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俊
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认真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数学学法指导上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学法指导;非智力因素;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能力的培养
新一轮的高中课改已经展开,谈起数学学习,许多人都很头疼。但如果你掌握了数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数学学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组成的动力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反馈系统的整体,对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忽视,都会直接影响学法指导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以指导学生加强学习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法指导,要从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高度出发,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探究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就此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探讨:
1.从非智力因素着手的学法指导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它是学法指导得以进行的动力。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激发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数学的主动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有趣,从而产生“我要学”的良好学习心态和越学越有劲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使“苦燥无味”的数学成为飞翔的天使,使学生学习数学成为一种享受。
(2)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1)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就是针对数学学科的特征及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指导,这是学法指导的最根本原则。
(2)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大量的查阅各种有关资料,尝试试用符合学校校情、学情的教学方法,能放手让学生主宰课堂,教师适时进行方法、思维点拨,善于总结经验,完善指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转变角色。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依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4)反复训练,持之以恒。学习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就必须进行方法训练(即实践),使之达到自动化、技巧化的程度。指导中切忌单纯传授知识,满堂灌,学而不用。进行方法训练时,要与具体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具体运用中掌握学习方法。
(5)要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只有思索才能透彻明悟。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就提高不了。
(6)及时归纳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学生每学完一节一章后,要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这也是再认识的过程,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积累资料,灵活应用知识,提高概括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7)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就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忽视了对它的挖掘,解题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解题后,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的指导
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交往、表达等能力.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因素,注意疏通信息渠道,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检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由于這方面论述颇多,笔者仅就这方面的指导提出如下几个要求:第一,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根据不同学习能力结合数学教学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培养;第三,因材施教,培养数学学习能力,;第四,通过课外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第五,及时巩固.例如,数学符号、概念、定理、公式等是数学特有的表现形式,只有及时巩固,才能迁移应用。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再为学习数学烦恼,让他们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在数学的海洋中遨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制订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框架设想[J].数学教育学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丘瑞立.中学数学方法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云南省丘北民族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