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健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培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以各种方式学习并力争改革陈旧的学习模式。学校是教育的第一线,因此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体育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早期使学习者取得优秀运动成绩的高度竞技化教育演变为培养全民健身、快乐体育意识为目标的现代化教育。新课改强调改革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考试评价等方面,大幅度的改革要求教师大胆创新、谋求变化,从学生角度出发、科学完成教学任务。但是,体育有别于其他学科,运动技能本身需要大量训练才能被熟悉和掌握,而较大强度的训练势必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就要权衡,是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轻松学习,还是在教学周期结束后还能让学生较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在离开学校后还能以此项目达到增强体质、娱乐身心的目的。愈加突显的矛盾正是新课改背景下每一位体育教师需要破解的难题。
“课课练”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针对青少年体质水平不高的现实情况下提出的,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体育“课课练”提高身体素质,达到训练目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到新课改实施以后,在一片淡化运动负荷、淡化技术技能的声讨中,“课课练”由于其内容枯燥、学生负荷较重等原因,内容减少了,或者直接去掉了[1]。由此直接导致学生上课看似轻松愉快,但掌握运动技能的水平太差。“课课练”的目的是提高体质水平、强化运动技能、磨练意志品质,而在目前一味求新求变的体育课堂中,更多的成为注重外在包装、注重灵活形式、注重学生体验,而忽视了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的问题。学生在新鲜的课堂里自由发挥,较为轻松的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如此教学的直接后果却是学生因为不能较好掌握所学项目的技术要领,在离开课堂不久后便远离了此项运动,从而对终身体育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课课练”是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重要手段。我国著名学者毛振明将小学生的身体状态总结为“软、硬、笨、晕”,即:肌肉软、关节硬、身体笨、平衡差。这种情况不但存在于小学,在中学、大学也不少见。因此,研究认为,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有不同程度的背离本质现象,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要求下,体育教师有必要重新调整教学目标。简单地说,体育课要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身体负荷、体育课要让多数学生较好掌握所学项目的重点技术、体育教师要把“课课练”环节重新“请”回课堂。
排球项目有其特殊性。我国著名学者田麦久老师按照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为依据,将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运动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比较常见的足球、篮球、排球被归为大球项群。以篮球为例,运球技术不好可以交由较好掌握本技术的后卫队员运球组织进攻;投篮技术不好可以负责场上的掩护、挡拆、抢篮板等;防守技术不好的队员可以请其他队员协防,某一人的某一项技术掌握较差不会太大影响整体运动效果。如5次获得NBA总冠军的丹尼斯·罗德曼每场比赛很少得分甚至不得分,但优秀的篮板球技术和防守意识使其最终成为“名人堂”球员。而排球在大球项群中又有不同,排球技术相对较难掌握,体现在垫球、传球、扣球、发球、栏网等技术的环环相扣。垫球技术不好就直接导致后续技术无法继续;传球技术不好也会影响扣球质量;以此类推,排球重点技术的缺失会导致学生无法正常开展此项运动,从而影响其参与的积极性,这也就是排球相对于篮球开展较为困难的原因。因此,要在学生群体中更好的开展排球项目,就必须对重点技术强化练习,力争让班级少部分人学好,大部分人学会。
为了让更多学生离开学校后还能较为熟练的参与到排球运动中,研究列举垫球、扣球、移动三项重点技术,分析如何以“课课练”的方式巩固练习。
