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修复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统计研究

2021-09-14 01:58潘坤容
上海视觉 2021年1期
关键词:器型器物毕业设计

潘坤容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 201620)

近几年出台的指示、指导意见、规划等文件①2014年,《全国文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文博人才队伍,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遗产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着重“文博领域领军人才、科技型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 2017年2月,《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规划》阐明了“十三五”时期文物事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重大举措。在文物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实施高层次文博行业人才提升计划,加大急需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可以看出,社会及文博行业对修复人才的需求的增加,以及文博学科的细分化,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高校致力于修复技能型技术人才的培养。2016年,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首次被设为教育部目录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截至2019年,全国已有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河北东方学院、大连艺术学院共5所高校成功申请该专业,2019年6月25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后续会有更多高校开设这个专业。

尽管文物保护与修复本科专业正式设立才三年,但早在21世纪初就有本科高校设置相关修复专业或方向培养修复技能型人才,另外,中职与高职高专院校也设置了相关专业培养修复人才。修复技能的特殊性和社会需求的与日俱增,加之在国际视野下,中西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技术与理念上的交流与冲突,导致无论哪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均对教学实践提出挑战,也因此涌现了许多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如就本校情况或几个相关院校教学情况[1],或对个人教学经历[2]等进行教学经验的分享与思考[3][4][5][6]。教学经验的分享对于专业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为例,以古陶瓷修复本科专业方向94篇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从中探讨修复专业本科教学的一些经验。

一、毕业设计基本情况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自2008年设置文物修复方向并开始招生以来,古陶瓷修复专业已毕业六届共94名学生。自2013年第一届毕业生开始进行毕业设计以来,该校要求学生修复至少一件器物并就修复器物撰写一篇毕业论文。

从表1.1可以看到,六届学生共94人一共完成了152件器物的修复。毕业班在毕业创作阶段的几个月里,会集中精力修复不止一件器物,并完成器物的修复档案,从中发现保护修复器物的重难点,从而开展课题研究,形成毕业论文,这也是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区别所在。如果修复器物超过2件以上,耗时较长,会压缩开展深度研究的时间,这在08级和12级中表现明显。修复器物的多少不是毕业设计的关键,毕设要求的是将自己四年来的知识、技能、理念落实在一两件器物的修复实践中,并能独立思考且开始探索一些学术问题。

表1.1 古陶瓷修复专业方向毕业设计基本情况

毕业论文课题占比率逐年增高,在第三届就已形成定性标准,要求毕业论文必须有结合修复器物的课题研究。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课题比例在12级出现了下降。2016年是该专业方向进行教学改革的一年,陶瓷修复毕业生在这一年即大四下学期分别于成都、阳江接受了2次共2个月的博物馆修复实习教学,这极大地压缩了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的时间。同时,该届毕业班指导教师较少,也是导致这一届课题数较少的原因。因此,12级毕业生的毕业要求是完成成都、阳江、本校三件修复作品的修复档案的同时有所研究。

从表1.1亦可知指导教师师生比平均值是1:4,也就是1个老师指导4个学生。前三届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所涉及学科领域相同,均涉及了修复、科学、文史综合三个领域,教师由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高校或博物馆教师组成。2017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成立了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二级机构的设立带来政策和教学科研资金的支持。同时,师资队伍也在壮大。此后,指导教师多由校内教师担任,而校外高校或博物馆教师则担任答辩教师。校内指导教师团队的学科领域共涉及了修复、科学、艺术、文史综合四个领域,这更有利于给予同一毕业生多维度高质量的指导。从毕设课题情况中可以看到学生展示了多学科交叉研究思维,这也得以体现指导教师团队的重要性。

从毕业设计基本情况可以初步窥见一个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情况、师资结构等。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回顾和分析已有的教学经验,以便在教学改革中能有所依据,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修复器物情况

古陶瓷修复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它要把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集中在所修复的器物上,因而对毕业设计中的器物本身的了解也有助于总结教学经验、分析教学效果。由于毕业修复器物来源多样,主要来自市场购买、私人收藏、遗址考察等,许多器物都没有明确的考古信息、馆藏信息、来源或流通信息。虽然毕设过程中对器物的这部分信息有做考究和科学分析,但研究有限,数据不足,因此本文不对器物的真伪、年代、窑口进行过多讨论,仅从利于修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锻炼的角度去探讨陶瓷的器型和釉彩问题②器型只从大类分类,如瓶不再细分为春瓶、净水瓶。同样的,釉彩也仅是从大类分类。。

