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金融化文献综述

2021-09-13 23:50徐畅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1年9期
关键词:融资约束效应

徐畅

摘要:企业金融资产投资比重的不断增加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经济虚拟化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对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同目的导致的企业金融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把握企业金融投资目标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现象,能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更加积极的效果。

关键词:企业金融化;“挤出”效应;融资约束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程度逐渐加深,经济“脱实向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表现越来越明显。如何把握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推动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对于稳定经济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企业金融化的内涵、成因、影响等进行文献梳理,有助于学者快速了解这一热点领域研究成果,希望在此基础上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二、企业金融化的定义

(一)企业金融化:微观和宏观

企业金融化是经济金融化内涵概念的延伸。张成思、张步昙提出,从微观角度可以将金融化定义为经济体本身表现出类似金融的性质或状态,而从宏观角度则是金融深化、金融行业影响力的提高。戴赜等认为,企业金融化是经济“脱实向虚”的微观表现,从微观角度将企业金融化定义为非金融企业减少实体经济投资而增加金融资产投资的趋势,这也是多数学者从微观角度对企业金融化的普遍定义。

(二)企业金融化: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

现有文献对于企业金融化的定义还是较为模糊的,大多企业金融化的定义都是针对非金融企业而言的。王倩等认为企业金融化是我国产融结合这种制度安排的内涵定义,即实体产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金融产业运作的行为趋势,张文中则提及除了融资之外,企业金融化还表现为部分企业构筑了类似金融控股公司式的金融架构,彭俞超等将企业金融化定义为非金融企业将更多资源投资于金融资产的行为和趋势。上述结论都是狭义的指非金融企业的企业金融化,提及金融企业是否存在金融化现象的定义则十分罕见。蔡明荣、任世驰在分析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问题,并从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分别将企业金融化定义为偏重资本运作的资源配置方式和追求资本增值而非利润经营。

虽然企业进行金融投资在很早期就已经存在了,但是“企业金融化”这一统一的命名词汇是在短期内才使用的。从目前的研究看来,企业金融化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论,但综合上述分析,企业金融化可简单概括为增加金融投资和追求金融资本增值利润。

三、企业金融化的成因

(一)宏观经济的波动:“蓄水池”效应还是“挤出”效应?

中国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不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都使得宏观经济波动较大,引起经济政策变化的不确定性。为了应对未来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企业倾向于投资于流动性较强的金融资产,以防止未来现金储备不足导致的资金链断裂风险。

胡奕明等研究了企业配置金融资产的动机,发现投资于金融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对实体投资的“挤出”效应,但其配置金融资产主要是基于预防储备考虑,在企业持有现金方面表现这一动机表现得尤为明显。杜勇等则发现金融资产不能很好地扮演“蓄水池”以解决企业企业未来投资不足问题,反而损害了未来主业的业绩,“挤出”效应相比更为明显,我国企业金融投资与实体经济投资是负相关的。虽然短期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业绩, 但从长期来看, 实体企业金融化套利动机会显著抑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研究证实,若把现金排除在金融化之外,我国企业金融化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追求高回报率。中国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主要动机是利润追逐而非预防性储蓄。

(二)融资:融资歧视还是缓解融资约束?

中国不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多样性不足的金融产品种类使得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或融资时需要面临诸多问题。

一方面,金融资产有较强的变现能力,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的金融资产投资决策可能是为了满足长期实体投资的需要,在资金短缺时通过出售变现来减少对外部资金的依赖。企业规模越大,融资能力越强,对金融资产的配置就越多。

另一方面,与上市公司相比,许多中小企业和非上市企业从银行融资的难度更大,银行更倾向于大客户业务。此外,信息不对称使银行在融资方面更倾向于低风险企业。上述情况表明,中小企业和非上市企业更容易受到融资歧视。此外,部分上市公司作为中介将冗余资金借给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企业金融化进程。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融资约束小、资金储备充足,更容易成为“资金中介”。

四、企业金融化的影响

预防性储蓄理论证明,适当的金融化投资有助于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缓解融资约束,满足企业长期实业投资的需求。在不稳定的经济情况下,短期投资能够分散企业风险,为后续经济稳定时的实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理论上讲,企业金融化有利于实现银企双赢,促进金融服务的发展。

然而,众多研究表明,“资金中介”和过度金融投资导致的“挤出”效应是企业金融化带来负面效应的主要原因。对实体企业的投资的挤占导致经济存在过度“虚拟化”风险是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金融化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实业投资率,并且这种抑制效应随着金融化程度的逐渐加深而增强。由于融资歧视的存在,中小企业和非上市企业面对的较高的融资成本也推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这导致影子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虽然国有企业的“资金中介”作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企业金融化程度,但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受到金融化的損害更大。

五、结语

从上述文献的梳理分析来看,企业金融化的研究还有较大空间。首先,企业金融化的定义与研究大多针对实体非金融企业,而较少涉及金融企业。其次,企业提高金融化程度的目的究竟是预防性储蓄还是追逐利润,不同的目标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但如何识别企业金融化的动机还需要深入研究。此外,虽然金融化会给企业带来利益,但研究表明产生的影响负面程度明显偏高,那么如何确定企业金融化的标准和程度,如何抑制过度金融化,进而实现企业金融化带来的效益最大化,也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蔡明荣,任世驰.企业金融化:一项研究综述[J].财经科学,2014(07):41-51.

猜你喜欢
融资约束效应
画与理
画与理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PPP模式下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研究
农户融资约束的后果分析
文化传媒企业并购对价与融资方式选择:融资约束、控制权转移与风险分担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盈余质量对投资效率影响路径的理论分析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