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融媒改革背景下,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报纸编辑的能力提升和转型升级已成当务之急。本文结合《江海晚报》的编辑实例,对如何强化编辑的四种能力即策划力、创新力、整合力、呈现力进行分析,为适应媒体融合改革、增强纸媒传播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融媒改革;纸媒编辑;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2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180-02
一、引言
随着融媒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让纸媒在“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的全媒体生产平台上争得一席之地,保持发展活力,已成为纸媒编辑当前要答好的一道重要考题。《江海晚报》在一年多的融媒改革实践中,围绕“本土、主流、实用、温暖、好看”的定位,强化编辑能力的转型升级,着力提升编辑的四种能力,即策划力、创新力、整合力、呈现力,有效增强了报纸的传播力,提升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二、强化策划力,充分发挥编辑的主导作用
在融媒时代,采编流程再造的核心就是要树立编辑主导意识。全新的流程让纸媒编辑越来越多地走向前台,更好地发挥新闻策划的主动权。新闻策划是新闻工作中最富有创造力的部分,体现了新闻编辑创新和求变的能力,最能展现编辑对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加工处理的实力和水平[1]。
沪苏通大桥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公铁大桥,工程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它的建成具有重要意义,长三角核心圈一个崭新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时代由此开启。2020年7月1日,沪苏通大桥正式通车,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如何精准、精彩报道是对《江海晚报》全媒体采编队伍的一场重要考试,作为报纸编辑,全程参与了“虹起沪苏通、龙腾长三角”特刊的策、采、编,靠前指挥、精心谋划、组织协调、精编细改,在大桥通车当天,推出了92个版面的特刊,从历程点击、超级工程、大国创造、南通力量、通沪飞驰、筑梦江上、出行指南等16个方面,精彩记录了大桥的建设历程,讴歌了建设者的奋斗故事,分享了大桥开通的喜悦之情,展现了逐梦未来的美好希冀。随后,顺着开通余热,又精心策划了《三名摄影人用镜头见证长虹诞生的奇迹》《三位亲历者讲述梦圆时刻》等稿件,为大桥报道完美收官。
采集和编辑是新闻生产的两大主要任务,针对选题策划,确保新闻生产顺利进行,就必须采编协同作战。要真正提升新闻品质,编辑必须参与到采访环节,随时与记者沟通,直至将新闻落实到版面上。2019年3月,响水化工园区爆炸事件震惊全国。《江海晚报》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实地采访。在突发事件面前,怎么报?掌握什么样的尺度?值班编辑一直与前方记者保持沟通,了解事件状况和具体采访进展,并提出相关的建设性意见。于是,在记者发回的一系列报道中,编辑将首篇消息和新华社相关稿件有机组合,既彰显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又巧妙地体现了南通元素的独家性;在后续报道中,展现了通大附院医生抢救伤者的现场报道,以及南通消防官兵全力参与扑救大火的感人故事;随后,又挖掘了南通好人在爆炸中救人的英勇事迹。整个系列报道有料有干货,从不同视角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求。
三、深化创新力,淬炼挖掘新闻价值的慧眼
纸媒的优势是优质的内容和专业的生产,但在新媒体海量信息的淹没下,若想在竞争中取得先机,还需有更多不可替代的独家强势内容[2]。这就要求纸媒编辑以创新为重点,淬炼挖掘新闻价值的慧眼,在竞争中追求与众不同、塑造个性、形成特色。在新闻实践中,创新已成为《江海晚报》编辑转型升级的关键词。
首先在报道内容上进行创新,即在“中央厨房”海量信息中发现亮点。2019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记者发了一篇南通博物苑举办多项文博展览的消息,编辑看到稿件后眼前一亮,南通是全国闻名的文博之乡,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全市拥有各类博物馆50多座,市区平均每5万市民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这一指标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为此,编辑立即与记者联系,围绕“南通就是一座大大的博物馆”主题,对南通博物馆群的发展历史、现状、展览类型等进行了综合报道;同时,让记者走进博物馆,体验南通市民的观展热情,对其中刚成立不久的印刷博物馆的展陈进行介绍,让市民身临其境,感受文化之旅。在版面编排上,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整版报道,并在封面版上制作大图导读,整个报道在深度和广度上突破了以往同类报道的局限性,内容新颖多样,编排耳目一新,最大限度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在报道形式创新上,《江海晚报》也下足了功夫,不走寻常路。2019年6月16日是南通中考开考的日子,当天恰逢父亲节。如何打破常规的陈式报道,将父爱元素与考试紧密结合,编辑决定让记者当天跟拍一对父子,用镜头记录父亲送孩子考试的一天全过程,在封面版上以“加油、孩子”为题,多图组合,既展现伟大父爱,又契合中考主题。在报道视角上突破创新,用小切口展现了热点主题,蕴含了浓浓的温暖情怀,十分符合晚报讲好故事的创意要求。