排球运动的进攻是由本方队员接对方发球开始,接发球需要的就是垫球技术。所谓垫球,是指通过手臂或身体其他部位迎击来球,使球通过反弹面垫起而到达预定位置的过程。中小学、甚至高校的排球比赛基本可以总结为发球比赛的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掌握垫球技术较差,一传不好,成功发球即可得分,比赛没有来回球,大大降低了趣味性和观赏性,直接导致排球运动对学生失去吸引力。所以,必须要让学生较好掌握垫球技术,教师要将垫球技术“课课练”安排进每堂课中。
1.学习过程
通过教师示范、观看录像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垫球技术,强调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位置,学生头脑中对垫球技术具备雏形后可采用徒手模仿法巩固技术动作,采用多球训练法培养学生垫球手感,采用对墙垫、自抛自垫、对垫等方式巩固练习。通过整个教学周期的不断练习,让学生慢慢体会、调整技术动作,最终达到自动化。
2.难点分析
学生普遍对垫球最为排斥,很大一个原因是排球对手臂冲击造成的疼痛感让学生难以接受,学习中可采用软式排球或气压较低的排球作为过渡。以90分钟课堂教学为例,在学生系统学习完垫球技术后,每节课要再安排垫球“课课练”内容。
3.兴趣导向
大部分学生能较好掌握垫球技术时,可采用“垫球入筐”的方式比赛,提高趣味性,增强学生的练习热情。按学生人数分成若干组,设置适当距离,垫球人将球垫入直径一米的竹筐,竹筐与学生中间放置跳高架和横杆,帮助学生提高垫球弧度,计算每组垫球入筐的个数,按组为单位评出名次,最后一名的所有组员接受相应的简单“惩罚”。学生技术动作掌握较好时可采用“垫球入网”“垫球入盆”等方式增加难度,以此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达到教学目的。
扣球是排球运动里最具观赏性的一项技术,也是一个比赛回合的终结点和攻守转换的标志。本项技术掌握得好,能大幅度提高本方队员及支持者的士气,同时一个成功的扣球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打击对方的锐气,在体育的竞技层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公共体育及专业体育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扣球技术兴趣最为浓厚。
1.学习过程
扣球动作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须在了解动作规范的基础上练习几个重点技术,如助跑起跳:要求学生按自身习惯确定步点;徒手扣球模仿:要求学生拉开肩部,收腹、挥臂、做鞭打动作,尽量寻找整个动作的最高点;扣固定球练习:在相对熟悉掌握整体技术后,要求学生从助跑起跳开始,结合固定球位置,做出整体动作;扣传来球练习:根据二传队员传出球的高度、速度等,结合自身特点做出判断,完成扣球动作。
2.难点分析
扣球技术在排球各单项技术里较难掌握,结合平时教学经验,学生易出现以下问题:练习者时间知觉与空间知觉能力较差,不能根据球的出手时机确定自己起动的时机;不能根据球的弧度高低来确定自己助跑的节奏与步幅;不能根据球降落的速度来确定自己起跳的时机;不能根据球在最高的几何投影来确定自己起跳的地点;不能根据人—球—网三者的空间关系合理运用击球点高、速度快、力量大、击球部位准的挥臂击球动作[2]。因此,组织课堂练习应着力解决上述问题。
3.兴趣导向
原地起落:学生在作助跑起跳练习时可在场地画两个圈,距离不超过50厘米,要求学生经过助跑后在一个圈起跳,尽可能达到最高点后落地不能超过另一个圈,安排学生监督检查,本练习可帮助学生掌握起跳技术,避免扣球冲网。摸高练习:将班级学生按男女、身高不同分成若干组,在学期初测量每个人的摸高高度,以月为单位,每次再做测量,评出进步最快的同学。降网练习:练习扣球技术时可先降低球网高度,让学生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领会扣球技术动作上。打点扣球:将排球半场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分值不同,要求学生在5个扣球内取得教师规定的分数,全班比赛,评出优秀。
排球各项技术的使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移动技术的好坏,只有移动到位,才能高效的与下一个动作相衔接。同时,移动技术“课课练”可以以素质练习的形式在课堂中出现,针对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较差的事实,移动技术可以真正让全体学生“出出汗”,较大负荷的运动量要求学生坚持完成既定目标,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磨练其意志品质。
1.学习过程
移动技术是要在学生大量练习和体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按照移动距离可分为一步、两步、跨步和跑步四种,每种移动步法有不同的作用。约1米左右的距离采用一步移动,当来球比较远时,采用两步移动,当球离身体在一两步之间时,采用跨步技术,当球离身体很远时,跑步技术比较合适[3]。在学生较好掌握各种移动步法,能基本达到自动化的基础上可淡化具体技术,即要求“放开手,迈开腿”,以最快速度达到目标位置。
2.难点分析
