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世连
摘 要 将乡土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作文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乡土素材的魅力,在语文活动中积累乡土素材。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善于运用乡土素材,让学生从仿写到创新,从浅述到深挖,从而写出较为深刻的作文来。同时,教师在讲评作文时还要注意丰富评价主体,创新评价形式,特别要注重语言的评价。
关键词 作文教学;乡土素材;运用途径
乡土素材是指乡土自然景观、人文风俗等学生特有的写作资源,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这些乡土资源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重要素材。有感情地将乡土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去,可为作文增色不少。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缺少发现乡土美的慧眼,总觉得身边的一切司空见惯,没有什么好写的。致使乡土素材被学生遗忘,学生作文缺乏亮点,质量难以提升。鉴于此,一线语文教师应立足于学情,努力钻研,找到作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有效途径。
一、在情境中体验乡土素材,让学生想写
“想写”的欲望即为写作兴趣,是学生写出好作文的动力之源。想要学生关注乡土素材,并对熟悉的景观、风俗、人物等产生热情,就要让学生感受乡土之美,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注重激发情感共鸣的情境教学不失为一种易操作、见效快的好办法。
首先,通过阅读经典创设朗读情境。语文教材收录了很多与乡土素材相关的经典佳作,既有乡土美景、乡间生活,又有淳朴乡情、多彩民俗,每一篇都蕴含着学生关注的情感兴趣点,而朗读则是激发兴趣的最佳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单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在朗朗中渲染带着鸡鸣狗叫、袅袅炊烟的乡土氛围,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乡土素材中咀嚼乡土生活的美好之处,以名家名篇为的趣点为依托,搭建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心灵之桥,引导他们大胆表达,产生“我想写”的欲望。
其次,通过玩游戏创设生活情境。喜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若能将还原生活场景的游戏搬到语文课堂上,定能使学生无比兴奋,既有趣又有情。例如,学生知道了鲁迅作品中的捕鸟、钓蚯蚓、“偷”毛豆等情节,想一想自己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好玩的事?学生自然会联想起采蘑菇、捉泥鳅、斗鸡等乡土生活趣事。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这些场景表演一番,也是带着探究的慧眼重新打量自己熟悉的生活,就能发现从前从未注意的细节,既有了更深刻的生活体验,又重新认识了乡土素材,学生就会尝试着将乡土素材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二、在活动中积累乡土素材,让学生有的写
“有的写”的内容即为写作素材,是学生写出好作文的“下锅之米”。泛着泥土清香的生活是写作的活水源头,更是不可多得的乡土素材。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还要让他们通过各种活动进行素材积累。
一是要坚持写日记。日记就是将每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不需要长篇大论、不需要结构分明,只要是真情实感地表达即可。学生若能长期坚持写日记,不知不觉中就会积累海量的生活素材,其中既有一闪而过的灵感,也有乡土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这些积累,学生写作时就可信手拈来,何愁“无米下锅”?
二是要亲身体验。在物质条件高度优裕的环境中长大的新一代学生,越来越远离这片土地,不要说种菜、耕田,有些同学恐怕连地都没下过。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体验、实践才能有真情实感,所以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亲近乡土、亲近大自然,让他们和长辈一起种菜、翻地、捉虫,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进而对乡土产生热爱之情。
三是要广泛收集。乡土素材包含着自然景观、乡土人物、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教师一方面可以请有故事的老人走进校园,让他们讲一讲自己的人生历程、他们眼中的社会变化、当地婚嫁礼节等,增加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去,或是去参观历史遗迹、自然景区,或是走访历史的见证人,或是拜访农民伯伯学习农谚,以积攒更多有特色的资料,为写作准备充分的材料。
三、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让学生学会写
“学会写”是指写作方法的传授,这是学生写出好作文的重要途径。有了想写的欲望、又有了丰富素材,就要考虑怎么写的问题了,即运用写作方法将乡土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去,使作文与乡土素材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首先,从仿写到创新,引导学生善用乡土素材。仿写是乡土素材运用的第一步,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乡土文化作品,都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在学习完每一篇范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帮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有关乡土的素材,仿写一篇小练笔。如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可以带领学生回忆自己去过的小公园、乡村里常玩耍的小树林,分析例文并仿照着写一写,通过仿写,学生就能逐渐掌握乡土素材的运用方法。创新是乡土素材运用的第二步,即在作文中创造性地运用乡土元素,如将本地的神话传说、地名的由来等重构成故事、寓言,或将原有的乡土素材进行“旧貌换新颜”的改造,使之成为全新的文化教育资源,诱发学生的乡土意识,使其有的放矢地下笔抒情。
其次,从浅述到深挖,引导学生巧用乡土素材。学生刚一接触乡土素材时,多是以浅显描述、有目的引用为主,写景就是写景、状物就是状物,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这显然是不能满足作文“表情达意”的需求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乡土素材的引用成果,先将学生习作进行集中展示,并请同学们全面阅读,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提问、交流、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深挖乡土素材的内涵,以升华主题,使作文更具有现实意义。
四、在作文评价中积极鼓励,让学生爱用乡土素材
乡土素材是农村地区学生写作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喜爱运用乡土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保障。学生写一篇作文不难,难的是让学生对乡土素材情有独钟,并愿意一直写下去,这就需要教师健全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机制,为学生写作的良性循环保驾护航。
具体来说,一是要丰富评价主体。一篇作文完成后,教师可以评、学生可以评,甚至家长也可以评一评,多方面给出写作评价。比如学生之间互評看字词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教师评价看文章结构是否清晰,家长评价则看写作态度是否端正等,从不同侧面反映学生对乡土素材的运用情况,以公正客观的原则促使学生坚持写下去。二是要改变评价形式,即从重视结果、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变成更重视过程、表现的形成性评价。例如给每个同学建立一个评价档案袋,将每一次作文的选题、资料搜集与整理、主题确立、思路探讨、大纲、作文优缺点等分门别类集中收藏,让学生在纵向上与自己对比,发现进步与不足,以成功的愉悦满足促使学生一直写下去。三是要注重评价语言,即教与学双方在评价过程中都要注意自己的评价语言和评价态度,以和气之言发自己的心声,以温柔之色表自己的立场,不能因为自己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影响学生的写作信心,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题、什么样的错误,始终要以肯定、鼓励为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对乡土素材的喜爱之情,以鼓励的态度促使学生一直写下去。
总之,丰富厚重的乡土素材为学生写作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亦是取之不尽的写作资源宝库。语文教师要从激趣出发,先引导学生对乡土素材产生兴趣,再指导学生边积累边练习,以良性循环的评价机制作为长久的动力,从而引领作文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本文系兰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规划课题“乡土素材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课题编号:ZL〈2019〉GH153)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甘肃榆中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