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丽 万妍青
摘 要:几何是研究空间形式的科学,图形是其最主要的表征形式.“图形的变化”作为初中数学几何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直观想象、发展空间观念、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文章从“作图”的角度,对2020年全国各地区中考数学试卷中部分涉及“图形的变化”的试题进行评析,并基于几何作图视角通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体系,对“图形的变化”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梳理,落实以逻辑推理为核心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图形的变化;几何作图;中考数学
一、考点概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各种变化的概念,能借助图形探索几何变化后图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综观2020年全国各地区中考数学试题,在“图形的变化”专题有侧重对学生作图能力的考查的趋势,部分地区“图形的变化”部分的试题在灵活性和创新性上都颇具看点. 而作图能力反映的是学生的基本应用技能和合情推理能力,同时也是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体现.
本文中选取的以作图为载体的“图形的变化”试题,考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考查轴对称、旋转、平移三种图形变化的基本作图方法;(2)运用尺规作图法分析图形变化后的性质及特点;(3)助力“综合与实践”与“图形的变化”相关联的问题解决.
二、试题分析
1. 重视基础,考查基本作图,强化直观想象能力
“图形的变化”专题侧重对作图技能及图形性质的考查,经历对平移、旋转、轴对称的作图体验,在“观察—操作—归纳—应用”的过程中构建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扎实作图技能. 同时,在理解“作图步骤”的过程中,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进而强化学生的直观想象核心素养.
例1 (山东·烟台卷)如图1,已知点[A2,0,][B0,4,C2,4,D6,6,] 连接AB,CD,将线段AB绕着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使其与线段CD重合(点A与点C重合,点B与点D重合),则这个旋转中心的坐标为_________.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能够找到对称中心.
解:所作辅助线如图2所示,设旋转中心是点P,则P[4,2.]
【评析】此题已知两个对称点,要去寻找对称中心,可以借助尺规作图中作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方法,即两条中垂线的交点即为对称中心. 灵活应用中心对称的性质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所在.
例2 (安徽卷)如图3,在由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给出了以格点(网格线的交点)为端点的线段[AB,] 线段[MN]在网格线上.
(1)画出线段[AB]关于线段[MN]所在直线对称的线段[A1B1](点[A1,B1]分别为点[A,B]的对应点);
(2)将线段[B1A1]绕点[B1]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B1A2],画出线段[B1A2 .]
分析:此题考查了轴对称和旋转对称的作图方法.
解:(1)图4中的线段A1B1即为所求.
(2)图4中的线段B1A2即为所求.
【评析】此题第(1)小题考查了轴对称作图的方法,即找出图形中的关键点,过关键点作对称轴的垂线,延长垂线,在垂线的另一端取相等的线段,得到对应点,其他关键点以此类推,连接所有对应点即可得到对称后的图形;第(2)小题考查旋转作图的方法,即找出图形中的关键点,连接关键点和旋转中心,将连线按要求的方向与角度绕中心旋转,在连线上截取相等的线段,得到对应点,连接所有对应点即可得到旋转后的图形. 此题是基本作图法最典型的呈现方式.
例3 (黑龙江·鸡西卷)如图5,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一个单位长度,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三个顶点[A5,2,B5,5,][C1,1]均在格点上.
(1)将[△ABC]向左平移5个单位得到[△A1B1C1],并写出点[A1]的坐标;
(2)画出[△A1B1C1]绕点[C1]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的[△A2B2C1],并写出点[A2]的坐标;
(3)在(2)的条件下,求[△A1B1C1]在旋转过程中扫过的面积.(结果保留[π].)
分析:结合图形平移和旋转的意义作出图形,并求出扫过的圆心角为直角的扇形面积.
解:(1)如图6,△[A1B1C1]即为所求,点[A1]的坐标为[A10,2];
(2)如图6,[△A2B2C1]即为所求,点[A2]的坐标为[A2-3,-3];
(3)如圖6,因为[BC=42+42=42],
所以[△A1B1C1]在旋转过程中扫过的面积为[90π×422360+12×3×4=8π+6.]
【评析】此题第(1)小题考查了平移作图的一般方法,即找出图形中的关键点,过关键点作直线,这条直线要与已知线段平行,在平行线上截取平移距离的长度,得到对应点,连接所有对应点即可得到平移后的图形;第(2)小题的作法同例2;第(3)小题考查了扇形面积和图形旋转之间的关系.
《标准》指出,在“图形的变化”部分要能够画出轴对称、旋转和平移后的图形. 通过掌握这些基本作图方法,有利于使学生从图形运动变化的角度看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由静态几何转化为动态几何,更加了解图形的本质和意义.
