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萍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外科,山东 济南,250012)
食管癌肿瘤发生部位在食管,可对患者的吞咽功能产生影响,导致患者无法正常进食。食管癌患者因受到食物摄入不足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影响,易出现营养不良状况,对疾病的治疗和恢复产生不利影响[1-2]。在食管癌患者术后护理中,营养支持是护理的关键[3]。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护理可分为肠外营养支持和肠内营养支持两类,从人体胃肠道生理结构来看,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患者肠黏膜屏障有较好的作用[4]。目前临床中,肠内营养支持护理主要采用空肠造瘘管和鼻肠管两种方式,不同方案各有优缺点。基于此,本研究对80例食管癌患者进行研究,观察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对食管癌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86例食管癌患者,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纳入标准:① 符合食管癌诊疗规范(第八版)[5],经病理检查确诊;② 接受食管癌微创切除手术;③ 未行其他辅助治疗;④ 术中行空肠造瘘管或置入鼻肠管。排除标准:① 围手术期内死亡;② 术后并发脑梗死;③ 有腹部或胸部手术史;④ 临床资料不全。对照组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为(65.09±2.84)岁;肿瘤位置为上段7例、中段23例和下段13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54~79岁,平均年龄为(65.82±2.69)岁;肿瘤位置为上段8例、中段 20例和下段15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和肿瘤位置构成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2.1 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护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将鼻肠管和胃管先后置入患者胃部,术中将鼻肠管经胃空肠吻合口插入至十二指肠悬韧带远端40 cm处左右,用鼻贴进行固定。按照肠内营养方案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术后2 d,经鼻肠管先注入30 mL温开水,确定患者无腹胀和腹痛发生后,经一次性肠内营养输注泵将1 300 mL 营养液以20~40 mL/h滴速注入,温度保持在35~38 ℃,每间隔4小时,用30~50 mL温开水冲管,防止管腔堵塞。每4小时进行胃残留液检查(>1 500 mL时抽出并注入胃肠营养液),每 8小时进行鼻肠管冲洗。术后对患者鼻翼有无压疮和鼻咽部是否有感染情况进行观察。
1.2.2 空肠造瘘管肠内营养支持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空肠造瘘管肠内营养支持护理。
1.2.2.1 术中护理 在腹腔镜辅助下进行空肠穿刺造瘘,置入空肠造瘘管,并做好固定。
1.2.2.2 术后1 d和2 d护理 术后1 d,取适量0.9%氯化钠溶液注入空肠造瘘管内,对患者进行观察,确认无渗漏或腹膜炎等异常反应后,于术后2 d开始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具体措施如下:先经营养管内注入30 mL温开水,确定患者无腹胀和腹痛等情况出现,经一次性肠内营养输注器持续输入1 300 mL营养液,温度35~38 ℃。输入过程中,每间隔4小时,用温开水冲洗营养管一次,以防止管道出现堵塞的情况。若管道出现堵塞时,则需用温开水抽吸和冲洗疏通管道。
1.2.2.3 术后7 d护理 对造瘘口皮肤每天进行观察和更换敷料,保证造瘘口干燥。
1.2.3 并发症预防护理和心理护理 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均进行并发症预防护理和心理护理。在行肠内营养支持期间,腹泻、腹胀和便秘等属于常见并发症。在患者出现腹泻症状时,护理人员需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如保持患者肛周皮肤干燥和清洁,防止溃疡、糜烂和红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同时,手术过程中因机械性操作会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导致肠道功能受损,患者适应温度的能力变差,容易导致腹部痉挛,引起腹泻发生。所以对出现痉挛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采用恒温器控制营养液温度在 38~40 ℃。如果患者腹泻症状比较严重,需及时采用止泻药治疗。护理期间,如果因输注的营养液总量过多,导致患者腹泻和腹胀,则需对管饲总量酌情进行调节,适当减慢营养液输注速度。对由于便秘导致的腹胀患者,为保证大便通畅,可给予开塞露。营养支持期间,还需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使其心态保持平和,保证营养支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促使术后尽早恢复。
1.3.1 术后恢复情况 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排气时间、置营养管时间和住院时间。
1.3.2 并发症发生情况 记录并比较两组护理期间脱管、吻合口瘘、肠梗阻和营养管堵塞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3.3 生活质量情况 通过健康调查量表36(SF-36)[6]对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评估。
1.3.4 营养状况 于护理前1 d和护理后,采用双缩脲法检测两组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
观察组的置营养管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排气、置营养管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23%(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后,两组的SF-36生活质量量表各项指标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升高(P值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护理前,两组间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护理后,两组的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均较护理前显著升高(P值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前后营养状态比较
食管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高发于老年人群,该病发生后对患者身心健康均会带来严重影响。食管癌的治疗中,手术治疗对患者机体存在创伤性,加之术后禁食,可使患者机体营养不良程度进一步加重,对术后恢复产生不良影响[7]。所以,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可促使患者机体营养状态恢复,减少因营养不良引起的不良反应,使患者病情控制效果得到提升。
在食管癌患者术后护理中,营养支持护理的目的是维持患者机体正常代谢、预防并发症发生,以及通过从食物中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加速机体功能恢复[8]。而肠内营养支持作为营养支持的主要方式,在食管癌患者中应用具有诸多优势:① 首先,对肠道屏障功能和正常代谢有维持作用,防止肠道菌群移位和肠源性感染[9];② 其次,对机体蛋白合成有促进作用,可更好地支持机体重要脏器运行,避免术后大量静脉输液引起心力衰竭[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置管营养、排气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提示经空肠造瘘管营养支持护理措施的应用,延长了营养支持时间,对患者术后尽早恢复有促进效果。肠内营养护理具有安全、高效和耐受性好的特点,即便在术后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肠内营养支持仍然可长期有效地为患者机体提供营养补充。而在肠内营养支持方法上,目前经鼻肠管和经空肠造瘘管都比较常用,但由于食管癌患者年龄偏大,经鼻肠管营养支持容易导致患者咳嗽或排痰不利,增加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可能,部分患者可能因鼻黏膜刺激或眼部疼痛等情况,出现自行拔管现象[11]。并且经鼻肠管营养支持中,胃管和营养管经同一鼻孔插入,可增加对鼻黏膜的刺激性和咽部肌肉收缩幅度,引起患者出现恶心和呕吐等症状[12]。而经空肠造瘘管营养支持不会对患者鼻黏膜产生任何刺激作用,在舒适程度上较经鼻肠管优势更明显。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食管癌术后护理中,经空肠造瘘管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更好地恢复。护理后,观察组的SF-36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说明相较于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经空肠造瘘管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更好的改善效果。观察组护理后的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证实经空肠造瘘管对患者机体营养状态改善效果较好,效果优于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
综上所述,对食管癌患者术后护理过程中,采用空肠造瘘管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机体营养状态有明显改善作用,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速度的加快和恢复效果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