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 丽 婷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科 肇庆 526000)
先天性肌性斜颈(CMT)属于儿童常见肌肉骨骼先天性疾病,患儿多表现为因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导致的头面部向一侧偏斜,据统计CMT我国发病率约在0.4%~1.8%[1]。临床若发现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患儿面部及颈胸椎等畸形影响日常肢体活动。目前对于月龄较小且头颈部控制力量不成熟的CMT患儿常采用手法牵伸进行治疗,但是对于年龄较大且头颈部控制力量较强的CMT患儿,手法牵伸治疗过程中患儿因疼痛配合度较差[2]。低频脉冲电刺激通过低频电脉冲刺激局部血液循环,在放松肌肉的同时可减轻疼痛[3]。近年来在临床中发现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手法牵伸能有效改善CMT患儿临床症状,为进一步探讨二者对CMT患儿临床疗效及胸锁乳突肌影响,遂进行本次研究。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院儿童康复科接受治疗的50例CMT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全部患儿均符合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诊断标准[4];(2)患儿监护人自愿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上报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先天性疾病;(2)头颈部局部皮肤破损且感染患儿;(3)头颈部有手术史患儿。全部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8例;年龄2~11个月,平均年龄(7.43±0.56)个月;左侧斜颈15例,右侧斜颈10例;剖宫产11例,顺产14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11个月,平均年龄(7.18±0.36)个月;左侧斜颈16例,右侧斜颈9例;剖宫产10例,顺产15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儿的性别分布、年龄、患病位置及出生方式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故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手法牵伸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常规消毒操作环境并帮助患儿取仰卧位,治疗师利用推拿按摩手法放松患儿头颈部肌肉及肌腱。保证操作部位肌肉放松后嘱家属固定患儿双肩使头颈悬空并保持中立位,治疗师用手托患儿颈后部并向健侧轻柔屈曲颈部,根据患儿情况调整侧屈角度大小,尽量保证侧屈70°再向患侧旋转90°,每次牵伸维持20s,重复治疗15次为1组,间隔半小时后进行下一组治疗,每天进行3组治疗,连续治疗5d后休息2d,8周为1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将低频脉冲痉挛肌治疗仪(北京,Kx-3A型)A路两电极分别贴于患侧胸锁乳突肌乳突头与胸骨头肌腱位置,同时将B路电极贴于健侧胸锁乳突肌中段肌腹位置,确保电极接触良好后设置脉冲周期为1.5~2.0s,脉冲宽度为0.2~0.4 ms,延时时间为0.2 s,治疗师逐渐调整电刺激强度以患儿耐受并可见肌肉明显收缩为宜,低频脉冲每次治疗维持30min,连续治疗5d后休息2d,8周为1疗程。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彩超肿块厚度及双侧胸锁乳突肌(SCM)长度差值。(1)患儿症状、体征无明显缓解且彩超无改变为无效;患儿颈部活动轻度受限且彩超提示肿块大小及厚度均减小为好转;患儿颈部活动正常无歪斜且彩超无肿块为痊愈。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2)全部患儿治疗前后均采用症状体征量表进行评分[5],具体内容包括头歪斜程度、颈部活动受限情况、颈肌紧张度及颅面部对称情况4项,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重。(3)全部患儿治疗前后均采用彩超检测肿块厚度及双侧胸锁乳突肌(SCM)长度差值并记录。
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0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n(%)]
治疗前两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对比分)
治疗前两组患儿肿块厚度及SCM长度差值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肿块厚度及SCM长度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肿块厚度及SCM长度差值对比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主要是由于儿童头颈部肌肉纤维化导致,多与局部缺血、感染、遗传、产伤及各种原因导致的静脉闭塞等相关[6],临床表现为头颈歪斜及五官不对称,部分患儿甚至出现脊柱曲度异常,目前常采用手法牵伸进行治疗,但是单纯手法牵伸疼痛感较强,部分患儿哭闹抗拒导致治疗配合度不高,因此临床亟需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来缓解患儿颈部歪斜症状。
低频脉冲电刺激属于新兴物理治疗,主要通过低频脉冲交互刺激肌肉达到减轻痉挛肌肌张力及放松肌肉痉挛的目的,可改善血管通透性并减轻局部炎性渗出[7],其次低频脉冲电刺激还可兴奋神经及周围肌肉组织,临床应用可使局部肌肉进行被动节律收缩,因此作用于头颈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同时低频脉冲电刺激对于肌肉中结缔组织韧性及弹性影响甚微,可避免因治疗引起的结缔组织挛缩和束间凝集[8]。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手法牵伸对于局部肌肉刺激作用加强,还可缓解手法牵伸过程中产生的急性疼痛。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手法牵伸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可提高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分析原因低频脉冲电刺激属于低频、低压、可调电流刺激[9],作用于患侧胸锁乳突肌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缓解胸锁乳突肌痉挛;同时低频脉冲电刺激还有镇痛的作用,可增加患儿对于手法牵伸过程中疼痛的耐受程度,提高治疗有效率。
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手法牵伸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分析原因低频脉冲电刺激可通过肌肉静息膜电位原理扩张胸锁乳突肌毛细血管[10],改善局部神经及肌肉血液供应,促进肌肉收缩和舒张,从而改善胸锁乳突肌痉挛情况,有利于缓解颈肌紧张度及恢复头面部对称情况,降低患儿各项临床症状评分。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肿块厚度及SCM长度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手法牵伸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可减轻患儿肿块厚度,缓解双侧胸锁乳突肌不对称情况,分析原因可能是低频脉冲电刺激中低频输出可降低皮肤电阻, 能精确将低周波电流输入患侧胸锁乳突肌,经皮刺激神经和肌肉,加快肿块周围血液循环并缓解周围炎症渗出[11],有利于肿块缩小及缩小SCM长度差值。
综上所述,手法牵伸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有效率较高,可明显缓解患儿临床症状并缩小肿块厚度及双侧SCM长度差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