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郭育,余方方,黄辉,吴建,张亚玮,李志远,付晓丽,巴月
(1.郑州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耶鲁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美国康涅狄格州 纽黑文 201942)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日益成为各方的关注焦点[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印发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公共卫生在中国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2]。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稳健提升,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世界上使用广泛的学术语言,英语被频繁用作公共卫生专业的国际化载体,熟练掌握公共卫生专业英语,无疑有助于加强该领域内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交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英语学习,公共卫生领域高水平研究成果逐年增多,但迄今为止,公共卫生领域高水平研究规模和影响力仍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3]。鉴于此,本研究通过针对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开展中英双语课程,分析课程开展前后英语能力改变程度,评价双语课程开展效果,为公共卫生专业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提升研究生专业技能提供参考。
1.1 双语课程的实施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着学院鼓励、学科引导、导师监督、自愿选修的原则,每学年秋季学期针对一年级研究生开设双语专业课程。课程采用全英幻灯片、全英授课及中英文双语教学等手段,结合专业知识讲解、国际前沿研究学习及文献汇报等形式,通过引入外文原版教材和网络最新研究论文,使学生及时了解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营造英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英语学术交流能力,从国际平台拓宽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专业知识、英语及科研素质的全面提高。课程采用开放式考核方式(如分组汇报、撰写论文草稿、点评高水平论文等)进行期末评分。
1.2 调查对象及基线信息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招募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招募到252名研究生,根据双语课程选修情况将其分为选课组(163例)和未选课组(89例)。利用自设问卷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主要收集调查对象的年级、类别、选课情况、入学考试英语成绩以及入学时英语水平考试情况。为使各年级及各类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成绩具有可比性,基于每年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硕士生入学平均成绩,根据以下公式对当年入学的研究生英语入学成绩进行标准化处理:
1.3 课程效果评价方式通过自设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匿名调查,收集调查对象调查时英语水平考试情况、英语能力自我评价、英语使用习惯、入学至调查时中英文论文撰写情况等,作为课程效果评价指标。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两组性别、年级、类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选课组与未选课组基本信息比较[n(%)]
2.2 调查对象英语能力自我评价选课组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能力自我评价为“中等及以上”者占比均高于未选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选课组与未选课组英语能力自我评价情况比较[n(%)]
2.3 英语使用习惯选课组阅读英文书籍、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用英文进行日常写作者占比高于未选课组(P<0.05),两组用英语与同学、外国朋友交流或上网聊天者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选课组与未选课组英语使用习惯比较[n(%)]
2.4 英语水平入学时,两组统一英语考试标准化成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学时所有调查对象均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两组英语六级通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课组当前英语六级通过率上升至76.69%,高于未选课组(6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选课组与未选课组英语水平比较
2.5 中英文论文撰写及发表情况两组撰写及发表会议论文的比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课组撰写中文期刊论文者占比低于未选课组(24.54%比40.45%,P=0.009),撰写英文论文者比率高于未选课组(49.08%比26.97%,P=0.001)。两组中英文论文发表比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97%比23.60%,P=0.076)。见表5。
表5 选课组与未选课组撰写及发表论文现状比较(%)
公共卫生专业是一项医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在目前全球公共卫生事业高速发展的阶段,构建高水平公共卫生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公共卫生人才非常重要。在对我国公共卫生领域进展和成果进行提炼的基础上,提高国际化水平,无疑能够增进世界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认识,提高公共卫生事业的话语权,同时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教育国际化的前提[4]。在公共卫生研究生教育中,中英双语课程已经逐步实施多年[5-7],但大量研究生入学后,并未充分意识到选修双语课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有助于为双语课程开设和实施提供参考,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并针对性地对选课学生进行引导。
本研究结果显示,选课组与未选课组学生性别、年级、类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调查对象匹配良好,具有可比性。由于考试形式标准化、规范化,统考英语成绩及四六级通过率能够客观反映学生英语基线水平。本研究中选课组与未选课组学生入学英语考试成绩、英语六级通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学生英语基线水平较为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入学英语基础不同而引起的偏倚。
研究显示,良好的语言输入与输出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基础[8],而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是英语输出习惯的重要体现,英语阅读和听力是语言输入的基本途径。本研究结果显示,选课组学生对英语能力自我评价较未选课组高,提示双语课程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英语能力自信。此外,选课组阅读英文书籍、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用英文进行日常写作的比率也高于未选课组,但两组学生用英语与同学、外国朋友交流及上网聊天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双语课程可能促使选课学生培养良好的英语输入习惯,并可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专业英语输出习惯的培养,但对选课学生日常英语表达习惯的提升作用有限。因此,未来双语课程开展过程中,应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进一步加强选课研究生的英语输出习惯的培养。
主动性是学术论文等科研产出的基本保障[9],而论文撰写数量可反映作者论文写作的主动性。虽然传统观念认为会议论文的学术影响力相对较期刊论文低[10],但会议论文的撰写需要较为翔实的实验数据和作者积极的写作意愿,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11]。本研究结果显示,选课组与未选课组撰写及发表会议论文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主动性及实验室数据资源相当。此外,选课组撰写中文期刊论文比率低于未选课组,撰写英文论文比率高于未选课组,提示选课学生撰写英文论文的主动性高于未选课学生。选课组发表英文论文的比率也高于未选课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用英文等非母语撰写论文周期较长,在校研究生完成英语论文写作后,无充足的时间完成投稿、修回等过程,导致英文论文的最终发表受到影响。
综上,中英双语课程有助于促进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养成良好的英语使用习惯,并可提高学生撰写英文论文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