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9-17 09:17王吉翔王玉瑾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16期
关键词:斜视结膜显微镜

王吉翔,王玉瑾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甘肃 兰州 730050)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指视轴常常分开,双眼视线轴时常不在同一个位置,且随着年龄增长,眼球的调节集合功能逐渐减弱,最终失去代偿能力,发展为恒定的外斜视。传统斜视矫正术是临床上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常用治疗手段,可以有效矫正间歇性外斜视,但伴有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及术后并发症多等情况[1]。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其具有伤口小、疼痛轻、愈合快等特点,且视野也比较清晰,血管处理也更加精细,有利于控制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感染[2]。本研究旨在研究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与术后正位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5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8例。对照组中男患儿41例,女患儿37例;年龄4~12岁,平均(7.56±2.12)岁;合并近视患儿8例,弱视患儿10例。观察组中男患儿39例,女患儿39例;年龄3~12岁,平均(7.48±2.33)岁;合并近视患儿7例,弱视患儿9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眼科学》[3]中关于间歇性外斜视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经眼科检查确诊者;身体状况良好,无手术禁忌证者。排除标准: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或凝血异常者;有家族遗传史者;伴有神经系统疾病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儿法定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术前检查两组患儿的斜视度、裸眼视力、矫正视力、代偿头位及眼外肌功能。对照组患儿行传统斜视矫正术,患儿仰卧,全身麻醉,对仪器与眼部进行常规消毒,对肌止端后下方结膜穹窿部剪开结膜和筋膜后,使用斜视钩勾出眼外肌并分离眼直肌,充分暴露患儿眼直肌,然后进行眼部治疗,切断眼直肌,缝合操作按照眼直肌缩短或者后徙情况进行,缝合完毕后在结膜下进行埋线。术后清洗切口,并进行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治疗,患儿先仰卧于手术台上,全身麻醉后,对眼部与仪器消毒,使用显微镜联合手术进行操作,在5~15倍之间调节显微镜放大倍率,对肌止端后下方结膜穹窿部剪开结膜和筋膜后,使用斜视钩勾出眼外肌并分离眼直肌,充分暴露患儿眼直肌,然后进行眼部治疗,切断眼直肌,缝合操作按照眼直肌缩短或者后徙情况进行,缝合完毕后在结膜下进行埋线。术后清洗切口,并进行抗感染治疗。两组患儿均于术后1个月复查。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儿术后1个月的临床总有效率,参照《眼科学》[3]进行判定,显效: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斜视度数 < 5°;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斜视度数为5°~10°;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斜视度数 > 1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对比两组患儿术前、术后1个月双眼视功能,使用同视机对同时视、视觉融合及立体视功能水平进行检测。③对比两组患儿术后3 d和术后1个月的术后正位率,术前进行集合近点检查:患儿双眼注视30~40 cm视标,向鼻根部缓慢移动视标,双眼向内聚集,直到一眼向外分离,该点距离为集合近点,参考值为6~8 cm,>10 cm为集合不足,<5 cm为集合过强。术后3 d和术后1个月进行眼位矫正评估:正位≤ 5 cm,超出此范围为过矫或欠矫,并计算术后正位率。④传统斜视矫正术和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在间歇性外斜视中应用的典型案例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双眼视功能 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儿同时视、视觉融合及立体视占比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双眼视功能比较[例(%)]

2.3 正位率 术后3 d、术后1个月两组患儿的欠矫率、过矫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3 d、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儿手术正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术后正位率比较[例(%)]

2.4 典型病例 对照组患儿蒋某,女,12岁,术前诊断:双眼间歇性外斜视,局麻直视下行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治疗,术后反应大,结膜水肿明显,左眼轻度欠矫呈轻度外斜位,见图1。观察组患儿李某某,男,9岁,术前诊断为双眼间歇性外斜视,双眼屈光不正。全麻后显微镜辅助下行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治疗,术后反应轻微,手术切口无水肿,眼位正位,见图2。

图1 对照组典型病例手术前后眼部图片

图2 观察组典型病例手术前后眼部图片

3 讨论

间歇性外斜视是中枢神经系统支配异常时双眼的集合和分开出现不平衡,以及发育异常的解剖机械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属于共同性外斜视中的一类,儿童发病率较高,显斜期常出现疲倦、疾病、瞌睡或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间歇性外斜视可导致双眼间抑制或影响立体视功能,因此需要及时治疗。传统斜视矫正术可以通过增强或减弱某些眼外肌的力量,使眼球恢复至正位,重建双眼单视功能,并矫正外观缺陷,但是其主要在肉眼条件下进行手术,观察视野受限,手术伤口大且出血量多,术后恢复慢[4-5]。

随着手术显微镜引进眼科手术,开启了眼科显微手术时代,相较于传统斜视矫正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切口小、出血少、手术创伤轻微,且显微镜下分离血管清晰,对病变部位可以精准定位,提高手术疗效,矫正效果维持时间长[6]。本研究中,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3 d与术后1个月手术正位率均高于对照组,而两组患儿欠矫率与过矫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可以提升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的临床疗效,提高术后正位率。双眼同时视是正常双眼视觉形成必需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双眼具有同时注视并感知的能力,双眼集合力不足可能导致斜视。双眼融合是指同一物体在双眼视网膜上的物象能融合为一个,而斜视、复视等情况由融合力不足产生[7]。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可完全避开球筋膜与筋膜上粗大血管,且能清晰看到肌纤维,勾取肌肉充分,不会出现勾不全、误勾及漏勾的现象,可有效矫正视力,恢复患儿视功能[8]。本研究中,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儿同时视、视觉融合、立体视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可以促进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功能恢复,有效矫正斜视,恢复双眼正常视功能。

综上,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可以提升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矫正的临床疗效,促进患儿正位率的提高,同时明显改善患儿双眼视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猜你喜欢
斜视结膜显微镜
《用显微镜看大象》
对比经结膜入路开眶术和内外联合开眶术摘除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发现斜视后应该如何治疗,你知道吗?
显微镜下的世界
老泪纵横可能是结膜松驰症
你可能不知道,眼睛也会长结石!
显微镜中奇妙的沙世界
显微镜下看沙
斜视手术后如何防复发
孩子“心不在焉”可能是斜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