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社会捐赠已逐渐成为高校办学经费的来源之一,其中,校友捐赠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高校校友捐赠资金比例普遍比较低,特别是高职院校,由于受社会捐赠意识淡薄,政府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自身办学层次相对较低、社会知名度不够等因素影响,获取校友捐赠比较困难。本文从感知视角出发,认为提高与激发校友捐赠的策略与途径是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知名度,营造良好学校的文化,同时要优化捐赠管理,充分发挥校友会重要。
关键词:校友捐赠;高职院校;感知视角
高校社会捐赠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的资金来源。随着高等教育多层次、多主体、多渠道的办学格局的不断发展,高校社会捐赠带来了学校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在高校社会捐赠中校友捐赠是主体,校友捐赠已成为世界知名大学排行榜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校总体实力的体现。但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校友捐赠的规模和效果并不理想,高职院校亦是,如此做好高职院校校友捐赠工作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
一、高职院校校友捐赠现状分析
(一)捐赠意识比较薄弱
公众的捐赠意识与校友的捐赠意识有所区别,校友捐赠是公众捐赠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的捐赠意识影响和制约的校友的捐赠意识。公众的捐赠意识是社会亚文化的一种,它是一个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我国公众慈善捐赠的历史非常悠久,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乐善好施、扶危救困的文化传统。近代新式学堂和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很多都是依靠当时思想开明的名流、富商、乡绅和有识之士等大力支持而建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我国的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1)。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社会提倡中庸之道,对于财富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常常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我国社会传统的慈善观与现代西方公益慈善观不同,社会传统的慈善观注重自身利益的诉求,儒家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道教说“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现代西方公益慈善观把慈善捐赠当作终身的事业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社会伦理美德的最高境界。前世界首富比尔盖兹曾表示要把自己全部财产的98%留给所创办的基金会。再者,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出现一些畸形的财富观念,当人们将财富用作炫耀个人成就的手段时,人们就无法理解财富回馈社会的重要性。同时,富人们的公益捐赠有时会被世俗的观念所扭曲,人们对富人们捐赠期望和压力过高。
(二)校友捐赠的法律法规不够成熟
在我国有关校友捐赠的法律法规不成熟,特别是税收方面的政策不够完善。我国政府在捐赠方面已经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为校友捐赠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制度激励和管理规范。目前捐赠抵扣税额比例偏低,一些捐赠项目还需要纳税,相关法律条款在实践中也没有完全贯彻落实,在运作效率上,繁杂的程序导致捐赠者捐赠成本偏高。此外,由于法律制约的缺失,大学捐赠的管理不專业不公开、运作效率低,捐赠者权益保障不到位,这些都降低了捐赠人的热情,阻碍了校友捐赠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院校难获得校友捐赠的青睐
学校办学状况尤其是学校的教育质量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成型、能力提升有重要影响,让学生受益较大、对其人生影响更大的母校通常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可,进而获得更多捐赠,反之亦然。办学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校园文化传统、办学水平具有一定知名度与美誉度的高校会提升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自豪感与归属感,从而促进校友对母校的捐赠(2)。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历史短,相比本科院校社会美誉度和知名度不高,办学层次也比较低,难以获得校友捐赠的青睐。另外高职院校校友工作起步晚,校友感情联络少,校友信息掌握少,校友平台搭建也不多。
(四)高职院校的专业及就业层次难获大额捐赠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高技能人才,就业层次相比本科要低,其晋升空间及获取高职位高薪水的机会就会受到制约。研究表明校友的收入与捐赠的可能性和捐赠额度成正相关关系。相对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友大额捐赠的出现。
二、基于感知视角的高职院校校友捐赠策略
