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在婴幼儿血管瘤护理中的应用

2021-09-23 03:32谢蒲辉黄惠珍
关键词:婴幼儿家属护理人员

唐 妍, 谢蒲辉, 黄惠珍, 郑 丽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 皮肤科,广东 佛山,528000)

血管瘤多发生于婴幼儿群体,大多可治愈且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患儿在治疗期间会发生肿瘤破溃或感染等并发症,增加了治疗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患儿预后[1]。因此,治疗期间应加强护理干预以降低治疗风险,从而保障治疗安全性。风险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干预模式,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其具有良好的组织性和系统性,可在临床诊疗和护理期间识别风险事件,并针对实践中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制订有效的干预措施,保障患儿安全康复[2]。本研究旨在探讨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在婴幼儿血管瘤护理中的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例行常规护理管理的血管瘤患儿临床资料,将其纳入对照组;2019年6月至2020年 6月收治的40例行风险管理干预的血管瘤患儿临床资料,将其纳入观察组。纳入标准:① 均符合《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诊断标准,且经CT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血管瘤;② 年龄<1岁;③ 单发病灶;④ 良性病变;⑤ 临床资料完整,均于本院接受规范化治疗。排除标准:① 合并呼吸道压迫、神经压迫或严重出血;② 合并原发性凝血功能障碍;③ 血管瘤溃破。两组间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管理 对照组患儿行常规干预,主要内容为治疗期间观察患儿血管瘤变化,如有病情加重或转移,则立即联系主治医师调整治疗方案;强化家属对血管瘤的认知,讲解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稳定家属情绪;出院后定期随访,叮嘱家属定期带患儿回医院复查。持续干预1个月。

1.2.2 风险管理干预 观察组患儿行风险管理干预。① 风险识别:识别患儿治疗期间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包括介入治疗边缘时间病情加重风险、家属对于血管瘤相关知识匮乏无法积极配合治疗、家属伴有焦虑或抑郁等负性情绪而易影响治疗依从性、头颈部血管瘤患儿卧床时间过长易发生坠床和压疮风险、手术时间延误,以及手术准备不充分等风险。② 风险评估:根据护理风险识别结果,结合患儿实际病情,制订护理风险应对方案。对于需手术治疗的患儿,术前核实其临床基本资料,完善术前准备工作,且向家属讲解手术过程和相关注意事项,解答家属心理疑惑,减轻家属心理压力,消除负性情绪。③ 风险防范:制订介入治疗风险管理预案,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并开展现场演练,提高护理人员应对风险能力,加强应急能力和处理风险能力。开展血管瘤知识相关专业培训,科室所有护理人员均参与学习,加强其职业素养和责任感。要求护理人员每月进行工作总结,分析工作中不足之处,开会讨论改进方案,制订下一步护理方案。④ 风险管理:针对血管瘤患儿病情完善风险管理方案,组织护理人员实施风险管理干预,重视管理质量,加强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在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强化沟通和交流,做好识别和管理风险工作,全方位地对患儿进行风险监控。同时,主动分析风险发生原因,并制订针对性强的风险积极应对措施,以降低再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与患儿家属建立良好关系,提高沟通交流的有效性,更加深入地了解患儿病情。由科室护士长担任风险管理负责人,定期做好考察和监督工作,及时提出工作中的不足,并进行优化并改进,进一步改善护理质量。⑤ 优化护理流程:明确护理责任可避免工作流程不当导致的护理风险。因此,实施专科护理,并且建立护理责任制度,确保每位患儿均有专门护理人员护理和咨询,不仅给予个案护理,也有团队专科护理保障,从而确保护理工作有序完善。对于节假日或周末等情况,做好工作紧密对接。持续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风险管理能力 采用自制风险管理评分(该评分Cronbach’sα系数为0.784,重测信度为0.82)评估两组护理人员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后的风险管理能力,包括风险预防、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3个方面,各项总分均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护理人员风险管理能力越强。

1.3.2 患儿家属心理状态 采用心理焦虑自评量表(SAS)[4]评估两组患儿家属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后的焦虑情况,该量表临界值为50分,得分越高表明焦虑程度越严重。

1.3.3 并发症 观察两组患儿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瘀斑、发热、局部肿胀和血管瘤溃破。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风险管理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护理人员的风险预防、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的护理人员风险预防、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能力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护理人员的上述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人员风险管理能力比较分)

2.2 两组患儿家属焦虑程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患儿家属S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患儿家属的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属焦虑程度比较分)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间并发症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血管瘤是血管内皮细胞的肿瘤性疾病,不同血管瘤在发病机制、发展和预后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婴幼儿血管瘤可以被治愈,但部分患儿也会出现快速生长或压迫组织,甚至破坏器官等临床症状,治疗期间随时可能发生危险事件,危及患儿生命安全[5]。因此,对于血管瘤患儿治疗期间应加强护理干预,预防危险事件发生,从而提高治疗安全性。

风险管理是护理干预的重点工作,在护理操作、抢救配合和处理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有助于减少危险事件发生[6]。结合实际治疗过程中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提前做好相应防治措施,可以保障治疗工作的安全性。风险管理模式是依据先进的管理理念,严格按照流程对护理人员进行管理的干预模式,可为患儿提供更细致的护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7]。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个月后,两组的护理人员风险预防、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能力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护理人员上述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由此表明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应用于婴幼儿血管瘤护理中可加强护理人员风险管理能力。分析原因在于,风险管理通过明确团队成员职责,有效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并且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评估和处理能力[8]。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现风险原因和不足,定期通过会议的形式进行研究和探讨,不断加强自身护理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9]。

本研究还显示,干预1个月后,两组的患儿家属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应用于婴幼儿血管瘤护理中可减轻家属焦虑程度。分析原因在于,风险管理干预可加强家属对血管瘤的认知,干预过程中不断提高家属健康意识,减轻家属思想负担,利于改善家属情绪状况。同时,还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进而消除患儿家属内心顾虑和负性情绪[10]。此外,风险管理采用护理责任制和专科护理,可确保护理工作紧密有序和无缝对接,使得治疗和护理工作顺利进行。在加强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同时,不断优化治疗和护理流程,改善风险管理质量。在干预过程中不断发现潜在风险,寻找对应解决方法,能够消除风险诱因,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11-12]。但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风险管理干预对婴幼儿血管瘤并发症预防效果不明确。也可能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有关,安全性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应用于婴幼儿血管瘤护理中可有效加强护理人员风险管理能力,缓解患儿家属负性情绪,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婴幼儿家属护理人员
《针织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标准探讨
无创吸痰法在婴幼儿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三维管理在促进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规范使用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探析感染科护理人员焦虑状况调查与对策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