2. 重视方法,借助尺规作图法,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尺规作图是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化”的基础步骤. 一方面,作图为图形的变化提供了直观的图形条件;另一方面,作图也为运动提供了轨迹和思路. 同时,在作图的过程中,体现了图形的运动路径,有利于发现运动中的不变性,从而有效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提升学生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例4 (湖南·长沙卷)如图7,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48页告诉我们一种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已知:∠AOB.
求作:∠AOB的平分线.
作法:(1)以点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M,交OB于点N.
(2)分别以点M,N为圆心,大于MN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在∠AOB的内部相交于点C.
(3)画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如图7).
试根据提供的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1)这种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的依据是_________.
(填序号)
① SSS ② SAS ③ AAS ④ ASA
(2)试证明OC为∠AOB的平分线.
分析:(1)根据题意填写作图依据;(2)利用(1)的作图依据,借助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
解:(1)①;
(2)由基本作图方法,得
OM = ON,OC = OC,MC = NC.
因为在△OMC和△ONC中,△OMC ≌ △ONC(SSS),
所以∠AOC = ∠BOC,即OC为∠AOB的平分线.
【评析】此题来源于教材,是对教材的“再理解”,其中蕴含着与轴对称相关联的知识点. 从教材或配套练习册中选取素材进行变式成为中考命题的一种角度. 因此,深度剖析教材、注重对教材中典型例题(练习题)资源的利用,也是促进问题解决的关键. 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方法的体验,能让“数学化”学习过程自然发生,以此深化数学思考,明晰数学本质.
例5 (四川·达州卷)如图8,点[O]在[∠ABC]的边[BC]上,以[OB]为半径作[⊙O,∠ABC]的平分线[BM]交[⊙O]于点[D],过点[D]作[DE⊥BA]于点[E.]
(1)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补全图形;
(2)判断[⊙O]与[DE]交点的个数,并说明理由.
分析:(1)根据题意作出圆、角平分线和垂线;(2)根据切线的性质判断[⊙O]与[DE]的位置关系.
解:(1)补全后的图形如图9所示.
(2)直线[DE]与[⊙O]相切,交点只有一个.
理由:因为[OB=OD,]
所以[∠ODB=∠OBD.]
因为[BD]平分[∠ABC,]
所以[∠ABM=∠CBM.]
所以[∠ODB=∠ABD.]
所以[OD∥AB.]
因为[DE⊥BA,]
所以[DE⊥OD.]
所以直线[DE]是[⊙O]的切线.
所以[⊙O]与直线[DE]只有一个交点.
【评析】此题中的尺规作图法体现在:作圆,作角平分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凸显了综合作图与基本作图的关联,再根据轴对称和全等的相关性质,建立求作与已知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题展现了动手与动脑的和谐,又融入了对相关几何知识的理解,是一种深层次的“做中学”.
例6 (浙江·舟山卷)如图10,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25,BC=8,] 按下列步骤作图:① 以点[A]为圆心,适当的长度为半径作弧,分别交[AB,AC]于点[E,F,] 再分别以点[E,F]为圆心,大于[12EF]的长为半径作弧相交于点[H,] 作射线[AH];
② 分别以点[A,B]为圆心,大于[12AB]的长为半径作弧相交于点[M,N,] 作直线[MN,] 交射线[AH]于点[O];
③ 以点[O]为圆心,线段[OA]长为半径作圆.
则[⊙O]的半径为( ).
(A)[25] (B)10
(C)4 (D)5
分析:如图11,设[OA]交[BC]于点[T.] 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T]的长,再在[Rt△OCT]中利用勾股定理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解:如图11,设[OA]交[BC]于点[T.]
因为[BC=8,AO]平分[∠BAC,]
所以[AO⊥BC],[BT=TC=4.]
所以[AT=AC2-CT2=252-42=2.]
在[Rt△OCT]中,則有[r2=r-22+42.]
解得[r=5.]
故此题选[D.]
【评析】此题看似作图步骤复杂,但若从轴对称方向观察,其实就是轴对称性质的“集合”,利用轴对称性质构造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此题除了可以运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还可以利用三角函数求解,即利用[sin∠B=sin∠AON,] 直接计算OA的长度. 再次体现了利用基本作图法和基本图形分析法解决问题的思路,灵活性较强.
例7 (福建卷)如图12,C为线段AB外一点.
(1)求作四边形ABCD,使得CD∥AB,且CD = 2AB;(要求: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2)在(1)的四边形ABCD中,AC,BD相交于点P,AB,CD的中点分别为M,N,求证:M,P,N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分析:(1)借助基本作图法以平移运动,作[CD∥AB,] 再作[CD=2AB.]
