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璞 王大庆 刘伯羽
[摘 要] 军队院校士官教学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运用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军队院校野战给水专业士官培训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关 键 词] 士官培训;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140-02
教学体系是指为了达到教育目的,由教学活动相关要素构成,并以一定稳定结构形式存在的,实现特定教学功能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士官短期的在校培训既具有院校教育属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是军队士官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近几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我们认为应该从“紧贴职能定目标、紧扣岗位设内容、紧盯特点用教法、紧贴需求创条件”等方面构建给水专业士官培训教学体系,全方位提升教学效益。
一、紧贴部队士官职能,分层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是通过教與学的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给水专业士官培训教学目标应以士兵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岗位任职为指向,从认知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三个层次确立。
(一)认知目标
认知目标是学员经过培训达到掌握岗位所需的新专业、新理论、新装备知识的基础目的,能为技能和素质目标确立提供理论基础。由于军队院校给水专业的模块组成复杂,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把给水专业士官培训的认知目标定位在了解给水专业的基础理论,掌握与地表水监测、地下水探测、地下水开发以及给水泵站施工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同时鉴于学员虽然有一定的部队岗位任职,但是缺乏系统的装备设备认知。在认知目标中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与装备、机械、维修、施工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具备实操条件下水源探测、水文测井、钻井、净水等装备的运用和维修的能力。
(二)技能目标
技能目标是指通过在校培训掌握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水平。给水专业士官培训技能目标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基础专业技能,形成给水分队岗位的最基本工作能力;二是以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岗位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形成具有针对当前岗位的创新能力和具备对岗位变化的适应能力。初级培训,学员从事的专业工作相对简单,在技能目标上应以基础性、基本性专业技能为主。中高级培训应按照主操作手的技能目标进行定位,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和创新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素质目标
素质目标是指与任职岗位相关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思维、战斗意志、使命意识、团结协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等。我们将给水专业培训的素质目标确立为: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和爱岗敬业的专业态度;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和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严守规程的工作作风。在素质目标层面,初级培训倾向于岗位实战能力,强调既要愿干,更要善干;中高级培训倾向于任职组训能力,强调既要能干,还要善教。
二、紧扣岗位技能需求,分块设计教学内容
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是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策略。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紧扣给水专业岗位技能需求,按照基础认知、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来设计。其基本要求是适应给水分队对专业士官人才的需求,与给水装备发展相适应。基础认知层教学内容应注重专业技术与素质训练内容设置,强化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层教学内容应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强化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和关键技术。综合实践层教学内容应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强化解决岗位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应该注重分块递进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员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应用技能和技术。
给水专业包含水源探测、钻井工程和泵站构筑三个方向,这三个方向本就是一个专业。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该将这三个教学方向细化分解成基本、专业和综合的模块,同类合并,层次递进,逐渐升级。给水专业士官培训课程体系包含这三个方向的多门课程,士官培训在校时间短,不可能全部开设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培训层次的差异优化课程安排。初级培训安排水文地质、物探、钻探、给水工程等模块内容,教学顺序按照水源探测、钻井和泵站构筑来设置。考虑到中高级学员已具备给水专业的知识背景,在内容设置上应倾向于专业技能和专业综合的内容,安排水源探测、钻井、泵站构筑等模块内容。同时,内容设置还应针对培训层次的不同,对于教学内容有重叠的课程进行内容细化。如两个班次都开设了“钻井”的教学内容,且均属“技能+综合”模块。内容设计上,初级培训应倾向于钻井流程,按照流程设置教学内容,中高级培训应倾向于不同地质环境下的钻井施工,按照施工工艺设置教学内容。
三、紧盯士官学员特点,分别运用教学模式
士官学员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动手能力强、操作兴趣高。在组织给水专业士官教学过程中,应依据教学内容情况,紧贴士官学员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应探索实践范例式、探究式、抛锚式、现象分析式等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上广泛采取理论精讲、问题引导、启发研讨、案例研讨等教学方法,提升学员学习兴趣和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基础性教学内容可采取范例式教学,强化基础知识学习。原理性、结构性教学内容可采取探究式教学,通过情景设置、问题牵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综合性教学内容可采取抛锚式、现象分析式教学模式,通过案例、事例分析开展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