图2 粉彩盘

图3 粉彩瓶

从表2.1和表2.2中可以看出在152件器物中共出现了27种器型、23种釉彩情况,其中仅有7件陶器,因此,虽然是古陶瓷修复专业,但从毕设器物可以看出修复得更多的还是瓷器。在这152件修复器物中,出现最多的器型为盘、碗、瓶、罐、壶,总占比74%,尤其是盘、碗、瓶分别占比20%、20%、16%,亦有许多器型仅出现1~2次。出现最多的釉彩类型是青釉、青花、粉彩,总占比64%,分别占比27%、18%、18%。同样的,许多釉彩类型也仅出现1~2次。可见,虽然修复器物多达152件,但器型釉彩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图1-图7)。

图1 青花盘

表2.1 修复陶瓷的器型统计③ 由于至今为止没有陶瓷器型分类标准或行业执行标准,因此,本文采用中国传统陶瓷器型常用名进行分类。

表2.2 修复陶瓷的釉彩统计⑤ 由于至今为止没有陶瓷釉彩的分类标准或行业执行标准,因此,本文采用中国传统陶瓷釉彩常用名进行分类。

图4 青花罐

图5 青釉壶

图7 黑釉碗

该专业对专业设计的高标准是以文物陈列为目标的修复要求,而不是可识别的修复标准。这对学生的造型能力、色彩敏感、材料选择和方法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学过程中会倾向于选择器型优雅美观、釉彩有代表性的器物作为毕业设计对象进行修复,因此,盘、瓶、罐和壶都是器型较大、对修复者三维造型能力要求较高、又能展示较好修复效果的具有代表性的器型。但是,部分对自身修复技能不够有信心的毕业生,教学中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就需要避免选择兼具大器型和复杂釉彩的器物。“碗”,其器型较小、修复难度稍低、耗时较短,同时,它的釉彩通常是具有代表性的青釉、黑釉、兔毫等,这类毕业生选择“碗”便可专攻釉彩修复,其他毕业生在完成一件主毕设作品后再想尝试其他器型或釉彩修复,“碗”也是他们很好的选择,所以,“碗”所占的比例也很大。

正如前文所说,毕业生需要在4~5个月的时间里确定器物和课题方向、完成修复和毕业论文,选择一件器物既是基础也是非常关键的,毕业生需要衡量病害情况、器型和釉彩,结合自身的修复能力和研究能力,评估完成这项工作的时间,所以有时候会出现器型较大但釉彩简单的组合,这是为了不同的研究和实践需求所特意选择的。对于修复来说,上色作釉常常是考验修复技能且难度较大的一步,这从课题多关注“上色作釉”可见一斑。如何做到少干预又能按不同需求修复完后恰当地展示瓷器的美感,是每位修复者需要研究和探索的。因此,在这152件器物中,主要出现了釉下彩代表——青花,单色釉代表——青釉,这两种釉彩可以说是上色作釉基本功训练的必备釉彩,同时也可以是难度较大的种类。

通过对已毕业学生修复器物的器型和釉彩分析,可以看出专业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的一些落脚点。对于一个专业来说,清楚已有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作为往后教学的一个素材库,让教学做到有迹可循、区别指导。

三、毕设课题情况

图6 青釉碗

由于该校建校时间不长,学术积累较少,想从中发现一些教学经验、教学理念和一个专业关注的学术问题,对每届毕业生的研究课题进行分析是一种有效而直接的途径。本文将这些课题按两种方法进行分类。由于课题来源于所修复的器物,而修复有一定的程序步骤,所以第一种方法是按课题在保护修复步骤中的位置来分类。纵观修复领域,有几大块领域是学者们常关注的,本文也按照学术界一贯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从表3.1可以发现,将88个课题以按照保护修复步骤归属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则有七种类型的课题。按修复的前后顺序可以分为前期研究、清洗、粘接、配补、上色作釉、修复效果,还有比较探索修复工艺的课题。正如前文所说,由于对于修复者来说,“上色作釉”通常是保护修复一件器物的难点和重点,许多毕业生也将课题设在了这一步,占比高达45%。不管器物有哪些病害,只要不是选择“考古修复”形式,则“上色作釉”是所有器物都不可避免的修复步骤。它涉及上色作釉材料的选择,以及将这些材料添加到器物上的工具、方法和技能,涉及的材料考量非常多,这需要美术功底、修复技能经验、材料科技分析的逻辑和实验能力,也因此催生了许多有趣且有前瞻性的课题研究,比如《模拟开片效果的研究》《青花晕散效果研究》等。

