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森英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广东 深圳,518103)
支气管扩张主要由呼吸道感染、支气管阻塞和遗传等因素引发,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1]。目前,临床治疗以控制肺部感染为主,而有效排痰、清除气道分泌物和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减少感染的关键。振动排痰系统是在机器振动下,促使痰液松动,进而促进痰液排出,具有频率稳定且简单方便等优点[2]。体位引流是一种通过更换患者体位,利用重力作用,促使痰液排出的治疗方式。对于上述两种方式联合治疗,临床相关研究报道较少。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振动排痰机联合体位引流在支气管扩张患者中的护理效果。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支气管扩张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纳入标准:① 符合支气管扩张诊断标准[3];② 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③ 无认知功能障碍; ④ 可耐受振动排痰;⑤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合并脏器严重受损;② 患有精神疾病;③ 合并肺结核或气胸等严重并发症;④ 机体凝血功能异常;⑤ 治疗依从性较差。观察组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为(50.13±5.24)岁;病变部位为两肺1个肺叶段者26例,两肺2个及以上肺叶段者 18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2例;年龄41~64岁,平均年龄为(50.26±5.19)岁;病变部位为两肺1个肺叶段者24例,两肺2个及以上肺叶段者20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和病变部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两组患者均行胸部X线射片或CT等常规检查,以及抗感染、祛痰和止咳等基础治疗。同时指导患者接受咳嗽训练和呼吸训练等。连续干预1周。
1.2.1 高频振动排痰系统干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高频振动排痰系统(深圳普门科技有限公司,型号:PV-100)干预。操作如下:患者取半坐位,护理人员设置振动排痰系统频率为 8~15 Hz,时间10~15 min,2次/d,选择饭前1 h或饭后2 h进行排痰治疗。治疗均根据患者耐受度进行操作。
1.2.2 振动排痰系统联合体位引流 在对照组的实施方案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体位引流,内容如下:① 引流前干预:主治医师经常规检查,确定患者病变部位后,选择适宜体位行引流处理。引流前向患者讲述引流的具体方法和操作目的等,引流时间选择饭前或饭后2 h。引流前30 min,指导患者雾化吸入0.9%氯化钠溶液,稀释痰液,可加入庆大霉素和β2受体激动剂等药物,避免支气管痉挛。② 引流体位选择:肺上叶病变患者取半卧位,腰臀后垫上厚枕,身体偏向健侧60°左右,保持患侧下肢弯曲,松弛腹肌。肺上叶尖段病变患者取坐位,使用枕头靠在床头,于锁骨和肩胛骨之间叩拍3~5 min。肺上叶尖后段病变患者取舒适坐位,俯身,双臂伸直抱枕头,引流人员双手轻叩,振动患者两侧上背部肌肉。左肺中叶和下叶病变患者取右侧卧位,用枕头垫高髋部后行引流。右肺中叶和下叶病变患者取左侧卧位,用枕头垫高髋部。肺下叶病变患者取头低足高(约30°)俯卧体位,双手垫于额下,使用枕头垫高髋部,保证胸部低于髋部,髋部使用约束带固定,并在腹下垫软枕,保持下肢伸直。左和右肺下叶的后侧部病变患者取伏卧位,腹部和膝盖垫软枕,保持髋部高于胸部后进行引流。所有患者均给予弹力腹带绑于上腹部,以利于咳嗽。③ 引流期间:指导患者深呼吸后用力咳嗽,护理人员五指并拢,手心弯曲呈空杯状,以手腕为支点,根据患者体型,借助上臂力量,轻叩患者背部和胸部,叩拍幅度以10 cm为宜,频率为2~5次/s,每个部位叩拍3 min,直至痰液排尽。④ 引流后干预:引流后给予患者2 L/min的鼻导管吸氧,引流后15 min协助患者翻身1次。每次引流时间从5~10 min逐渐延长至15~20 min,2次/d。引流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面部表情和生命体征,若发生头昏、呼吸困难和面色苍白等症状,立即停止引流。引流结束后,使用漱口水漱口,祛除痰液气味;并记录痰液颜色和性质等情况,留取痰液标本并送检。连续干预1周。
① 采用血氧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型号:PM-60)检测两组干预前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并观察两组在24 h的排痰量变化情况。② 采用肺功能测试系统(上海聚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德国耶格肺功能仪MasterScreen)检测两组干预前后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水平。③ 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干预前,两组间SpO2和排痰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的SpO2和排痰量均显著优于同组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SpO2水平高于对照组,排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SpO2和排痰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肺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的FEV1和FVC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FEV1和FV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7.76±0.85)d,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为(9.82±1.46)d,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88,P<0.001)。
支气管扩张作为一种慢性疾病,主要是指气道感染和炎症导致的支气管和毛细支气管的不可逆扩张,临床表现为咳嗽和咳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学者[4]指出,早期清除患者的气道分泌物是保证长期治疗的重要环节。叩背是传统的治疗方式,可促使患者排出痰液,但其叩背力度无法准确控制,且难以持续,不利于患者长期预后效果,故选择有效的治疗方式较为重要[5]。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SpO2水平高于对照组,24 h排痰量多于对照组,FEV1和FVC水平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提示振动排痰系统联合体位引流可改善支气管扩张患者的SpO2,增加24 h排痰量,改善肺功能水平,缩短住院时间。分析原因为,振动排痰系统是一种通过振动促进痰液松动,利于患者咳出痰液的仪器。其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模拟正常生理咳嗽,对患者所穿装备均匀快速地充气和放气,使患者胸壁发生有规律的振动,从而产生类似咳嗽时的呼气相流速气流[6-7]。气流流动时与气管壁内膜面产生剪切力,促使分泌物脱离气道壁,黏液从小呼吸道移向大气管,通过咳嗽将痰液排出。且振动排痰系统可设置恒定的振动压力,保证稳定的频率,有效提高患者排痰舒适感[8]。此外,振动排痰系统振动时具有较强的组织穿透力,易传至肺深部,继而作用于较细小的支气管,排出积存的痰液,进而增加排痰量,改善SpO2水平。在振动的同时,还可改善肺部通气状态,增加肺泡供氧量,进而改善肺功能水平,利于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9]。该治疗方式操作简单易行,易于被患者接受,有效清除质地厚重痰液的同时减少气管插管风险,可提高预后效果。但部分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导致无力咳嗽,肺部感染率较高,且治疗效果易受患者体位和感染部位等的限制,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欠佳[10]。因此,治疗期间给予适宜的体位引流干预较为重要。体位引流护理是指对机体分泌物的重力引流,通过胸部X线射片检查追踪肺部分泌物,并通过叩背等手法,有效促进机体脓痰的排出[11]。体位引流前指导患者雾化吸入,可有效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促进痰液的排出[12]。引流时根据患者病变部位的不同,指导其呈现相应的体位,同时为患者自下而上地拍背,指导其咳嗽,可进一步促进痰液的排出,缩短住院时间[13]。综上所述,振动排痰系统联合体位引流可有效改善支气管扩张患者SpO2水平,促进排痰,改善患者肺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