四、优化整合力,提升報纸的最佳传播效果
整合力是对各新闻要素的调配和利用能力,能让新闻资源从单一走向复合、从个体走向全面,从而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在全媒体发布平台上,大多时候稿件是零散、单独的,编辑会从中选取稿件,然后针对各自的定位、特色进行整合。在媒体竞争中,纸媒编辑尤其需要提升整合力,从不同形式、不同角度让报道呈现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全面的层次感。
受众是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新闻信息的,为了提高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编辑要整合不同的新闻信息,进而增大报纸的信息容量,这就需要借鉴新媒体的一些表现手法。例如,《江海晚报》2020年5月14日的一组报道,一到春夏之交,漫天飞舞的杨柳絮让市民烦恼不已,记者写了一篇园林部门加大树木修剪力度、减少飞絮危害的稿件,但并没有对市民最关心的行道树是否可以替换、如何做好防絮、飞絮里是否对人体有害等进行解答。为让读者得到最想要的信息,编辑立即联系记者进行补充采访,并从网站、微信中寻找相关信息,配发了“飞絮年年飘,治理得出新招”的评论,用整个版面4条稿件、4幅图片呈现,让读者深度掌握新闻信息,凸显了版面个性。
在实际的稿件处理中,编辑往往更多的是面对一些普通的新闻信息,一个新闻信息经常会因事件小而不会引起关注,但如果把相关事件整合在一起,就可能引起读者重点关注。2020年5月15日的《江海晚报》上,《港闸将率先摸清11个重点地块土壤环境家底》《查处车辆绿地违停,南通城管开出首张罚单》《市区扬尘整治,4处工地限期整改》3篇稿件散落在不同版面,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编辑经过精妙构思,以“为了美丽的家园”为题,将其意义进行勾连,用封面制图准确地揭示了文章主题,升华了单稿所涵盖的新闻价值,发挥了“1+1>2”的组合效应,提升了传播效果。
五、美化呈现力,精美设计点亮读者的眼睛
呈现力就是新闻的表现力,既包括新闻内容的呈现,也包括新闻形态的塑造,如版面处理、图片运用、版式包装等。新闻产品的可视化已成为趋势。对报纸生产的新闻产品来说,媒体融合的直接影响就在于实现新闻可视化,可视化程度高低决定了新闻产品表现力的强弱[3]。因此,传统报纸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靠版面设计吸引读者尤其重要。版面是报纸的“第一视觉”,一个好的版面决定着一份报纸的卖相。《江海晚报》编辑尤其注重封面版的创新,在封面制图的创意与设计上,精心构思,精美设计,精彩呈现,用新颖、醒目的封面制图抢占读者的视觉高地。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南通141名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在湖北日夜奋战、抗击疫情,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牵动着家乡人民的心,记者第一时间连线湖北,采访南通医疗队员。在封面版上,编辑围绕“江海勇士,你在荆楚还好吗?”主题,以3名身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做胜利手势的背影图为主打,将前方医护提供的工作图片经过创意组合,让读者既看到了医护人员奋战一线的感人场景,又增强了战胜疫情的信心。通过制图,增强了可视化程度,深刻揭示了新闻价值,丰富了新闻内涵。用同样的传播手法,封面版上又相继推出了“请战书”“防护服背后的爱”“兑现誓言 老将出征”等充满正能量的制图。
用海报式制图增强故事的厚重感,打好温暖牌,也是《江海晚报》编辑讲述抗疫一线故事时常用的创意手法。2月14日情人节,记者采访了4对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夫妻,他们既是恩爱夫妻,又是亲密战友,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共同走上抗疫一线,他们的故事感人温暖,封面制图以一位妻子为丈夫戴上口罩送别时的场景作剪影,将这感人瞬间用海报形式定格在封面版上,以“有一种浪漫叫并肩作战”为题,突出了主题的厚重感,有一种电影大片海报的韵味,让读者为之动容。
另外,对疫情防控中的政府通告、防疫知识进行解读,也成为制图的重点,如南通全面推广电子健康通行证、落实疫情防控12項措施、居家防疫消毒怎么做等,在封面版制图中重磅推出。这些百姓最关心的新闻都不能以单纯的图片来表达,此时可视化的新闻图解不可或缺,编辑用简单直观的图解诠释新闻内涵,传递重大信息,使新闻变得鲜活,加深了读者对信息的形象化理解。《江海晚报》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呈现,有效回应群众关切、讲好抗疫感人故事,增强了抗疫信心。
六、结语
编辑决定了报纸的最后形态,新闻产品的最终品相。提升纸媒编辑四种能力,说到底,就是要以读者为本,紧密围绕读者的阅读舒适度和新闻关注点,提升纸媒传播力,做好新闻产品的最佳呈现。因此,在媒体融合时代,虽然面对的是传统的报纸版面,但在选题策划、稿件处理、创意设计等方面,纸媒编辑都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裴永刚,罗小萍.现代新闻编辑教程[M].法律出版社,2015:83.
[2] 黄楚新.我国报刊媒体融合发展的特点、问题及趋势[J].新闻战线(上),2019(11):104-107.
[3] 汪亚伟.媒体融合背景下报纸编辑综合素养的提升[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2):182.
作者简介:孙耀(1973—),男,江苏南通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