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兰
[摘要]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中职语文的课程性质、教材特点、教学方式,决定了语文课程是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师应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充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在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7-0062-02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重要精神指示,为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中职教育是类型教育,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中职学生正值青春期,处于思想性格形成的“拔节孕穗期”,对其进行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职语文因其自身特性,成为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阵地。
一、中职语文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优势
中职语文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由课程性质所决定。历经多年探索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于2020年1月正式发布。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作出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2]。可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对中职语文课程性质的准确呈现,是对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任务有效实现”[3]。
二是由教材特点所决定。新课标规定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目前,中职语文统编教材虽未面世,但从现有的教材来看,选文文质兼美、格调向上、健康明快,既有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也有反映社会科技发展进步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饱含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感恩奉献、惩恶扬善、崇尚科学等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是现成的思政教育资源。
三是由教学方式所决定。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语文教学除了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需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引导他们全身心投入到作者所描述的世界中去。这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又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能够借助各种手段,营造出各类教学情境,寓情于景、寓情于理,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不断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中職语文课程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
中职语文课程本身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要充分挖掘并主动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涵养职业操守,明确责任担当。
一是蕴含家国情怀的思政教育元素。中国人自古崇尚家国情怀,讲求“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材中不乏此类作品,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通过对橘子洲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表达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虑,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再如苏洵的《六国论》根据秦并六国一统天下的历史事实,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指出贿赂他国弱化自己必然招致灭亡,以此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二是蕴含人性光辉的思政教育元素。小人物在大时代里挣扎浮沉,但彼此守望相助,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人间的真情,这类作品如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画家老贝尔曼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挣扎着在砖墙高处画上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唤醒了琼珊对生命的渴望,最终琼珊在好朋友苏艾的细心照料下恢复健康,而老贝尔曼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再如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讲述了母子三人在生活最困难的三年里,每年的大年夜都到北海亭面馆吃面,老板夫妇每次都悄悄地为他们多加面。店老板夫妇的善良与热情给了母子三人莫大的精神鼓舞,他们也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走出了逆境。
三是蕴含思念故乡的思政教育元素。乡愁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最朴素的一种情感,也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不乏书写乡愁的精品佳作,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莫怀戚的《家园落日》属于此类作品,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前一篇以故乡月亮为线索,后一篇以家园落日为线索,均借用对比手法,强调了故乡月亮或家园落日在作者心中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抒发了对家乡的浓浓眷念之情和拳拳赤子之心。
四是蕴含科学之美的思政教育元素。人类探索科学的脚步从未停止过,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科技进步,都凝聚着科学家的心血与智慧,这启示我们要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倡导科学方法。教材中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人脑与电脑》《神奇的极光》《牛郎织女》等都属于此类作品,不管是对荔枝生态生长习性的介绍,还是对社会发展的赞叹,或是对宇宙奥秘的追寻,作者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把深奥刻板的知识介绍得准确细致又引人入胜,使文章极富文学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