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应用物理基础课程考核模式探究

2021-09-24 05:56冯蒙丽胡建伟
物理通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员考核信息化

冯蒙丽 周 娴 胡建伟 张 丽 刘 进

(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军政基础系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1 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目标更倾向于技术性,专业设置体现职业性.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上以“必要和够用”为诉求,教学过程中应更加突出实训[1].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模式为“知识本位”的实施模式[2],与职业教育的宗旨有所偏离,课程考试的普遍性,掩盖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我军军事职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都相对薄弱.在新时代军队教育方针指引下,应用物理基础课程改造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结构做重新整合,另一方面则迫切需要发挥课程考核指挥棒作用,突出实践技能考核,体现过程化评价,凸显信息化手段运用,这也是教学改造的关键点之一.

2 考核现状分析

2.1 课程地位

应用物理基础课程针对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学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能够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提升运用物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军事、工程、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员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培塑学员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和献身国防的使命担当.承担着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适应现代化军事战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学历层次跨度大,年龄差距大,学习“空窗期”长(3年以上).物理基础相对薄弱,知识有遗忘、缺失,且两极分化现象突出.但是优缺点并存,虽然在知识体系上有很多不足,但是作为信息化时代的生力军,他们普遍对信息化手段接受力强,且具有一定的生活训练经历,更知道自己在今后学习训练中需要什么,会主动和教员沟通.普遍动手能力较强,也更为关注实践能力的提升.

2.3 原有考核模式问题

原有考核模式更注重知识本身的接收程度.且主要集中于传统作业评判及课上教员对学员的主观评价,表现出实践性评价不突出,知识应用考核欠缺,过程化体现不明显,形式相对单一,制度规范化不足的问题.不能完全体现学生动手能力强、学习努力等客观情况.

具体表现如下:

(1)终结考核比例大,一卷定乾坤

原有考核模式考核成绩的关键在于最终的笔试成绩.这种模式将复杂的学习检测简单化,只关注于理论学习的掌握程度.而物理是一门与实验结合比较紧密的学科,这种模式基本淡化了实践操作的考核,忽视了学习过程的监控评价.

(2)主观因素影响多,评价不量化

形成性成绩主要集中于传统作业评判以及课上教员对学员的主观评价.这种模式虽然易于实施,但是也带来3个问题:一是学生只关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上参与动力不足;二是难以真实拉开作业成绩;三是学生课上表现主要由相应任课教员评价,而不同教学班所属教员不同,每位教员把握的标准必然有差异,难以做到科学量化.

(3)考核形式较单一,个体差异小

考核主要依靠终结性考试,形成性成绩差距难以拉开,造成的结果就是将学员的个体差异模糊化.然而学员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擅长理论,有的精于操作,有的善于书面表达,有的精于口头表述.可以说是“鹰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虎在山中跑,猴在林中跳”,各有所长.考核应该最大程度反应学员的个体特点,使得每一位学员尽可能地得到公平、全面的评价.

(4)考核内容偏理论,相关应用少

物理课程虽然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和实际结合紧密,在军事、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以往考核中主要突出基本理论和计算方面的评价,对实践应用方面的考查较少.

(5)实践操作占比轻,能力训练弱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而原有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占比轻,课程考核基本上把实验课程表现简单纳入平时表现中的一小部分,对考核成绩影响微乎其微.而职业技术教育更注重实践操作,考核也应该坚持“凸显高职特色,强化能力本位”.

3 “两强四化一突出”考核模式构建

3.1 考核模式含义

课程组以课程改造为依托,构建“两强四化一突出”的考核模式:大幅度增加实践考核比例,强化实践考核的创新性、设计性,强化理论考核的基础性、应用性;体现考核形式多样化,人员多元化,时间过程化,制度规范化;突出信息化平台应用.从而贯彻“以实带理、理实融合”的课程改造理念.具体如下:

(1)贯彻“两强”宗旨

大幅度增加了实践考核比例,实现实践理论考核并行.一方面增加设计性实验考核,强化实践考核的创新性、高阶性,另一方面笔试部分增加应用及实验性题目,强化理论考核的基础性、应用性.

(2)体现“四化”特色

克服以往考核弊端,考核形式多样化,实践理论兼顾,课上课下配合,线上线下并行;考核人员多元化,在专题教学的前提下,多名教员分阶段同时对一名学员进行评判,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原则;考核时间过程化,弱化终结性考核比例,形成性考核占比60%,考核贯彻整个学习过程;考核制度规范化,制定详细的课后作业(理论课作业及实验报告),课上表现(教学互动及实操规范情况),设计性实验综合评定标准.

(3)突出信息化平台运用

利用雨课堂、问卷星等信息化平台实现随堂学习情况记录,最大程度上实现平时表现的数据化程度,体现课程考核的精准化、个体化.

3.2 考核模式构建

考核模式构建的基础是“专题化”教学模式.教学中以需求为牵引、以实验现象为先导、以概念规律为核心,打破“学科完整”思维,向“科学整合”转变,精心打造若干专题内容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教学目标之间的高度契合.每位教员负责1~2个专题教学,各教学班次按照教学计划内容在各专题教员之间流转,这种教学模式也是课程考核改革的前提.

综合性成绩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成绩根据平时性作业、信息化测试、设计性实验进行评价.终结性考核采用闭卷形式,考试内容主要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应用.最终综合成绩采用终结性考核成绩40%,形成性考核成绩60%的量化分布方式.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性作业(形成性考核1),信息化测试(形成性考核2)、设计性实验(形成性考核3)3部分.平时性作业占20%,每专题评判1~2次,按照相关要求,课程组教师分别对各自负责专题进行评判,给出每位学生的若干专题得分,各专题分数进行平均即学生形成性成绩1得分.信息化测试占10%,根据内容需要采用问卷星、雨课堂随堂或者课后进行,测试总分10分,根据各专题情况共组织5~8次,采用平均分作为信息化测试即形成性成绩2得分.设计性实验(2个)占30%,在课程后期课程组向学生提供5个设计性实验要求,学员随机抽签选取2项内容,利用课下一周时间进行资料查阅,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每个实验15分,包括实验操作分和实验报告分,两个实验得分总和即设计性实验得分.具体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形成性考核

表2 终结性考核

4 考核效果

“两强四化一突出”考核模式构建并在应用物理基础课程考核中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考核效果,成绩组成占比如下.

在成绩组成中形成性考核1(平时性作业)平均16.36分(满分20分),形成性考核2(信息化测试)平均8.54分(满分10分),形成性考核3(设计性实验)平均25.05(满分30分),终结性考核折合分数26.13分(满分40分).最终成绩分布显示考核组成模式合理,在多层次全方位多种形式考核下,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得以兼顾;学员兴趣得到体现,信息化测试参与率高,得分率高,操作方便,碎片化测试学员不排斥;学员特长得以发挥,学员在设计性实验模块得分率较高,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员在动手能力方面的强项.

5 结束语

通过课程考核改革构建体现学科特色,多维度综合评判,突出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规范化的考核制度.实现实践与理论考核并行,比例相当;体现线上线下、课堂内外、多教员参与考核的多维度评判机制;多种考核手段全程评价;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记录数据化程度,体现课程考核的精准化、个体化.同时在后续教学资源建设中逐渐构建应用物理基础网络应用系统,逐步建立网络信息平台的多渠道并行.

猜你喜欢
教员考核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内部考核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校长问题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晚安,教员先生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