移动技术是串联排球各项技术的“纽带”,但由于本项技术体能消耗较大,多数学生不愿练习。多数教师也存在着“重手法、轻步法”的思想,结合目前的体育考核方法,更多的是对某个单项技术的测试,比如垫球成功率、传球到位率、扣球成功率,而对学生移动技术的考核往往是模糊的。加之移动技术对学生来说是最为枯燥和身体负荷最重的,多种原因下就造成教师和学生对此项技术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回避,但通过观察一场完整的排球比赛,会发现移动技术是排球各项技术中运用最多的,只有移动到位,才是衔接下一技术动作的保障。
3.兴趣导向
移动技术训练会对学生造成明显的身体负荷,在保证学生没有运动损伤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加大练习强度,这对学生的心肺功能、体力、肌力锻炼是很有帮助的。课堂中可采用心理暗示法,利用微课或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富有感染力的短视频作品,配合体育教师语言引导,以追逐、竞速类游戏的方式加入课堂,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勇于冒险,达到训练目的。
根据郑日昌《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的评价标准:35~40分:社会适应能力很强;29~34分:社会适应能力良好;17~28分:社会适应能力一般;6~16分:社会适应能力较差;5分以下:社会适应能力很差[4]。
从表1调查分析看出,被调查者中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强于没有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且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强于女生。学生在业余体育训练中参与各种角色,能感受不同角色体验及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在培养道德规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和提高竞争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业余体育训练内容具有丰富性的特点,训练环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训练形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训练中人际交往具有频繁性的特点,集体运动项目具有各自定位的专职性人际交往的规范性和复杂性特点。体育活动本身就具有矛盾性和特殊性。具体说,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协作、争胜欲望与规则限制、竞赛场上的已知与未知的复杂互动关系等等,使得体育活动具有趣味性和未知性,在促进个体社会化认知能力和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教育功能[5]。因此,学校体育课程中的素质训练对学生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表1 业余体育训练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调查
排球运动还有传球、发球、拦网等技术,每项技术都不可或缺,每项技术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作用。
研究之所以只把垫球、扣球和移动技术作为“课课练”内容,是因为学生在实际参与排球比赛中,可以将二传队员的位置相对固定,其传球技术可以以专项技术训练的形式进行,其他学生要求相对可以降低一些;发球技术也很重要,在学习扣球时可以将发球动作一并强化练习。同时,从学生能更多参与的角度讲,对发球技术的要求也可以相对降低一些;拦网技术可以在移动技术中讲解并练习,在教学比赛中强调拦网手型、起跳时机等,让学生基本掌握。
以目前学校体育课开展较为普遍项目的重点技术举例,如篮球左右手运球、足球颠球、羽毛球高远球等都需要以“课课练”形式勤加练习。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就不同运动项目一一分析,只是提出不同项目重点技术“课课练”的重要意义,以达到让学生更好掌握运动技能的目的。
学生在离开校园后会因为时间不够、运动场地限制等因素远离学过的运动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无论是学校体育环境还是社会体育环境,能主动打排球的人正在不断下降,除了上述原因,对排球技术技能本身掌握程度差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因此,研究以排球项目为切入点,以重点技术“课课练”为突破口,探讨夯实学生技术技能的方法,力求让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教学周期,不单能顺利通过考试,更为重要的是毕业后还能继续坚持参与某项运动,达到娱乐、健身的目的。学校体育所教授的其他项目皆可以“课课练”的方式强化重点技术,在学生真正学会的基础上达到扩大体育人群,增强全民体质的目的,最终为“大众体育”“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