(一)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知名度,让校友感知母校不断提高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虽然我国高校校友捐赠的数额逐年上升,但是大额、持续的校友捐赠多发生于名校。例如在2015年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全体师生校友齐心合力积极捐赠母校,捐赠总额一举突破10亿,成功跻身中国大学校友捐赠“十亿俱乐部”,其中中国泛海控股集团董事长卢志强向母校复旦大学捐赠7亿元人民币,创下复旦大学校友单笔及累计捐赠金额的纪录;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清华大学累计接收校友大额捐赠25.29亿元,雄居中国校友会网2017年大学校友捐赠总额最高纪录(3)。
名校效应是高校获得校友大额捐赠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增加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引进优质师资,提高学术水平,培养优秀的毕业生等途径,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让校友以母校为自豪,愿意为母校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营造良好学校的文化,让学生感知美好的学习生活体验
大学不仅是学习场所,也是情感共鸣之地,学校不仅教授知识,更应执着于文化、价值、精神的追寻。今天的在校生就是未来的校友,要让学生认同母校,感恩母校,从而使学生向学校捐赠。就必须让学生在大学学习时就能感知学校对其帮助、关爱和培养,让其对母校抱有一份感恩之心。
大学尽其所能给在校生以美好的学习生活体验。学校应扎实做好对学生的培养工作,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及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学校里找到归属感。教职工要关心关爱学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给予帮助和肯定,注重对学生心理上帮助,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与资金上的支持,给优秀有特长的学生设立各种奖学金等。让学生参加班级和学校的管理,让学生了解学校,关心学校,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责任感。提供以生为本的物质条件,包括教学设施、住宿条件、食堂、图书馆等等。另外定期举办各类讲座、报告、演出、实践交流活动等,增加师生互动,增加师生感情,增加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及认同(4)。
培养高职院校在校生的捐赠文化,让捐赠慈善活动深入人心,让捐赠活动贯彻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如举行公益捐血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看望老人孩子;举行一些小额的捐赠活动等。
(三)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让校友感知母校的关爱,激发校友回馈母校的情怀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校友资源的帮助。校友会是联系学校、校友和社会的重要纽带。一般高校校友会由校友总会和校友分会组成,校友会的工作在于统筹资源,建立高效有序的校友工作机制。校友会要做好与校友的联络工作,要更好的服务校友,关爱校友,在校友由困难时要给与帮助,在校友取得成绩时给与祝贺。与校友保持经常性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加强毕业生们的荣誉感和向心力。当校友感到自己仍然是并且永远是母校的一员时,自然有责任为母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并自发参与到捐赠活动中来(5)。
校友会或校友分会要经常组织活动,通过校庆活动、校友联谊会、校友返校日、校友沙龙等,增强母校的联系,激发校友回馈母校的情怀。
(四)优化捐赠运行管理,让校友感知学校捐赠管理的专业性和便捷性
高职院校在捐赠的运行管理过程中,要不断优化捐赠流程,增加透明度,建立监督机制,及时公布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聘请专业人士对捐赠资金进行管理投资,提高资金的投资收益率。
高职院校要搭建好平台,在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许可下增加捐赠的便捷性,除传统的捐赠途径外,还可以采用“在线捐赠、邮局汇款、转账、支付宝、微信、现金支票、实物捐赠、股票有价证券”等方式进行捐赠。另一方面,学校要尽可能降低捐赠者捐赠成本,履行对捐赠者的承诺。这样才能使捐赠工作进入良性循坏。
三、结语
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友捐赠工作中面临诸多困难,但是由于自身建设的需要,必须要努力推进校友捐赠工作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提高自己综合实力,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推进捐赠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一定能使校友捐赠工作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乔海曙,许国新.校友捐赠和高校发展: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J].教育科学,2006(10).
[2]周红玲.高校校友捐赠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6(7).
[3]殷铭康.基于长尾理论视角的地方高校校友捐赠策略研究 [J].现代商贸工业,2019(1).
[4]陆根书,陈 丽.高校校友捐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7).
[5]邹晓东,吕旭峰.校友情结:美国高校捐赠的主要动因[J].比较教育研究,2010(7).
基金項目: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度科研课题(HKZYYB-2017-7)。
作者简介:陶红飞,女,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