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喜
摘 要:近年来,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备受关注,成为中小学教学的重点工作。在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核心素养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质量,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总结阅读规律,快速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立足现实,创新阅读教学方式,助推中小学语文阅读课向纵深发展,本文阐述了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旨在全面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8-00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8.040
阅读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必备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的知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品味,为中小学生的终身发展打牢基础。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注重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降低了阅读教学实效,需要引起重视。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阅读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阅读中锻炼中小学生的鉴赏力,丰富底蕴涵养,发挥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教师一人独大,忽视自学能力培养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师道尊严”流传至今,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长期处于中心位置,一人独大,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说的话就是命令,不容更改,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语文教师指定书目或篇目让学生去读,在阅读中对学生的阅读思维进行干预,把自己的理解和阅读习惯强加给学生,造成中小学生内心对阅读的抵触,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阅读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失去阅读兴趣
现在有一些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不重视,认为其可有可无,每次都是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阅读教学,或是直接“照本宣科”,将教参中的讲解复述一遍,把阅读课上成了文章解读课,“以讲代读”,学生缺乏真实的阅读体验,导致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停留在文字表面,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对语文阅读彻底失去兴趣。还有的语文教师给学生布置完阅读任务后就成了旁观者,对学生疏于指导和引导,使得很多学生在阅读中没有好的阅读思路和阅读方法,阅读不是出于兴趣而是为了应付教师,使阅读失去意义。
(三)缺乏深度探究,阻碍阅读教学进程
当前很多学校的阅读教学采用“放养式阅读”方法,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指定阅读内容,或将学生带到图书馆、阅览室后就对学生放任不管,只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书写读书笔记,语文教师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几乎和学生零交流,这种阅读方式只会让学生把阅读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单纯为了“读”而“读”,对于阅读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根本领会不到文字背后蕴含的哲理和真挚情感,导致学生阅读效果差强人意,学生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没有任何收获,阻碍了阅读教学进程。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实施趣味阅读教学,激发阅读热情
兴趣是学生进行阅读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那么阅读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享受。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趣味阅读教学,让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扩大知识面,升华自己的情感。中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语文教师可以迎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结合阅读教学内容,为学生讲述一些与之相关的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多阅读内容具有年代感,和中小學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导致很多学生在阅读内容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此,语文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通过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引发中小学生的思考,锻炼他们眼、口、耳、脑并用的能力,加强对阅读材料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提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音频、视频、图像等为学生展示阅读内容,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立体图像,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表述的事物,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展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阅读内容。
(二)借助情感朗读教学,加深学生理解
朗读就是阅读的重要支柱,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体会阅读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素材,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中小学生不会朗读,经常出现随意读的现象,还有些学生在朗读中缺乏真情实感,发挥不出朗读的作用,影响了阅读水平。所以,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朗读做出系统、规范的指导,引导中小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朗读,由被动观望到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语文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的榜样,要注重自身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语言要简洁明快、吐字清晰,力求做到标准规范,在朗读中要感情饱满,通过节奏和语调感染学生,将阅读内容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增加学生在朗读中的情感,语文教师可以在朗读前为学生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有所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感知作者的创作情感。另外,音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是抒发情感的最好方式,在朗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音响设备为学生播放与阅读内容相符的音乐,音乐和语文相互补充,学生在优美动听的乐声中朗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