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玲玲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素质教育作为前提,为学生创设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深入培养锻炼。素质教育有很多不同的体现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培养方向,就课堂教学模式做有针对性的选择。课堂上教师应当多尝试将生活化元素和趣味化内容和知识教学进行融合,这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同时,教师要多设计有学生参与的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更多学习发现。这样才能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收获,并且让科学课教学的多元培养目标很好地达成。
教师应创设探究化的问题思考情境。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方法,多利用问题来推动知识教学,引发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強。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阶段多尝试各种有代表性的问题创设,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快速活跃起来,引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欲望与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从问题出发,丰富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交互,让学生基于问题的探究讨论来慢慢领会其中包含的知识原理,并且感受这些知识点的体现方式或者作用形式。这样的学习过程带给学生的发现更为丰富,同时,对于学生多方面学科素养的激发锻炼也更为充分,还会构建良好的整体教学开端,让后续的教学过程有更好的推进效果。
以《声音的奥秘》为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师给学生播放小鸟的鸣叫声、钢琴声、闹钟铃声、海浪声等声音,接着提出问题:“你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由此而引导学生展开猜想。透过这个良好的教学开端,学生首先认识到了声音是存在差别的,并且会意识到声音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来展开后续知识的教学,学生理解起来会更轻松,学习的兴趣也会更高。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探究。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多为学生创设实验探究的空间,尤其是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实验过程。这可以显著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与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学会和他人进行有效协调配合,发挥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这些都会带给学生很多学习收获与启示,能让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素养得到锻炼,并且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实验探究的背景下更牢固地吸收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
例如,在《声音的奥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展开实验探究。实验方案是通过观察尺子、橡皮筋、气球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实验中一名学生操作,另一名学生观察,相互交流并填写实验报告单,然后交换进行。整个实验过程需要每个成员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且小组成员间要有默契的配合。这个实验过程不仅为课堂增添了很多活力和色彩,也加深了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认知,让学生更牢固地吸收和掌握知识。
教师应设计有意义的课后实践活动。在科学课程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良好落实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开辟课后实践探究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做更多探索发现,并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感受与体验,既是对学生多元学科能力的发展,也会引导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师在结合教学知识点创设课后实践活动时,要确立合适的教学培养方向,并找到良好的活动组织与创设方法,这样活动的推进才会更顺畅,实践活动的预设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达成,并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产生更好的素质教育实施效果。
例如,学习完《认识空气》单元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区或社区内对空气污染情况进行调查,调查中找三面干净的小镜子在其中间涂上相同面积的凡士林,然后放到小区或社区的不同地方,几天后比较镜子上粘的灰尘多少,分析空气质量污染情况。这个实践活动易于展开,同时效果也十分明显,可以很好地说明问题。设计这样的课后延伸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会爱护环境,使其能潜移默化地将环境保护意识融入思维中。这样的学习过程会带给学生更多有益的学习收获与成长,让课程教学的综合培养目标更好地达成。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东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