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燕芳 何婉文
摘要: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但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和教师的事,自己只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起居即可。虽然学校教育很重要,但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在家庭中,教育效果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行为,更会影响其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因此,文章从家庭教育对儿童形成良好行为品质的影响入手,结合实例分析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儿童形成良好行为品质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家庭环境;儿童行为品质;个案研究
人从出生便开始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经研究发现,来自温馨家庭的大部分孩子更能适应环境,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格开朗,行为举止得当,长大后也会因良好品行受到他人尊敬。来自压抑家庭的孩子大部分不善交往,比较消极,很容易形成极端性格,比较难适应新的环境。因此,为人父母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尊重儿童成长规律,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塑造儿童健全人格。
一、个案基本资料
小山,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性格过于活泼冲动,没有规则意识,一年级上课的时候经常在班里走来走去,无论老师用什么方法教育都不奏效。到了二年级,他经常欺负同班同学,喜欢撒谎,为人霸道,经常因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与人发生冲突。
小山是独生子,家庭由奶奶、父亲、母亲组成,还有位保姆。父亲经常到外经商,母亲有时跟父亲一起出差。父母出差,小山就由奶奶带。家境相对优越,家务活由保姆承担。父亲性格暴躁,母亲脾气随和,与人交往和善有礼,很疼爱小山。奶奶脾气也很随和,但溺爱小山。父母关系时好时坏,经常因为小山的事情吵架,父母比较关心小山的学习,但小山很讨厌父亲。
二、家庭环境氛围对儿童良好行为品质形成的影响
(一)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环境能影响人和熏陶人,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人。儿童从出生至三岁上幼儿园前,都在家庭中度过,上学后,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家庭中度过,学生性格、人格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小山经常在学校内犯错误,虽未造成实质性伤害,但多次教育后依然不知悔改。教师决定与其家长沟通,在沟通中了解到小山的父亲对他管教极为严格,在发现他撒谎以后都会采取打骂的方式教育。母亲出于心疼,会阻拦父亲。由于父母教育观念不一致,且父亲的教育方式过激,因此小山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父亲越是打骂,他越要与父亲作对。依据儿童社会学的观点,儿童良好行为模式的形成需要一个稳定的、有安全感的环境,小山父母间矛盾冲突,教育观明显不一致,小山就会模仿其父亲的冲动、攻击性的行为,如果小山的家庭教育环境与教育方法不发生改变,那么将直接阻碍他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也不利于小山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家校结合教育
家校结合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重点,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家校合作教育。这个学期,学校德育处开展“争做劳动小能手”的活动,根据学校的活动要求,首先把学校的活动方案转发给家长,需要家长在劳动周每天登记学生的劳动内容、时长及家长对学生的劳动开展评价。除小山家长外,班里的家长对此项德育活动表示支持,而且能根据学校活动的要求认真对孩子劳动过程进行拍照、记录和评价。当笔者打通小山父亲电话了解情况时,小山父亲说:“才三年级的孩子,哪里会洗袜子、折衣服?我家有一个保姆,我的孩子只要读书成绩好就行了。”笔者说:“孩子如果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他体验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和价值,这是用钱买不到的。”
据上分析,小山的父亲没有在家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认为花了钱聘请了保姆就应该由保姆去干所有的活,这样的家庭环境氛围,不利于家校合作教育,甚至会影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反之,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会培养出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学生,会提升学校教育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使儿童形成良好行为品质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改变家庭环境,应从转变心理环境开始,在家庭生活中,各个家庭成员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营造和谐家庭氛围。虽然小山的家庭条件较好,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过少,遇到问题后,父親只会通过打骂的方式教育小山,没有耐心倾听小山的心里话,从来不找出小山撒谎以及故意和同学发生冲突的原因;小山也不愿意主动向父母说明原因,导致双方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小山的母亲则只会一味地袒护孩子,导致小山不在乎父亲的教育,母亲也并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只会溺爱。因此,要使小山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一是要从加强沟通做起。在沟通中,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的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依然存在考虑不周的情况,这就需要父母做好引导,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小山为例,经过沟通后,父母了解到小山在学校的行为主要是为了引起父母对他的注意。由于父亲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小山认为只要自己一再犯错,总能换来父亲的关心,想不到父亲是不问究竟,只是打骂。母亲为了保护孩子,与父亲就小山的教育问题吵架。长期下去,小山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冷淡。因此家长应努力营造乐观、务实、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为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添砖加瓦。二是家长做榜样。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孩子也会在无形中模仿父母。小山比较冲动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因此,父母应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孩子犯错后,应认真倾听和耐心教育孩子。父母还要统一教育理念,通过耐心的教导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培养良好的行为品质
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行为品质,在改变家庭环境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文化环境的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形成良好品质,还能增强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从案例来看,小山父母经常出差,家务活由保姆负责,奶奶对小山百依百顺,家庭文化环境比较不理想。为了帮助小山培养良好的行为品质,笔者建议小山父母从营造家庭文化环境做起,在客厅、床头摆放一些小山喜欢看的书籍或读物,有空在家的时候带领孩子共同阅读,一同讨论与分析所读故事,为孩子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同时,小山父母每周至少抽出一到两天的时间带孩子到图书馆、文化馆,让其感受图书馆和文化馆的学习氛围,为孩子形成健康向上行为品质奠定基础。
(三)重视改变家教环境,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为促使儿童形成良好行为品质,就需要重视创设家教环境,引导家长及时转变自身的教育思想,让家长了解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小山为例,家庭中带有一定的父亲专制色彩,虽然母亲比较宠溺小山,但不能改变父亲的教育理念,在多数情况下,母亲和小山都要听从父亲的话。长期生活在这样家庭环境中的小山也更早地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为帮助小山形成良好行为品质,应引导小山的父亲与孩子成为朋友,在教育孩子时以朋友的身份与其平等对话,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其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同时也要引导母亲和奶奶要避免过于溺爱孩子。因此,在改变家教环境的过程中,抓住儿童的成长特点,培养孩子的责任观、亲子观和感恩观,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四)优化家庭周边的社会环境,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家庭周围的社会环境对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以小山为例,他的家境相对优越,但住在城中村的小区,周边环境一般,小区一楼都是商铺、网吧等。跟小山一起玩的小朋友,大部分来自当地的拆迁家庭,父母不大注重孩子的学习。再加上小区一楼就有网吧,小山经常跟朋友一起去网吧玩。教师应引导小山父母要多陪伴小山,让其逐渐远离网吧,同时要联合社区监管推进网吧的规范化,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儿童健康行为品质的形成,因此,家长应重视改变家庭环境,及时发现当前家庭环境存在哪些问题,了解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并从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开始,营造家庭文化環境、重视改变家教环境以及优化家庭周边社会环境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为儿童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让儿童形成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刘柱滔.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J].知识文库,2020(03).
[2]宋丹.构建家庭生态系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19.
[3]白应健.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9.
[4]戎梅.优化家庭环境,培养孩子良好行为品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7).
[5]陈白鸽.家庭环境、班级环境对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影响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