战时体能平时储备。本研究旨在采用以基础体能、专项体能和战斗体能为主的“三段式”循序渐进训练,提高军队医务人员的战斗体能水平,为其战时高质量地完成救护中接近及搬运任务提供体能保障。
1.1 战场一线伤员救治对体能的要求快速、准确地接近及搬运伤员是战场救护中的第一步,是及早解除伤员痛苦、减少二次受伤的关键。因此,在体能训练的内容设定上必须紧贴战救任务、战场环境的需要,做到“按实战去训练、按训练去战救”[2]。这与丁·布拉德肖在美军如何组织战斗体能训练一文中指出的“要依据部队的任务特点,把体能训练和作战任务有关的训练结合起来[3]”的理念不谋而合。
1.2 战场伤员接近及搬运体能训练的问题医务人员是卫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伤救护的第一梯队,其战救能力直接影响平战时伤员的救护效果[4]。通过调研及座谈发现,不管是医学院校学员还是基层医务工作者,体能训练的主要目标就是考核。因此,训练也仅围绕考核内容进行,针对自身岗位任务所需的体能训练缺失,在训练的方法、手段上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训练内容单一,战训结合不紧。当前在新《军事训练》大纲要求下,全军官兵都在积极落实大纲规定的各项考核要求,如火如荼地展开训练。但是在训练时多以通用考核内容和达到专项考核要求为目标,鲜少涉及其岗位能力所需的战斗体能训练。
二是训练观念滞后,训练方法不新。部分军队医务工作者把训练当成任务完成,没能跟得上军队作战任务及自身岗位的需要,较少主动挖掘提高体能素质的方法和手段,还处在“以跑代练、兴趣为先”的阶段。
三是组训能力薄弱,训练效果不佳。目前部队存在军体训练专业组训者严重缺失现象,导致部分部队在组训时,由未经过专业培训的骨干担任,在训练专业性上不能满足基本训练需求,更谈不上实战化训练,导致训练效果较差。院校学员虽然有专业教员带训,但因学科间交流不够、专业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导致在体能训练时,也仅是围绕《大纲》规定内容施训,拓展到学员专业需要的战斗体能训练甚少。
2.1 接近动作接近伤员技术指卫生员在火线上发现伤员后,利用单兵战术动作向伤员靠近的行动[5]。接近伤员时应采用便于隐蔽、躲闪以及快速变向的“之”字形路线,包括跑、跳、匍匐、卧倒、起立、跃进、翻滚以及变向等动作。这些动作中都包含基本的单兵战斗动作,完成这些动作需要全身主要肌群全部参与运动。主要表现为力量、速度、灵敏、速度、耐力等体能素质。
2.2 搬运动作搬运伤员的目的是迅速安全地将伤员搬运至隐蔽地或送到上级救护机构,以防止伤员在战场上再次负伤,并能得到及时的救治[5]。搬运时,应根据敌情、伤情、地形等情况,选用不同的搬运方法,确保伤员安全。包括侧身匍匐、匍匐背驮等火线抢救搬运动作和掮法、背法、抱法、腰带抱运等脱离火线后的搬运动作。要完成这些动作技能,力量训练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训练内容。比如掮法和抱法,两个动作的代谢类型均为无氧,要求搬运者具备较高的力量素质和爆发力[2]。无论是火线搬运还是脱离火线后的搬运都需要救护者具备超强的全身的协调配合用力的能力和超强的核心力量及稳定性。
身体准备训练应围绕中心任务,为战斗任务的完成提供身体能力的支持[6]。基础体能和专项体能是战斗体能训练的基础,战斗体能是基础体能和专项体能的延伸,积极储备自身岗位需求的基础体能、专项体能,为最大限度提升战斗体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聚焦保障 以素质训练为抓手 夯实基础体能基础体能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基本素质保证。通过对接近及搬运的动作分析,梳理出基础体能素质需求,发现力量、灵敏、速度素质尤为重要,另外,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等素质也是影响技能动作的关键要素。
力量素质不仅能有效增加骨骼密度,还可以增强肌肉和肌腱的承受能力,提高完成动作的能力。可通过纵跳、弓箭步、提踵、深蹲跳、两头起、臀桥、侧卧体位、俯卧撑、仰卧脚踏车、仰卧举腿等多种动作,对上、下肢及核心部位进行训练。灵敏素质是机体在突然变换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协调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在日常训练中,可通过灵敏梯进行各种步伐的灵敏练习,还可以通过各种变向跑、滑步训练,提高身体急停急转的能力。速度素质是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在救治中抢时间就是抢救生命。