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
[摘 要] 以鎮痛药吗啡为例,挖掘药理学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法治教育等思政元素,研究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药理学“课程思政”的基本路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教学设计,以期达到思政教育的元素与本课程教学元素融合,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路与支撑。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药理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186-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2]
在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提交一份符合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答卷。“课程思政”通过价值引领来帮助医学生在价值多元化中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价值选择,为日后从业塑造良好的医德医风;在知识传授中梳理医学知识、诊疗技术不是人类战胜疾病的唯一路径,健康贵在预防,病人需要关怀;在能力培养中鼓励医学生探索医学未知领域,勤于钻研、敢于实验、甘于奉献,多层次、全方位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这正是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3]
“课程思政”不是高校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而是一种对当前思政课程教育模式的教学变革。药理学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并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药理学既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又是医学与药学间的桥梁[4]。本门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药理学的理论知识学习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在正确掌握药理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为培养基础与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药理学“课程思政”的难点是:如何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药理学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思政教育的元素如何与本课程教学元素融合,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下面介绍如何对“镇痛药”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并设计教学活动。
一、学情分析
1.授课对象为临床医学本科学生,在第五学期上课,前期已经具有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等课程的基本知识,能够区分疾病和症状,通过前期药理学章节学习已明确中枢神经系统、受体、依赖性等基本概念。
2.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授课中重点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其逻辑推理能力。
二、药理学“课程思政”内容融入的理念和思路
通过提问式引入疼痛概述的讲解,并引导学生要耐心询问患者病情,增强医学从业人员的责任感;通过视频的形式,以声音和画面的震撼感增强学生对疼痛的理解,从而感同身受地体会患者的痛苦,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因镇痛药反复使用易成瘾,所以要强调科学用药,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吗啡的不良反应引入历史事件虎门销烟[5],告诫学生毒品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禁毒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多环节、多举措共同完成,树立“全民禁毒、人人有责”的理念,引导学生增强大局意识,培育团队合作精神。
三、镇痛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1.合理用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遵守职业操守,培养作为医生的责任心和仁爱之心。
2.从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了解毒品的危害,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法治意识。
3.了解国家禁毒举措,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学生树立“抵制毒品,参与禁毒”的观念。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素材
1.视频材料:《拯救大兵瑞恩》电影片段,展示战地军医给受伤士兵注射吗啡缓解疼痛的情景。
吗啡是强大的镇痛药,当患者面对巨大疼痛时,合理使用该药物,既能减轻病人的疼痛,又能缓解病人因疼痛带来的紧张、焦虑、恐惧等痛苦。
适合药理学课程的微视频可遇不可求,虽然很多影视剧也多次提及吗啡,但是往往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在笔者选择的片段中,不仅呈现了急性锐痛的痛苦,也有吗啡的应用,及战地医生为了减轻患者痛苦表现出的仁爱、慈悲。
2.图片材料:吗啡的来源、林则徐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的行动告诉我们,英国人深知鸦片危害却为了资本主义利益,竭力打开向中国输送鸦片的渠道,鸦片极大损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林则徐禁烟行动是爱国的行为,是正义之举。
3.学习通课堂讨论:(1)“为何瘾君子都骨瘦如柴?”(2)“如果说吸毒能减肥,你愿意吗?”(3)“你认为如何安全合理地使用吗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