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视域下高职人文慕课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

2021-09-22 11:19张建亮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9期
关键词:叙事慕课高职教育

[摘要]高职人文慕课教学中存在着学生角色演变和培养方式缺失、学生职业素质和培养策略缺失、学生文化自信和培养路径缺失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文章提出叙事驱动下的文化认同指引和个人成长关注的慕课改革思路,将民族文化历史、记忆和基因植入学生叙事实践。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高职人文慕课的实践路径:加强思想引领工作,避免文化虚无主义、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培养职业自信人才、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关键词]课程思政;慕课;叙事;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张建亮(1979- ),男,山西原平人,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教授,硕士。(江苏  苏州  215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教改课题“高职汉语言文字‘顺进化、应未来文化重塑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90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8-0102-05

一、高职人文慕课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推动慕课优质资源共享的宏大教育背景下,我国高职慕课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慕课已经形成强大的职业教育网络,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超星尔雅、智慧职教等慕课平台汇集了众多精品职业教育资源,慕课的显性特点如今已逐渐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比如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可以有效打破学制规范,改变课堂学习方式,变被动教育为终身教育,特别是在2020年初暴发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精力重点投入到慕课课程的打造。但由于高职以技术为主、文化为辅的传统教育思维,导致高职人文慕课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和文化认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角色演变和培养方式的缺失

高职人文慕课绝对不仅仅是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更是与个体角色成长有着密切关联。个体角色变迁的关键是行为的改变,人文慕课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变个体的行为习惯,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聆听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树立符合区域经济和产业需求的工匠意识和文化认同。高职人文慕课主要有两类课程:一是礼仪类课程,主要强调各种职业礼仪的传授,忽略了高职学生的习惯塑造背后的文化习得过程。比如,仪道传授(商务礼仪课程,包含国际商务礼仪、空乘礼仪等)、茶道传授(茶艺课程)、花道传授(插花艺术课程)等课程。二是审美文化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泛化审美和文化,缺少对学生的个体关注。比如,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等慕课,笼统空泛并不针对个体开展文化叙事,容易让学生丧失对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与个体的现实生活也会渐行渐远。

(二)学生职业素质和培养策略的缺失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颁布文件强调劳动者的素质,到90年代提出德育放在首位,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又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第二个十年强调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①,我国高职人文素质的概念话语变迁,表达了一种对高素质人才的重视,高素质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职业技能素质,更在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创意等素质。目前,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多而杂,以美的名义、素质的名义、文化的名义等开设各种类型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但没有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也没有根据高职学生的素质量身定做适合的内容体系,缺乏与职业文化情境相关的教学设计和素质实践活动,使学生失去了反思和对话的契机,也无法将素质从理论转化到实践,导致学生很少主动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由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本身的边缘化,高职人文慕课大多以选修课的方式进行设置,跟学分绑定在一起,没有严格的考核机制,容易脱离时代和学生的个人生活情境,学生很难通过在线学习得到素质拓展。由于缺失实际的个体反思,与教师对话的机制也不够健全,课程隐喻的文化素质很难通过课程的讲述实现。

(三)学生文化自信和培养路径的缺失

文化变迁的关键在于文化认同。慕课是一种技术文化,其根本目的依然是通过教育塑造一种文化认同,亦可以称之为一种日常生活化的叙事实践,通过学生个体的叙事完成文化认同。但当前的高职人文慕课在引导学生文化变迁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大多采用以知识结构体系为主的线性教学思维,忽略学生的个体故事、情感诉求、文化诉求,致使学生职业文化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欠缺;二是教师不能以学生的特征为切入点,围绕其学习的需求,打破常规化的教学模块,多样化地使用叙事方法发掘学生的兴趣点;三是高职人文慕课文化内容泛化,缺失文化叙事方式和话语体系,缺少与专业课程的跨界融合和实践考核,也无精心的课程设计,人文课程讲中国文化特点,专业课程讲西方文化特点,致使人文的价值性和文化沟通很难实现融合。

二、高职人文慕课的改革思路

針对高职人文慕课中学生角色演变和培养方式缺失、学生职业素质和培养策略缺失、学生文化自信和培养路径缺失的问题,笔者认为,要通过叙事驱动下的文化认同指引和个人成长关注,将民族历史文化、记忆和基因植入学生叙事实践,以有效弥补慕课教育各种缺失环节,以学生叙事为中心,通过个体的成长角色认同、素质认同到文化认同来解决上述问题。

