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星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对初中数学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老师要进一步提升课堂有效性就必须意识到数学思想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该文则是对初中数学的数学思想渗透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想;思想渗透
初中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相对抽象,而且逻辑性很强,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会遇到很多阻碍因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基于这一现实情况,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数学学习,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高效的学习技巧,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开展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综合素养。
注重教学过程,渗透数学思想
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相关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引导学生注重解题的过程和思路,掌握更多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技巧,了解数学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就是,老师在教学环节要使得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比如说在学习《轴对称》这一知识模块时,老师应该深刻研究和分析教材内容,然后开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老师可以设计小组活动、同桌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够有所思、有所得、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在实际教学环节,可以借助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以及借助相关的辅助工具,通过多元性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和进步。首先,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生活化的图片,以贴近生活的认知导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创新潜能。再者,老师可以将游戏活动加入教学环节,逐渐对轴对称图形有更清晰的认知。遇到教学难点内容时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观察,互相讨论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本质,让学生明白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最后出示习题,锻炼学生的知識迁移能力。通过在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当中渗透教学思维,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和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之上能够进行运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渗透数学思想
初中数学知识是比较繁杂琐碎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要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老师在教学环节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维,指导学生建立系统的思维导图,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思维模式,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都能够实现质的飞跃。学生在总结归纳环节,老师要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认清两者之前的本质关系。具体的数学知识是重要的载体,数学思想为切入点,然后通过具体的方法对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指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提炼,从而开展高效的复习,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章节内容时,老师在教学环节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熟悉几何图形的学习方法,累积更多认知图形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逐渐建立并且完善思维导图,使得复杂的知识能够简单化,并且能够通过对知识的迁移,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体会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的理解,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在探究过程当中,渗透数学思想
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老师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氛围相对枯燥、乏味,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气,不利于学生长期学习。基于这一现实情况,老师应该不断地优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环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渗透数学思想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数学逻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寻求优化方案,完成数学任务。老师对完成度最高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活动当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比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这一知识模块时,老师通过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但是任意摆放的话能够重合吗?该怎样做才能使得重合?”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探究活动明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的角和对应的边都相等。在这一教学活动当中老师引导学生推理探究,渗透数学思想,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总结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初中数学老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关注教学过程、及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组织开展探究活动等方面渗透数学思想,构建一个高效、高质的数学课堂,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推动数学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秀丽.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J].才智,2016(34):129.
[2]曲洪珍.思想灌注于数学灵魂 方法引用于解题过程——谈初中数学教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J].基础教育课程,2015(0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