表3.1 毕设课题归属保护修复步骤的情况

对于三维造型器物来说,学会准确把握其造型,将器物造型恢复完整是修复技能和修复目标都要求的。对于这152件器物来说,“配补”也常常是修复者所关注的步骤,占比17%。修复者在修复器物时,不仅仅要关注它的外观结构,还需要了解器物本身,因此,关注前期研究的课题也是很好的选择,占比14%。仔细分析这152件器物,发现有91件器物都经过修复,也就是毕业生拿到此器物之前就已经有前人对其进行过修复,正因如此,对这些器物进行拆分清洗也成了毕设关注课题,占比10%。

从课题归属在哪一个修复步骤的分类方法,让人非常清晰地分辨出哪个步骤是最有难度或者最值得修复一线人士关注的。这为学术领域指示了一些研究的方向,当然,这个步骤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进展如何、这个步骤使用何种方法和材料,往往代表了这个学校教学所常用的修复工艺,反映的是一种传承和创新,这些问题都需要对课题本身进行详细解析,本文不展开。本文也呼吁更多的参与修复的一线人员能对修复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享和研究,这样才能促进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将88个课题以学科领域的归属进行分类后,从表3.2中可以发现,课题大量集中在技法和材料上,总占比高达77%,分别占比为44%、33%。这是具备艺术、科学和修复技能综合能力的修复者所关注的学术领域,与做文物保护的学者所关注的器物本身分析和材料分析有所错位,是符合教学预期的。由于只是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所花时间和深度远不及研究生和有一定工作年限的研究者,本文亦不讨论这些课题的质量,仅从宏观上讨论所反映的问题。如细敲这些研究课题,当然也会发现许多课题欠缺完整的科研逻辑思维,虽有所成果,但还需要深入研究。但这不能否认通过这六届学生的努力,许多修复上的难题是在不断被攻克的,为后来的修复学子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在此,不得不思考,有修复教学的高校或单位如能将这些研究好好整理并发表,必定会为修复教学学术化提供一些基石。这也是本文的初衷,希望多分享一些数据。

表3.2 毕设课题归属学术领域的情况

四、结语

通过该校陶瓷修复专业毕设(论文)的统计分析,可了解该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和教学中的一些现状和不足,针对不足本文也给出一些今后努力的方向,具体如下:

1)现状:a. 该修复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设情况与教学要求、师资结构有较大关系;b. 毕设作品的选择需要考虑训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能力,因而需有代表性的同时亦需有所差异;c. 毕业生应能就某件器物展开一定的课题研究,它既给予了学生除技能外的逻辑思考能力,也是学子追寻学术前沿的基础,同时也充分显现了该专业的人才定位有别于纯技能型和纯科技理论型的教育模式。

2)不足:a. 多学科知识技能的融合和衔接不够流畅。经过四年本科培养,毕业生虽能独立处理古陶瓷出现的常见病害,并按不同需求进行修复,但是完整的修复工作需要艺术、文史、科学和修复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联动实施,目前的毕设修复工作离充分体现整合多学科的优势还有一些距离。本科教学课程的设计有一定的框架,也就是会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分散在各个课程中,但当开展一个完整的修复工作时,却要合理安排这些知识和技能的顺序和所占的精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各课程的衔接关系,并在高年级和毕设阶段注意强化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系统训练;b. 毕设作品非来自文博行业,导致器物的真实性和典型性有所欠缺。由于大部分毕设作品是毕业生自行购买的,其作品病害类型较为单一,课题研究又多是基于该件器物展开的,因此,不仅面临的修复难题有时候与行业有一些差异,在研究课题上,也出现数据量不足,容易缺乏研究深度的问题。由此可见,高校还需切实加强与行业单位的合作,建立教学基地,充分利用行业单位的资源;c. 孤立的修复案例,未得到系统性的梳理。随着教学的进行,每毕业一批学生,就会相应地增加更多的修复案例,但个案凸显的异同问题却缺少分析和整理。在办学过程中,要重视毕业生的修复案例,注意管理修复作品和档案,形成一个专业的修复样本库,将其合理地展示和利用,反哺于教学和研究,这正是技术和研究、传承和创新的体现。

猜你喜欢
器型器物毕业设计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琳琅满目——中国古代器物之扇子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设计探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设计改革的思考
——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为例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实施与探索
浅谈紫砂壶的器型与功能
小羊首圆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