(一)叙事驱动下的个人成长关注

高职人文慕课叙事,就是将叙事理论引入慕课教育中,学生通过叙事实践过程获得自我身份的确认。相对于传统教师为主的课堂,在以叙事实践为主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是探究自我和问题的主角,教师需要围绕学生特点打造教学情节、场景,巧妙设置悬念和冲突,开发设计一系列的交互叙事,通过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交互引导,提升学生的个体素质。从媒介文化的角度分析,慕课叙事本质就是一种跨媒介文化融合。借助于慕课平台软件和手机终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再是传统的“教师—生产内容、学生—接受知识”,而是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和过程,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生产和传播,这种跨媒介叙事的特征决定了慕课叙事对文化的传播功能和传播价值产生了较大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学习者在慕课文化教育活动中,获得文化认同和职业重构的同时,会推动教育内容的生产和文本的叙事,进一步推动了教师对内容文本的再创造,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在一种媒介文化的交互下演变为媒介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传播,促进优秀人才的培养、选拔并最终脱颖而出,确保教育目的实现。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分析,慕课叙事针对个体存在的问题进行情境化叙事重塑,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实现个体问题解决,促进个体素质提升。另外,每个个体的故事在不同角度的对比中存在着相互交织的现象,慕课叙事主要通过个体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描述和文化诉求表达,在叙事实践中完成对个体生命的体验和经验检验,通过个体生命故事的拓展成就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二)叙事驱动下的文化认同指引

自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也曾伴随了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在高职教育领域,常常存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严重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人文素质教育是改变高等职业教育只会培养‘工具人现状,向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价值人转变的重要措施。”②高职人文慕课引入叙事有利于学生在重新链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并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本民族宏大的文化自信格局,这是高职人文慕课的使命所在。中华传统文化起源故事和内涵对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和职业教育具有巨大的心灵重塑和指引,文化与产业、职业进行深度对接,是悬置在高职人文教育中的一道关卡。高职人文慕课目标是改变学生行为习惯和文化认同,将“叙事”引入人文慕课改革,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在线实时交互叙事,根据每个人的成长故事和学习能力情境,设置一种内置中华传统文化密码的情境选择,经叙事演绎,学习者找到内在文化驱动力,重新链接了民族传统的文化认同和自我身份认同,实现重塑学习者的文化意义、行动意义,实现个体的“对比性的描述”和成长,完成职业教育培养符合产业所需人才的目标。

三、高职人文慕课的实践路径

根据叙事策略的分析,不难发现慕课叙事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较大的优势。本文从叙事的角度,提出高职人文慕课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思想引领工作,避免文化虚无主义

文化虚无主义是一种彻底否定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主张全盘西化的思潮。文化虚无主义在本质上代表了颓废的文化价值观,受西方现代文明危机影响,鼓吹自由主义,消解权威、主流价值观,无视传统文化,贬低现代社会价值,对大学生价值观、信仰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高职人文慕课必须以思政工作为引领,坚定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话语体系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宏大的叙事转向生活叙事和文化实践本身。

叙事学视域下的学习者个体与人类学中的“具身(embodiment)”概念相似,都是基于对象化的生命记忆唤醒为目的,旨在调整个体的身体想象和文化重塑,将个体的生命断裂的意义重新进行修复,驱动主体角色主动地调整和更新自我文化。有的高职学生因高考失利只能选择专科层次教育而被社会和文化情境定义,社会仍然普遍存在着对他们的偏见叙事,这也造成高职学生的个体角色比较被动,缺乏自信。在三年的时间里,如何引导学生重新进行个人成长叙事,转化个体角色,形成积极正向的职业文化价值观和内在坚定的职业文化信念,是必须正视的教育问题。主流社会的标准和价值观成为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一道规训,从而内化了主流价值观并形塑了他们的自我角色认同。为此,只有行之于书写替代性的故事,重塑生命的意义才能提升个人自信。

1.通过故事化、具体化和形象化的方法积极开展学生日常文化自信教育,提高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感悟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用。高职人文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人文素质、劳动意识、审美感悟等个体全面发展、精神成人的重任,通过思想引领,实现外语类人文课程传播好中国文化,体育类人文课程提升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劳动教育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工匠和劳动精神,美育类人文课程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仪道类和文化类课程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好学生行为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个人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通过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引领和实践指导,形成对话氛围,将学生个体心里的自卑情结“外化”,将个体角色和个人问题分开。慕课叙事关注个体问题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而不是纠结于学生个体原因,学生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沟通和转化情境,通过学生自我成长故事、家国故事、历史人物故事以及职业情境故事的置换,重写学生个体角色的生命故事,挖掘其被社会抑制的生命经验,使其个人经验和叙述重新定位和走向,最终走出负面情境,完成自我成长。

2.把握高职学生思维,深入浅出地传播中国故事。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提问方式,对学生开展调研,了解学生对文化的了解情况,倾听学生心声,通过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共鸣。新时代语境下,讲述中国奋斗者的故事,以尊重学生并探寻他们的成长为路径,以中国青年的个人成长为目标开展个人叙事,可以规避“学与用脱节”“文化传承变为抽象和虚无”等宽泛的“为礼仪而礼仪”,或单纯的“审美”“文化”类缺陷,通过情境化的实践和叙事分析,针对个人问题和个体生命经验、记忆设计故事,展开对话,将学生个体从文化认知、个人记忆和问题情境中分离和解救出来,帮助他们挖掘和找到更丰富的替代性的情节和经验,有助于实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将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为学生个人成长故事原动力。