可通过反复冲刺或短距离速度跑来完成。柔韧素质对完成各项技能动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柔韧素质不仅可以增加肌肉的弹性,还可以有效地防止损伤。可通过瑜伽各种姿势的动作进行静态或者动态拉伸,强化身体各个部位柔韧性,提高其完成动作的能力。当然,除了分类训练外,也可以通过一个训练项目解决多项素质需求,比如通过弹跳训练,可以同时提高力量、速度、灵敏以及柔韧等素质,在训练时可以采用跨栏架、台阶、轮胎等器材的跳跃动作达到训练目的。还可以进行多个动作组合提高短时间、高强度的体能需求,如日常体能训练中高强度间歇训练法(HIIT: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这种训练方法就是采用快慢结合但不停歇的方式达到训练目的;再如TABATA训练,这种方法是将训练和休息结合的方式达到训练目的,一般是在20秒内完成最大强度的训练后休息10秒,训练时间控制在4分钟。
3.2 聚焦特需 以战斗动作为支撑 打牢专项体能在战伤救治时,白金10分钟受到普遍认可,抓住“白金10分钟”能大幅度降低伤亡率。美军强调,救治伤员唯一最关键的时间是最初的十分钟[7]。因此,扎实的专项体技能是完成快速救治的前提和基础。救治中接近及搬运主要技能包括滚翻、爬行等动作,分析其专项体能需求,应包括完成技能动作所需的灵敏和协调能力训练、爆发力训练、核心力量及稳定性等素质。在训练中可以采用单一动作达到训练目的,也可以通过组合动作,提高训练效果,比如,美军在提高搬运士兵能力的体能训练时采用包括肩滚翻、弓步走及搬运士兵三个动作的游击式训练组合[5]。
娴熟的滚翻及各种前进技能动作是完成救护任务的前提。滚翻能力可以通过连续左右滚翻单一动作或者高处跳下接左右滚翻等组合动作训练,提高机体的灵活性和协调配合的能力。在接近及搬运伤员过程中,皆需由躯干协调完成各种大幅度的爬行及搬运动作,因此,身体核心部位训练尤为重要。核心训练可以是动力性的也可以是静力性的,训练时可以采用卷腹、仰卧起坐、仰卧两头起等动力性练习增强核心力量。研究表明,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改善核心区的稳定性,提高肌肉群之间的协调水平,使运动过程中对身体的综合控制能力得到加强[8]。还可以采用平板支撑等静力性练习,增强核心稳定性,来提高搬运时躯干对抗外力固定不动的能力。当然,还可以通过熊爬、蜘蛛爬、青蛙爬、毛毛虫爬以及横向同手同脚爬行等各种爬行动作训练,达到锻炼核心稳定性、提高各种前进技能的目的。爆发力训练是力量与速度的结合,是提高接近速度及单兵搬运各动作所需的功能性力量,可以通过高翻、推举以及高翻推举等杠铃动作训练达到目的。
3.3 聚焦打仗 以实战要求为准绳 储备战斗体能体能训练实战化,是根据作战任务的需要设定系统的训练内容,是生成和提高实战保障能力的基本途径,是信息化条件下实战化练兵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人体能训练要坚持战斗体能与战斗技能的有机融合,主要落脚点就在战斗动作的探索和针对性训练上[1]。结合“练为战”的训练理念,将战场上地形地貌融入到训练中,形成既符合战术动作要求又能达到快速运送伤员的战斗体能训练方案,提高医务人员救护效率和水平。
目前,模拟训练成为国内外战伤救治技能训练主流模式[9],通过模拟战现场环境设定实战化体能组合训练,为战时救护储备好战斗体能。在训练时可采用模块化组训。模块化组训即根据不同兵种特点、军事技能、作战环境区别对待,针对不同的对象,设置特定的训练内容,采用相应的组训方法,形成特定的组训模式[10]。在战救的战斗体能训练时利用跳箱、弹药箱、轮胎及特定的场地设置等场地器材组合构成模拟战场掩体、障碍物以及跑进的路线。可设置以下训练动作:左滚翻接俯卧撑后右滚翻接俯卧撑为10次(女5次),跳跃轮胎10米,抱弹药箱跑10米,放下弹药箱跳上跳箱,跳下跳箱后抱弹药箱30米×2蛇形跑,放下弹药箱跳上跳箱,跳下跳箱后拖带同伴(假人)匍匐前进(姿势可按战术动作变化)10米,背同伴(假人)向前跑进10米后到达终点,放同伴(假人)后仰卧两头起10次。具体路线见图1。
图1 模拟战场训练路线
战时需求平时储备,面对复杂的战场环境,扎实的体能是完成快速接近和高效搬运任务的基础。不论是医学院校学员还是基层部队医务人员,作为国家安全的守卫者、战场上的救护尖兵,在组织训练时,除了要落实《军事体育训练大纲》规定的考核课目外,还应结合战术动作和战场环境,将体能训练与战场救护任务相结合,将战场上的技能需求转换成训练场上的作战体能训练,夯实基础体能、打牢专项体能、储备战斗体能,将实战化训练落到日常的体能训练当中,使其具备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高质量完成救护任务所需的体能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