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阈下高校思政第二课堂的创新型研究

2021-09-10 17:27刘佼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实践观第二课堂思政课

摘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思政课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权威性,以及课程内容广泛覆盖性、知识体系完整性、逻辑结构严密性等诸多特征。高校思政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深化,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更好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对接,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化,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其实践能力,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建设思政第二课堂相当必要。

关键词:思政课;第二课堂;实践观;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221-02

在开展实践育人、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上,思政课作为重要依托,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权威性,课程内容覆盖性、知识体系完整性以及逻辑结构严密性等诸多特征。基于上述学科属性和教学特征,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有必要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以应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1]。201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思政课教学要与日常教育、生活教育结合在一起,在扩展教育教学渠道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和深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蕴涵,在第二课堂建设中凸显“实践育人”的目标;另一方面要通过搭建多元平台和强化实践指向,实现一、二课堂融合,打造“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新局面。从已有实践和成绩可以看出,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的思政第二课堂建设,是对科学和规律的遵循,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价值认同。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思政教学

思政教学具有特殊性。建设第二课堂有助于青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导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深入思考,并形成“行为自觉”。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思政第二课堂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价值性的体现。同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思政第二课堂的重要方法论,这有利于思政第二课堂建设进行分析探究,有助于实现全程、全员、全面育人,提升思政教学的整体效果[2]。此外,思政第二课堂具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品质,在新的人才培养任务中不断取得理想效果。

(一)思政第二课堂的政治立场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价值性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实践对认识活动发挥决定性作用,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建设思政第二课堂的初衷就在于让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形成正确认知。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期间,教育主客体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会针对复杂、多元的社会关系和外部环境,不断修正各自的思想和行动,以正确的政治立场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而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价值性的体现,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方法论上指导思政第二课堂建设

引导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价值性的重要体现。思政第二课堂为上述“实践”行为提供了平台和舞台,拓展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提升了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同时,思政第二课堂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要求,让青年学生理论课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知、信、行”合一的效果。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品质需要思政第二课堂助力

在思政教学改革、稳固第一课堂的同时,积极推动第二课堂建设,不但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性和方法论原则,还因实践形式的多样化和实践内容的丰富化,凸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品质,提升思政教学的参与度和实效性。这是因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存在作用和反作用关系,思政第二课堂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契合时代条件变化的属性,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和创造更多实践机会。

二、思政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内,实践属于客观存在的、带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或者教学实践被认为是认识的来源。然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现行的思政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3]。一方面,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割裂开来,没有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过于形式化,没有体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这一基本遵循,也没有彰显“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特性”这一基本主张;此外,实践教学管理缺乏规范性,也导致了思政第二课堂建设过程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实现思政第二课堂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互补。

(一)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到位

思政第二课堂在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问题上,既要立足当前教学实际,也要适时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在与时俱进中提升建设效果。但是,由于思政课程体系涉及内容繁杂,教育教学主体对第二课堂建設的认识缺位。比如,部分学校延续“惯性思维”,只将基础设施建设和理论教学视为工作重点,忽视实践教学甚至否定其价值;部分任课教师主体性不足,没有将思政第二课堂建设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联系在一起,影响了建设实效。

(二)实践教学形式化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的思政第二课堂建设,要求施教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工作,把主流意识形态传递给青年学生,以规范其行为、升华其思想[4]。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校虽然认识到了思政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性,却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导致教学路径受限,教学有效性不足,有的甚至出现了思政第二课堂徒有“实践”之名,没有“实践”之实的现象,产生了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以致建设效果难以提升。

(三)缺乏规范性的实践教学管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思政第二课堂建设要设定建设内容、划定建设重点、规定建设模式、厘定建设标准、确定建设方案,唯此才能将思政第二课堂打造成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新空间、新领域、新极点。但现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部分学校在思政第二课堂建设中没有目标、缺少约束,教学过程松散、教学效果低下。长此以往,不但无法提升思政第二课堂的建设效果,还会破坏思政课教学体系,极不利于新时代的人才培养。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思政第二课堂建设的创新型路径

从已有的教学实践可知,思政第二课堂是传统课堂的重要补充,如果模式新颖、符合青年学生的性格特点与成长成才规律,势必能够产生积极效果,开启一个全新的育人模式[5]。因此,我们需要在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创新意识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通过建设多元平台实现知行合一,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行动的相互转化;明确实践指向,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充分借助教育教学资源,完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构;推进一、二课堂的融合与衔接,多层面、全方位采取措施,确保思政第二课堂不断提升教学实效,让青年学生实现全面的、自由的发展。

(一)在多元平台中实现知行合一

在思政第二课堂建设过程中,需要突破以往单一平台模式,让建设工作在多元平台中实现知行合一。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校内实践体系,构建并完善与思政课教学有关的集中实践、专业实践、课程实践等平台,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借此提升其实践技能;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二元实践体系”,通过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结合、线上实践与线下实践的结合,不间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二)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明确实践指向

为了有效缩短进入社会的适应周期,让青年学生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建设思政第二课堂的过程中,要根据青年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环境特征,明确实践教学的时代指向,助力其成长成才。为此,要摒弃传统教学思维,在丰富青年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和培养其兴趣爱好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思政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通过增强思政第二课堂的感染力、影响力,彰显思政教学“以人为本”的宗旨和实践创新精神。

(三)积极推进思政一、二课堂的融合与衔接

从现阶段的情况看,思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不仅存在差异,还存在“间隙”,二者之间的融合与衔接并不理想。因此,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加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运用的融合,通过完善制度、出台政策、优化流程,不断缩小一、二课堂之间的距离,体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持续性。期间,可以通过主题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提升思政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效果,引导青年学生把在思政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无障碍的运用到思政第二课堂,实现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完美结合。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可以说,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主张,实践性更是马克思主义区分理论的重要标记。高校在建设思政第二课堂时,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通过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同时,要将思政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视为实践技能的直接来源,在思政第二课堂建设中要适时更新教学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提高思政第二课堂课时占比;注重把握驱动内核,交流延伸思政第二课堂的教学空间;通过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最终形成思政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裴雯.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目标[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5):182-184.

[2] 許宁.基于第二课堂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2):208-209.

[3] 田玉敏.习近平新时代实践观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9(3):97-101.

[4] 杨淑萍,佘亚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学第二课堂实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186-188.

[5] 刘歆一,张超榕.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实践观对第二课堂建设的启示[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11-14.

作者简介:刘佼(1982—),女,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实践观第二课堂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01—02合刊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