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演达
摘要:“情境设问”是指将生活中的事例整合成一个或多个情境,以附带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用课堂知识结合生活经验去解答的一种教学方式。从建构主义角度分析,“情境设问”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以及注重协作学习。
关键词:建构主义;情境设问;生活情境;学生中心;协作学习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落实新课标中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有所革新,能够将生活与知识结合起来。“情境设问”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将生活中的事例整合成一个或多个情境,以附带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用课堂知识结合生活经验去解答。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具体阐述“情境设问”这一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注重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开发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创建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的情境,提供复杂的、一体化的、可信度高的学习环境,注重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可以将学习者嵌入到现实和相关环境中,作为学习整体的一部分,为他们提供社会性交流活动。
“情境设问”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情境性”,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这种情境应该体现出它的真实性。
情景的真实性,不仅来源于真实世界的真实事例,而且还暗含着另一层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这种真实性中,学生的接受与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作为高中生,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多是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这种真实性就变成了抽象的真实性,难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笔者自身的一个教学案例来看,在上《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这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探究“如何参与政治生活”这一内容,引用了2019年北京遭遇大雨而水漫京城的事例,由于他们缺乏对事件的关注,从而对我引用的事例毫无兴趣,最终使得探究活动流于表面。后来我把事例改为“大雨过后的学校”,通过幻灯片播放了我们学校由于周边积水严重,学生涉水返校的图片,学生的反应就截然不同了,由于感同身受,他们的探究学习就变得积极而深刻了。
二、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或被灌输的对象。同时,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改一直强调的重点,课堂中心从老师转移到学生是任何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在“情境设问”教学中设置情境,目的就是提供一个饱含信息的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探索,主动建构关于学习的意义。这种情境是服务于学生的,是唤醒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程序,所以情境的设置要贴近学生,学生能够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接受和理解,甚至情境材料的叙述,也最好从学生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才容易让学生产生代入感,时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所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行为都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这样一种“自身”意识,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根本所在。
在“情境设问”教学中,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老师作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要选取合适的生活事例,通过恰当的叙述形成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提供优质的情境和设问是“情境设问”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第二,老师作为学习活动的辅助者,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以及沿着问题的方向进行思考和探索,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措施和讲解相关的知识点;第三,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者,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通过自己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情境设问”教学中,老师的评价不单是站在一个老师的角度评价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也应该进入情境之中去评价学生。
三、注重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在“情境设问”教学中,学生由于自身生活经验的不同,对情境的理解及问题的思考是不一样的,如果只执着于自己的见解,学生学到的东西是片面的,因此,协作学习在“情境设问”教学中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协作学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工与合作。合作的前提是分工,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角色,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搭便车”。这就需要学生体现出一种积极性和主动性,认识到个人必须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学习目标。这种分工既表现在常规方面,如确定小组长、发言人之类,也表现在每次小组活动中的具体安排,如对某个情境设问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究,则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实际情况分配具体任务。
第二,讨论与协商。协作学习需要的是集体的努力,集体力量的汇合就体现在讨论和协商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情境的理解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去发表意见,小组内部就这些不同的意见进行交流,当意见有较大分歧时,还会产生争论,但最终小组内成员需要协商,达成某些共识。老师在这个环节往往需要对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协助,协作学习离不开老师这个学习辅助者的角色。
第三,交流与展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除了小组内的协作学习,小组之间的协作学习也很重要。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相互之间可以争论或补充,老师进行必要的反馈和评价,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更加丰富。
综上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情境设问”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三個明确的方向,“情境设问”在情境教学、学生中心和协作学习方面的追求,可以说是落实了新课标的教学建议,走在教学改革的路上了。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主编.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3]余文森、郑金洲主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