(二)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培养职业自信人才

1.从价值论维度上,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由于高职人文教育中存在着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再加上西方文化的渗透,导致学生的文化自信缺失。提升高职文化自信的關键在于,在高职人文课程体系下内置一种“中国制造”精神的职业文化叙事,树立正确的“工匠型”劳动教育观念,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激活其职业文化生命力,为高职学生提供一种先进的文化引领。为此,需要改革高职人文课程体系,开展中国职业文化史教育,用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观的职业文化和故事去塑造人,通过叙事实践让学生掌握中国近代职业文化史,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先进的文化理念与现代职场价值进行契合度模块设计,将区域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职业情境进行深度融合。研究企业职业规律,从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契合点进行课程群的开发,铆合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职业精神和素养,提升学生文化融合与内化,强化文化认同,增强个体的职业成熟度,重构民族文化认同模式下的职业心理,实现工作情境和个人素质的全面对接。

2.从实践论维度上,引导学生开展个体生命故事的重新讲述。传统文化在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情境上的转折,传统的文化如果不能与现代的学生生活建立联系,必然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通过个体生命故事的重新讲述,有利于学生的文化重塑和认同。每个个体都生活在职业成长、人生成长的故事中,这些故事赋予他们新的世界意义,并重塑着他们的生命个体经验。传统课程体系中学生是一个被动的接受教育的角色,在慕课中,教师需要想办法让学生变成一个积极主动的故事推动者,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故事进行探究并建立意义。通过让学生自己讲述个人成长故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业广惟勤”进行创新转化,用创新文化培育工匠精神,实现个体成长和提升,让学生理解改革创新的中国时代精神,贴合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在慕课中开展个体职业成长故事的创新讲述,把握时机,纠正学生的文化自卑,重塑他们的文化认知,对学生“不合群”行为进行重新描述和检验,开展观念上有差异的讨论和对话,让不同个性的学生谈论自身和了解他人,形成如何看待世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方法,生成符合个体真实经验的文化自信和职业文化认同。

(三)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习者个体行动的背后是动机、意图、目标,受情境的影响,每个学生的感受、思考、判断都不同,课程叙事的核心是与学生密切建立深度链接,探寻和扭转其背后的价值观,指引他們完成自己的生命故事和职业故事构建。通过叙事讲述,实现教师通过故事叙事唤醒学生个体对人生以及传统文化的意义及价值的追求。

1.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重新与文化建立一种新的链接。高职人文慕课的开发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与学校顶层设计、专业教学设计、课程叙事实践设计紧密结合,围绕特色专业、区域文化和产业、课程特点谋划“大思政”的体系并整合文化与思政元素,加强人文素质与专业融合,推进课程思政改革。通过构建人文素质慕课的叙事实践标准,多方面联动,实现学生个体内化国家自信、文化自信、职业文化自信、城市文化自信等。在高职人文慕课叙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对话,通过设置各种主题版块,让学生主动分享他们自己与文化、专业、职业、过去及未来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结合“文化内化”“成长故事”“家庭故事”“童年记忆”“打工经历”“职业畅想”等主题开展,这些主题将核心的情感关系与个人的成长融合在一起,它们不只是简单地将成长融合到学生个体的生活记忆中,也有助于学生重新检视和梳理生命记忆和自我认同等价值,辨识学生主体生命中被忽视的生命经验,将其延伸为替代性的故事,帮助学生重新链接和建构起生命的意义。

2.教学设计过程要探寻并关注学生个体角色成长。在高职人文慕课教学中,教师是指导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和帮助者,当慕课叙事取得一定的效果后,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项目,将慕课当作学生对文化的体验历程,通过进阶式作业,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并获得成就感。采用情境测试、成长故事演讲、辩论等故事的文本,最终得以印证他们“对比性”描述和成长,用奖励、证书或者邀请企业专家等共同举办庆祝仪式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个体的成长,用技能竞赛参赛获得比赛证书的方式,见证他们走出高考负面、走向成功的历程,将学生个体作为教育的主体,淬炼他们主动建构生命和自我的提升。因生命故事的体验生成他们无限改变的可能,重塑学生对职业文化的认同,使其变得更积极、自信和有责任心。

3.教学设计的思路要突出叙事实践。在慕课叙事实践中,高职人文课程需要将整个课程拆分成若干个碎片化的故事单元,使其更加符合互联网碎片化特点以及学习者接受心理需求。通过短小的故事,组成一整套看似断裂实质上有逻辑体系的单元,经过精心的脚本编排、情节设置以及故事内容时长的设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故事为驱动的人文慕课系统。以“个体成长”为经,以“专业缝合”为纬,促进个体“知行合一”,并与产业关联、与历史关联、与文化关联,破解高职人文课程严重老化的内容和训练体系,帮助学生重新建立新的故事和文化链接。教师可以利用区域稀缺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兴趣,设计问题情节镜头,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再通过布置线下区域企业考察,让学生在校企合作企业、地域文化场馆,图书艺术展馆,体育健身场馆,艺术工匠作坊等“第二课堂”中内化文化,外化行为,重新链接新的文化之旅和沉浸式学习系统,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注释]

①张建亮,孙建.高职院校人才素质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9(1):78.

②刘学伟.运用慕课提升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调查研究[J].教学研究,2017(2):88.

猜你喜欢
叙事慕课高职教育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