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芳云
摘 要:在学校教育中,作业“设计、提出与实施”是学科活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学用结合”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消化和巩固,又能在“即时反馈”基础上更好地引领教与学活动。基于此,什么样的作业设计对于教与学、学与用来说,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作用很深?立足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视角,对如何设计与实施自主实践作业做一些策略性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自主实践作业;设计与实施
自2016年9月开始,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统一使用道德与法治课本。这不仅是对教材名称的变更,对教材内容的调整,同时还是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学方向的调整。然而时至今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辨,直接导致了“高消耗”下的“低收益、低情趣、低层次”的运行状态。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一高三低”不良态势呢?本文立足如何构建“自主实践作业”活动模式,拟就如下几个方面,试对此提出一些简要性阐述。
一、以教材活动为由,设计并实施自主实践作业
基础教材不仅具有不容忽视的指令性,同时还具有无可替代的指导性,是开展学科活动的主要依据和优质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中,无论课堂教学还是作业设计,都应始终围绕基础教材和内容活动为中心,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的基本特点,努力攫取令人期待的“德智互动”效益。以“如何孝敬父母”为例。在学完内容后,教师提出主题作业:(1)通过阅读书刊、电脑搜寻和请教他人等多种途径,各自收集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人物和故事;(2)在小組研讨和相互交流基础上,就活动主题或其人其事写一写学习心得。对于这种活动性作业,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纷纷收集了“卧冰求鲤”“乌鸦反哺”等故事,还自觉主动地把“说、思、写”结合起来。这样做,既深化了学习与理解,又促进了体验和内化。
二、以生活涵养为由,设计并实施自主实践作业
道德与法治不仅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教与学活动投放到社会生活大背景下,不仅有利于丰富课程内涵,增加教学厚度,而且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用结合,为引领并促进教学相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比如,在“他们需要关爱”教学前后,教师让学生以个体形式或小组合作形式,到附近社区敬老院等地方,陪老人们聊聊天、做游戏,献上自己的歌曲和舞蹈,帮助打扫卫生等,为他们送上自己的朝气蓬勃和关爱温暖;或者引领小学生走出教材、课堂和校门,在郊游活动中给老人、妇女和小孩等送去力所能及的关心与帮助。这种在生活元素涵养下的自主实践作业形式,既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的应有之义,又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必需品”。
三、以个性弘扬为由,设计并实施自主实践作业
学校教育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它把“智慧、情感、艺术”等多种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尤其在面对个性各异、活泼好动的学生群体时,教师更要高度重视“教学艺术”问题和现象。究竟什么是教学艺术呢?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习技能,而在于积极有效地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业的设计和实施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以“早睡早起”为例。教师在完成内容教学后,设计并提出如下实践作业:收集三条以上的健康小知识,与同桌、小组成员或好友共同制作生活作息表,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周末运动计划,自行记载一周以上的生活作息时间……对于上述作业,小学生根据自我意愿,从中任选一种实践活动完成。这样做既可满足不同个体的实际需要,又能引领小学生的学用结合。
四、以情感体验为由,设计并实施自主实践作业
没有情感体验的教育,缺乏对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其过程和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就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来说,教师在作业设计和实施中,认真迎合小学生“求趣、求新、求异、求动”的活泼心态,善于提供学用结合下“情感体验”的时机、条件和舞台,既可促进教学关系的和谐,又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深化他们的学习信念和情趣意志。还以“如何孝敬父母”为例,在上述“自主收集”基础上,可组织小学生开展“故事讲述”“主题演讲”等活动;也可引导小学生联系实际认知,就现实生活中的“不尊重老人、不赡养老人”等现象,开展正反对比下的主题辨讨;还可开展喜闻乐见的“课本剧”表演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在活动评比环节,可把教师评学与儿童自评、互评相结合,这本身也是一种实质性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新课程活动中,教师在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要关注作业中的价值观问题,善于以“自主实践作业”为根本体现,无论对于教还是学而言,这是“和谐、德善”之举。
参考文献:
[1]魏娟.核心素养视野下《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作业的设计与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2).
[2]安生旺,黄鹤鸣.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