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锰娜
摘 要:随着幼儿音乐教学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幼儿音乐教育,这是个体学习成长的关键。幼儿教学中,采用音乐游戏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力,实现趣味教学。文章就以音乐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对此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幼教相关工作者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音乐游戏;幼儿教育;运用
前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利用音乐开展幼儿教学的这种模式引起了幼教工作人员的广泛重视。音乐游戏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的作用。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游戏教学的优势,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问题。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意义
幼儿园是生命个体接受教育的起始,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幼儿可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技能,并对幼儿的思维智力进行启迪,为幼儿后续的学习成长奠定基础。幼儿音乐教学课程的开设具有特殊意义,音乐是艺术与情感的融合物,通过音乐教育引导,可对幼儿心智、想象力、情感进行启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音乐是儿童调节大脑的功能,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提高语言能力及促进德育的发展,还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感,重视儿童的音乐启蒙教育,对儿童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在幼儿教育工作开展时,音乐教育课程起到重要作用,教师依据音乐教学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情况,设计合理安全的教学场景,引导幼儿对音乐旋律进行欣赏,启蒙幼儿艺术细胞与情感因子。
二、音乐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一)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儿童天性喜爱游戏。音乐游戏的教育视角正是利用幼儿对游戏极度热衷的天性,将音乐教学融入游戏过程,可激发幼儿积极投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兴趣是一切学习最好的老师。基于兴趣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率的学习。
对学龄前儿童来说,音乐教育远远未到专业学习的系统性程度,只是最基础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因此,学前教育阶段使用音乐游戏教学法是在激发幼儿投入音乐学习的兴趣基础上,不断强化幼儿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使幼儿持续强化对于音乐艺术、音乐学习的正面印象。这种更加积极的感知对于幼儿未来的系统性学习至关重要且大有帮助。
(二)促进身心均衡发展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音乐教化的目的在于影响内心,礼仪教化则是为了端正外表。音乐使人平和,礼仪使人恭顺。古代中国文化中的乐与礼都是封建道德教育的核心所在,旨在培养内外兼修的正人君子。而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音乐艺术则是美育的代表,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组成部分。
因此,学前教育中采用音乐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均衡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不仅表现在音乐艺术的美育本质方面,也在于游戏过程是提高幼儿肢体协调能力的重要过程。
三、音乐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一)激发幼儿对音乐游戏的兴趣
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非常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在音乐游戏的运用方面,教师应该尝试从激发兴趣的角度入手。在传统的音乐游戏教学中,游戏形式集中在某一个单一作品的学习中,随着音乐游戏的结束,学习过程也就结束了,导致幼儿的“音乐之旅”戛然而止。这种单调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也不利于提升幼儿多方面的能力。要想真正实现对幼儿多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从音乐本质出发,做好延伸和拓展,让幼儿感受到音乐和生活密切相关,开阔幼儿的视野。
如《猜谜歌》是非常常见的儿歌,在音乐游戏中,教师可以先利用猜谜卡来组织游戏,让幼儿利用猜谜卡完成猜谜游戏,并结合教师的提示展开思考。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浓厚的兴趣是幼儿参与音乐游戏的强大动力,也是对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考验,所以在游戏活动开展前,教师应该进行充分和妥善的准备。
(二)丰富游戏方式
首先,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游戏时,教师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思路的限制和制约,积极引入不同的游戏活动和方式,有效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其次,幼儿具有一定的表演欲望,他们渴望展现自己,结合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展开教学活动。如在教学《小红帽》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分别扮演小红帽、大灰狼等角色。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够充分发挥主动参与意识,更好地了解歌曲的内容,这对于提升幼儿学习效率十分有帮助。
又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毛毛虫变蝴蝶的音乐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的目标是让幼儿能够结合音乐完成简单的肢体动作。通过组织幼儿进行毛毛虫表演,教师可以让幼儿想一想毛毛虫是怎样动的,并让幼儿进行相应的思考和模仿。之后,教师播放音乐,让幼儿跟随音乐一起进行合作表演。通过丰富音乐游戏的形式和方法,教师可以让音乐游戏具备更强的感染力,音乐游戏也能更好地展現其应有的教学作用和价值,让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得到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三)情景设置、角色扮演,开展体验式游戏活动
通常情况下,同一个班级中的幼儿在个性成长方面也存在三种常见类型或状态,也就是大多数普通性格、少数极其外向张扬、少数极其内向害羞。这容易造成音乐游戏教学中大多数幼儿跟随少数外向张扬的幼儿一起动作,而余下内向害羞的幼儿流离于群体外围。这显然违背了培养全面发展幼儿的教育宗旨要求。因此,在运用音乐游戏教学时,教师应当通过情景设置、角色扮演,开展体验式游戏活动,全力帮助相对边缘的幼儿融入群体内部。
比如,在游戏设计时,利用音乐的故事内容,让内向害羞的幼儿扮演小宝宝或动物幼崽,而让外向张扬的幼儿扮演大家长或族群首领,其余多数幼儿则是宝宝或幼崽的兄弟姐妹。游戏规则要求家长或首领承担保护家庭与族群的责任,而兄弟姐妹则要帮助宝宝或幼崽快速成长。这种情景设置与角色扮演有利于相对边缘的幼儿得到来自集体的关怀,进而在从众心理影响下,逐步克服内向害羞的自卑性格,通过群体性活动敞开心胸,从而树立自信、提高自我肯定的能力。
总结:
总而言之,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重视音乐游戏的运用,利用此消除教学枯燥单一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该教学方法为学生创建学习情景,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造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以此促进音乐教学活动开展。
参考文献:
[1]王译玄.游戏化模式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J].学周刊,2020,(4):184.
[2]陈欣昕.浅谈学前教育中幼儿音乐游戏的创编与实践[J].艺术评鉴,2020,(4):111-112.
柯桥百舸幼儿园 邮政编码 31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