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苏清
【摘要】随着新教育理念的不断跟进与推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关注逐渐趋向综合性,包括学生的智力与身心健康,以促使学生全身心综合发展,培养更多优质的人才。语文作为情感教育的主要实施课程,对于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与引导作用,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心理以及培养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当下农村存在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语文教师应发挥情感教育职能,促使留守儿童能够获得良好品质的培养,拥有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留守儿童;实施策略
一些留守儿童存在许多关于成长问题,原因主要在于缺失父母或者家庭的情感教育。对此,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的语文学科,可将其情感教育的价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将教材中的资源加以利用,实现对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落实,培养并辅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品质及健全的人格。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应采用多元教学模式进行情感元素的全面渗透,全方位地实现情感教育。
一、借助教材,触发情感共鸣
丰富的文本资源为教师的情感教育创造了基础且良好的情感教育条件,教师可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将教材作为载体与依托,挖掘其中存在的情感元素,并通过多元教学的方式,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将情感教育有效落实。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话题引导的方式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引导学生在发言与诉说中抒发各自的情感,将情感教育的有效性得以实现。例如,在学习三年级《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时,教师可在课文阅读完成之后,让学生结合其成长生活的环境,谈一谈所见的秋天景象是怎样的,比如,有没有如课文中那般落叶、树叶的颜色变化,这些变化是怎样的、有什么与文中不一样的地方,等等。学生在自身的认知基础上,能有可讨论的话题,从而积极地发表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此一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当下环境的热爱,懂得环境的保护,建立更为积极的情感。
另一方面,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情感的投入有着深刻的影响,可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来实施教育,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感知文中作者的情感及情绪的变化,在深刻体验中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能更好地启发和影响留守儿童的情感,促进并发展其积极的学习情绪。例如,在学习四年级《“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应的影视或动画视频,让学生在直观动态的情境中深入视频中的情节。观看结束之后,教师可提出启发性问题,如“哈尔威船长是如何应对遇难情况的?体现了他身上哪些优秀的品质?我们应当怎样看待生命?假如我们面临类似的困难时应该怎样做?”等。通过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在情境与思考中更为深入地走进课文,进而激发并培养学生不畏困阻、互帮互助、不怕牺牲等精神,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使其亦能够在面对困难时,形成积极的精神品质,探索解决的办法,能够有更为积极的心态,健康地成长。
二、通过朗读,强化学生情感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抒发和培养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体现在古诗词的情感抒发当中,也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悟文中的情感内涵,从而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和学习课文,实现情感的有效强化,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效果。富有情感特色及丰富内涵的语言文字,使得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的细腻多元,既有粗矿激昂,又舒缓细腻。因而,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品味文中的语言文字,感受其中的情感元素,从而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例如,在五年级《慈母情深》一文的学习中,文章讲述了主人公去母亲上班的地方要钱买小说的故事,文中多处体现了具有较强感染力的情感部分。教师则可借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并进行思考,感受文中母亲对于主人公的爱,进而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其迁移情感,明白并理解父母:虽没有得到父母的照顾,但父母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的条件而外出务工,其辛勤的劳动付出亦是对于自己的关爱。与此同时,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中语言情感的表达,体会文中母亲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戴与崇敬之情,懂得理解和感恩父母。
三、通过写作指导,健全学生人格
小学语文的教育中,除阅读部分之外,写作同样有着情感抒发与强化的功效,既是语言学习的综合体现,亦是描述生活、深化感悟的重要方式。留守儿童的成长与生活环境相对较为特殊,在进行写作过程当中多表现为较为浅显,甚至于偏激的文章内容,这直接反映了学生的情感现状。基于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育的同时,需要借助写作指导实现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写作中感悟人生,塑造积极的情感。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可依据写作主题先行发表自身的想法与见解,让思考与交流相互作用,使其能够消除疑惑,开拓思维,从而调动情感的源泉,实现思想的升华。例如,在学习了课文《梅花魂》之后,教师可借助于“梅花”进行延伸,比如,让学生探讨自己对于梅花的理解,包括梅花的寓意是什么、梅花的故事、关于梅花的诗词等,可让学生在自主查阅资料后相互讨论。在此基础上,除梅花之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其它感兴趣的花草,进而在交流之后引导学生展开写作,比如,“为什么要写这个品种的花卉或树木?它有什么特点和寓意?有哪些地方和我们的生活相似?”等,以促使學生将花卉植物中的优秀精神体现出来,在表达中深化积极情感,从而有效实现情感教育。
四、结语
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成长。在德育方面,教师尤其需要加以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更是需要加强关注。教师借助语文学科的特殊优势,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以帮助学生的情感得以弥补与强化,使其能够形成积极的心理及情感情绪,促进其德育品质良好发展,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雷承杰.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J].新课程(小学),2017(7):229.
[2]莫朝根.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的渗透情感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11):94,10.
[3]王志仁.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留守儿童情感教育解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169.
[4]肖丽.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渗透感恩教育[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8(5):192.
责任编辑 林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