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习数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点点滴滴中来.大多的数学认知是与具体的图形结合在一起的,尤其是几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图形变化的基本规律,让学生在复杂的图形中找到基本图形,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是思维品质不断优化的过程.
关键词:初中数学;图式变化;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3-0034-02
收稿日期:2021-05-15
作者简介:姜玉英(1982.10-),女,江苏省常州人,本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在数学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做了大量的题目,但是能力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升,遇到不同的或者稍微难一点的题目还是无从下手,这说明了学生没能掌握这些题目的本质.因此,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一定的图式,让学生找到其变化的内在联系,进而进行认知与能力的迁移.这个找寻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运用能力、综合能力的过程,即培植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
一、平移与全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这个章节为例,学生应该如何选择图式变化,如何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呢?分析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学生要从一堆条件中找到题目的关键要素是什么,要求的结论可以转化为什么.分析能力提升了,学生化繁为简的能力就增强了,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同样提升了.以图1为例,学生看到这个组图式时,首先分析这两个三角形处于怎么样的位置关系.当他们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所有的边要么在同一个直线上,要么平行,就认为这两个三角形在位置是平移的关系.教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平移有哪些性质,学生看着图形,觉得平移就是将图形沿某一个方向平行挪动一定的距离.他们就着图形在对比中分析,这两个三角形的形状与大小有着怎样的关系.有了这样的分析,学生再看题目中具体的条件:点B, E ,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BE=CF.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F.
再进一步地分析,从平移的角度看点B, E ,C,F有着这样的关系,他们发现这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同样他们也分析出平移的方向是點B 到点E 的.教师还要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时间,要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让他们在蛛丝马迹中寻找他们需要的线索.对条件BE=CF,他们又分析出这样的结论:线段BE,CF为平移的距离.对学生来说,他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容易陷入某一个点而出不来,又容易将需要分析的内容遗忘.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将需要分析的列出来,再一个个地对照,以提升他们分析问题的缜密性.学生想到还没有从结论分析,他们认为如果用SSS证明全等,是不是添加一个条件AC=CF就可以了.学生的分析都是根据图式来的,有学生分析如果用SAS证明全等,是不是只要证明对应角相等,只要添加条件∠ABC=∠DEF就可以了.明显地,学生的分析是从图式变化的规律开始的,找准图式变化的本质能让分析变得更直观.
二、对称与全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想象,想象能改变思维的方式,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能很好地培植学生的素养.看到抽象的文字,学生要能想象到具体的图式,看到图式学生能想象到生活中与之相应的实物.因为学生很快就能知道那些实物具有哪些特性,那些特性顺理成章地就被学生运用到具体的题目中.
还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这个章节为例,教师先展示图形,让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有没有与之相应的图形,进而学生就能将抽象思维转为形象思维.教师再展示图2,让学生去发现这个图形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做数学题目的时候,总是直接对着题目去解决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读图的时间比较少,思考的时间也更少.其实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的能力,从图形本身去寻找问题与结论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看着图形就认为这个像他们折叠的纸飞机,像飞着的蜻蜓,像挂在钥匙扣上的饰物小鱼.让学生去想象,他们总有无穷的创造力,总能有教师意想不到的答案.作为整天做题的学生,给他们一点想象的空间,他们会异常的兴奋;这样的情绪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教师接着问这些实物在数学上称之为什么图形呢,它有怎样的特性呢.教师将他们刚才说到的事物以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些都是轴对称图形,因此他们也认为图2也是轴对称图形.对于轴对称图形学生只要找到对称轴,就能找到哪两个图形是对称的.
教师在展示图2之后,,将题目的条件与要证明的结论展示出来了:已知△ABC≌△ADE,AB与ED交于点M,BC与ED、AD分别交于点F、N,结论是比较开放的,要求学生写出图中其他的全等三角形.学生将刚才的想象与具体的图形对接,他们发现只要连接AF,就能看出AF就是对称轴,那些关于AF成轴对称的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有了对图式的观察,有了对实物的想象,学生写出了三组轴对称图形,即,三组全等图形:△AEM≌△ACN、△BFM≌△DFN、△ABN≌△ADM.
总之教师要利用图式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促成素养的生成.
三、旋转与全等,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数学不仅是做题,消化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学习数学也包含体验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实践,以让认知更好地转化为能力.大多学生操作能力比较差,教师也可在教学中培植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数学素养的获得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看一看,叠一叠,画一画,做一做等.教师要做全盘的考虑,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一定的训练.
仍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这个章节为例,教师先展示题目:已知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BE交AC于F,AD交CE于G.求证:△BCE≌△ACD.对于这样的题目,教师故意将图隐去,让学生对着题目画图,让他们在画图的过程中,感知题目的内涵,也让他们感知图形的大致轮廓与相关的认知.当学生画出图3之后,他们再对着文字去检验画得对不对,这是借助图形进行反思,以培植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让学生在画出几个如图3这样的图形,学生做了,只是在想到底要做什么.教师让学生分别将△BCE与△ACD剪出来,这是进一步培植他们的操作能力.当他们将图形剪出来之后,重叠在一起,自然地就发现了这两个图形全等,换言之,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证明了这两个图形全等.尽管学生收获了一份成功,但离最后问题的解决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师提出问题,这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在位置上有着怎样的关联呢.学生拿着剪出来的△BCE,对照图3进行比较,当按照一定方向将△BCE进行旋转的时候,就得到了△ACD.知道了这两个图形是旋转关系,就知道了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学生再对着条件,发现他们证明的落脚点就是要求得∠BCE=∠ACD相等,即两个旋转角相等.在操作中,引发学生思考,也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更能多元地培植动手操作能力.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分析图式变化,就是要发现图式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过程中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同时也要利用平移,轴对称,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这一性质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学生观察图形中哪些图形变换,再从图形变换的角度去分析图形就更容易解决问题,观察与分析的过程更是思维迸发的过程,学生进入数学世界王国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斯庆塔娜.初中数学课程中创建“情境探究—建构图式”教学法的建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6):40.
[2]温孝明,徐月琴,王海云.最好的衔接是数学图式的形成——谈初高中数学衔接[J].内蒙古教育,2017(24):77-78.
[责任编辑: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