(2)借助“X”型基本图形,证明△APM ∽ △CPN,得到∠CPN + ∠CPM = 180°,继而得到M,P,N三点共线.
解:(1)如图13,四边形ABCD即为所求.
(2)证明:如图14,因为CD∥AB,
所以∠ABP = ∠CDP,∠BAP = ∠DCP.
所以△ABP ∽ △CDP.
因为AB,CD的中点分别为M,N,
所以AB = 2AM,CD = 2CN.
连接MP,NP,
因为∠BAP = ∠DCP,
所以△APM ∽ △CPN.
所以∠APM = ∠CPN.
因为点P在AC上,
所以∠APM + ∠CPM = 180°.
所以∠CPN + ∠CPM = 180°.
所以M,P,N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评析】此题第(1)小题内涵丰富,有三种方法可达成“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在进行尺规作图时,有意识地启动一题多解,并对每种作图方法都给出逻辑证明,这样可以在历练学生基本作图能力的基础上,使其知法明理;第(2)小题中证明“三点共线”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论证能力,联系中心对称的相关性质,体现“基本作图法”和“基本图形分析法”的有机结合,通过融入思维直觉与逻辑推理,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解决体现了“行动 + 反思”的学习过程:尺规作图既有具体的运动行为,也有对运动过程的表示及作图后的反思,即将“外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的问题载体. 充分利用《标准》中的基本作图法,通过作图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体现了转化思想.
3. 重视应用,设置问题情境,加强综合分析能力
“图形的变化”部分的试题往往会和实际问题或函数问题相结合,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体现思考、作图和证明的逻辑链,彰显数形结合思想. 这正是《标准》所提倡的“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考查了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例8 (上海卷)如果存在一条线把一个图形分割成两个部分,使其中一个部分沿某个方向平移后能与另一个部分重合,那么我们把这个图形叫做平移重合图形.下列图形中,平移重合图形是( ).
(A)平行四边形 (B)等腰梯形
(C)正六边形 (D)圆
分析:根据“平移重合”的概念判断.
解:如图15,在[▱ABCD]中,取[BC,AD]的中点[E,][F,] 連接[EF.]
因为四边形[ABEF]向右平移可以与四边形[EFCD]重合,
所以[▱ABCD]是平移重合图形.
【评析】此题通过阅读理解的形式考查了图形平移的性质. 近年来,以阅读理解和图形的变化相结合的试题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通过阅读挖掘试题本质才是关键.
例8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卷)如图1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为坐标原点,抛物线[y=ax2+bx+c]的顶点是[A1,3,] 将[O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OB,] 点[B]恰好在抛物线上,[OB]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C.]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P]是线段[AC]上一动点,且不与点[A,C]重合,过点[P]作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OAB]的边分别交于[M,N]两点,将[△AMN]以直线[MN]为对称轴翻折,得到△[A′MN,] 设点[P]的纵坐标为[m.]
① 当△[A′MN]在[△OAB]内部时,求[m]的取值范围;
② 是否存在点[P,] 使[S△A′MN=56S△OA′B,] 若存在,求出满足条件[m]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分析:(1)抛物线[y=ax2+bx+c]的顶点是[A1,3,]可以假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12+3,] 通过旋转的意义,求出点[B]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解决问题.(2)根据翻折的意义画出图形,① 根据△[A′MN]在[△OAB]内部,构建不等式即可解决问题;② 求出直线[OA,AB]的解析式,求出[MN,] 利用面积关系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解:(1)因为抛物线[y=ax2+bx+c]的顶点为[A1,3],
所以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12+3.]
因为[O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OB.]
所以设点[B]的坐标为[B3,-1.]
把[B3,-1]代入[y=ax-12+3,] 得[a=-1.]
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12+3,]
即[y=-x2+2x+2].
(2)① 如图17,因为[B3,-1,]
所以直线[OB]的解析式为[y=-13x.]
因为[A1,3,]
所以[C1,-13.]
因为[P1,m,AP=PA′,]
所以[A′1,2m-3.]
由题意[-13<2m-3<3,] 得[43<m<3.]
② 因为直线[OA]的解析式为[y=3x],直线[AB]的解析式为[y=-2x+5,P1,m,]
所以[Mm3,m,N5-m2,m.]
所以[MN=5-m2-m3=15-5m6.]
因为[S△A′MN=56S△OA′B,]
所以[12 · m-2m+3 · 15-5m6=56×12×2m-3+13×3.]
整理,得[m2-6m+9=6m-8.]
解得[m1=6+19](舍),[m2=6-19.]
当点[P]在[x]轴下方时,同理,可得[m3=6-393,][m4=6+393](舍).
所以满足条件的[m]的值为[6-19]或[6-393.]
【评析】此题体现了在直角坐标系中解决“图形的变化”的问题,需要图形在坐标系中有“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图形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 借助基本作图法,作出旋转、翻折后的图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其坐标. 函数背景下的图形的变化问题,其本质是借助数形结合思想,理清变化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
例9 (江苏·南京卷)如图18(1),要在一条笔直的路边[l]上建一个燃气站,向[l]同侧的[A,B]两个城镇分别铺设管道输送燃气.试确定燃气站的位置,使铺设管道的路线最短.
(1)如图18(2),作出点[A]关于[l]的对称点[A,] 线段[AB]与直线[l]的交点[C]的位置即为所求,即在点[C]处建燃气站,所得路线[ACB]是最短的.
为了证明点[C]的位置即为所求,不妨在直线[l]上另外任取一点[C,] 连接[AC,BC,] 证明[AC+CB<][AC′+C′B.] 试完成这个证明.
(2)如果在[A,B]两个城镇之间规划一个生态保护区,燃气管道不能穿过该区域. 试分别给出下列两种情形的铺设管道的方案(不需说明理由).
① 生态保护区是正方形区域,位置如图18(3)所示;
② 生态保护区是圆形区域,位置如图18(4)所示.
分析:(1)借助轴对称的性质作出图形;(2)借助轴对称、正方形和圆的切线性质作出最短路线.
解:(1)如图19,连接[A′C′,]
因为点[A,A′]关于直线[l]对称,点[C]在[l]上,
所以[CA=CA′.]
所以[AC+BC=A′C+BC=A′B.]
同理,可得[AC′+C′B=A′C′+BC′.]
因为[A′B<A′C′+C′B,]
所以[AC+BC<AC′+C′B.]
(2)如图20,在点[C]处建燃气站,铺设管道的最短路线是折线[ACDB](其中点[D]是正方形的顶点);如图21,在点[C]处建燃气站,铺设管道的最短路线是折线[ACD,][DE,EB]构成的曲线(其中[CD],[BE]都与圆相切).
【评析】此题是“将军饮马”问题的典型变式. 第(1)小题利用轴对称的相关性质证明了最短距離问题,建立了数学模型;第(2)小题借助第(1)小题的模型,解决了正方形和圆背景下的最短路径问题,考查了学生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的核心能力.
“图形的变化”虽然可以与不同背景的问题相结合,但是其作图依据还是来源于图形变换的性质. 熟悉各种类型的作图方法,了解各类作图的原理,才能在“图形的变化”的新情境中游刃有余.
三、复习建议
通过对2020年全国部分地区中考数学试卷中“图形的变化”部分试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在中考复习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 认识几何作图的价值,为“图形的变化”的教学奠定基础
画图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中应设计适当的问题(任务),引导学生画图、用图,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画图技巧,还要加强学生的图形语言表达能力.
在“图形的变化”的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实例,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图形变换,以观察、动手操作为主要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切实把握好图形变换的具体目标及其要求的“度”. 例如,利用“图形的变化”设计图案是一项十分有趣的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漂亮的图案,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主动进行基本作图技能的训练,这能对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及演绎推理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加强教学活动设计,为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积累搭建平台
“图形的变化”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作图”这个层面,要通过归纳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作图的依据,发现变化中的不变性. 只有深谙几何知识原理,才能驾轻就熟地解决这类问题. 当然,“图形的变化”的问题背景千变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时贯穿“能作图时尽量作图”,在作图的基础上看图说话、用图探究. 同时紧扣“四基”,回归到数学知识的层面去分析和解释问题,并注重日常积累,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以作图为抓手,在“图形的变化”的应用中提升数学素养
“图形的变化”的应用不仅局限于作图或几何证明,而更多地体现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将图形的变化与图形设计相结合,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通过解决此类问题,可以使学生透过运动的过程看本质,在复杂图形中发现基本图形,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图22,体现了以作图为抓手的“图形的变化”的学习进程,无论是应用作图还是综合作图,最终都落实为基本作图,体现了扎实基础、回归本源的重要性. 而每上升一个层级,又促进了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由此可见,以作图为基点,积累“图形的变化”相关问题的解题经验,是培养学生几何直观、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助力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仇恒光. 尺规作图教学的策略探究[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8(4):61-63.
[3]李铁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数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