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 “问题链”设计浅析

2021-09-10 07:22戴可标
格言·校园版 2021年15期
关键词:问题链文化底蕴高中语文

戴可标

“问题链”一词源于理科教学,是指教师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依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或将要产生的疑惑进行预测,进而将知识点转化为一系列系统的、层次鲜明的教学问题的过程。“问题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应增强生生、师生间的互动,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问题链”的设计,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出“问题链”在高中语文阅读中的引导和支架作用,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好的体验。

一、“问题链”设计原则

阅读教学问题链设计对特有性原则有着很高的依赖程度,可直接体现阅读教学中因设计问题链而受影响的程度,例如规范性、衔接性与梯度性便是需要明显遵循的标准。问题链设计作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其必须遵循有关教学设计的一切原则,体现出极强的规范性。教师能否遵循规范性原则来设计问题链,对其设计能力与设计行为有着直接的考验,不仅可帮助学生更为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拟定的问题,还能使其形成分析、筛选、演绎、推理及归纳等严谨、缜密的思维程序,做到规范作答。衔接性原则要求问题链应呈现出连接状态与具象状态,不可出现前后颠倒的情况,只有具备前后环环相扣的链状结构,才可称为问题链。依照衔接性原则进行问题链的设计,不仅保证了教学推进与问题设计的可行性,还从一定角度促进了学科知识横向与深入的拓展。梯度性原则要求设计出的问题链应有序、完整与和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知识展开规律,前后两个问题应具备一定梯度,且前一个问题要为后一个问题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内化与传递。开放性原则要求设计出具有启发学生思维,能够拓展学生思维深度的问题链,让学生顺着问题“链条”直达阅读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为学生的阅读提供“阶梯”。同时,开放性问题有利于让学生摆脱教材内容的束缚,放飞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趣味性验证要求设计出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探究动机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乐于去思考和学习,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体会语文阅读的乐趣,品味和享受语言文学,感染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阅读的动力。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链”设计策略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问题链”的时候,还必须要注重提问的方式和策略。这主要是因为提问是一门艺术,并不是想提问就可以随时提问,只有在最佳的时机内提出问题,才能彰显出提问的价值,进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链”设计的时候,一方面要将提问的次数、提问的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将其控制在最佳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还要切实结合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课文内容等,选择最佳的提问时机开展提问。

(一)花式提问,增强学生的问题链意识

花式提问要求教师在教学及问题链的设计过程中要采用交错混合、不同样式的问题来提问学生,从而强化学生的问题链意识。教师提问的多样化,可使课堂对话更加丰富多彩与跌宕起伏,并逐渐建立起一个个问题情境,实现贯通与串联,让学生在对问题形成连续性认识的同时,提高其阅读兴趣。同时对于教师来说,花式提问可扩展其提问手段,这无论对提问质量还是数量都起到了优化的作用,避免了问不对题、乱问、滥问等情况的发生。另外教师要考虑不同语文阅读学习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设计问题时实现针对性提问,如学困生可主要提问一些识记类的基础问题与简单的理解性问题;而中等生则要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综合性、应用性的问题;优等生要嘗试一些分析性、评价性的问题,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筛选、辨析、解释文本内容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有利于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教学李白的《将进酒》这一诗歌时,教师可设计以下的问题链:“大家知道李白有哪些写酒的诗歌吗?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话来发表一下对这首诗歌的想法与感受吗?诗中有哪些句子运用了艺术手法?何种手法?效果怎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借酒消愁表明诗人人生失意,结合其生平事迹,分析其失意的原因有哪些?大家怎样认识李白这种嗜酒如命的不羁行为?”让学生自主去寻找自己力所能及的答案,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思考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实现有效进步。

(二)创设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依照文本内容来设计问题链,致力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促进抽象文本理论知识向具象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加强生生、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营造出浓郁的教学氛围,可将分散的问题情景通过整合而得到连贯的、一体的学习情境,并由此创设出可感、可悟、可见的多维世界,实现对课堂空间的无限放大与拉长,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心理感知空间与时间,帮助学生解决感知与理性思维所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教学氛围的创设,笔者认为可基于社会生活实际情形而创设适宜的问题链教学氛围,因为当中常常具有充满趣味的话题,并且经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表现后与舞台表演、动画、音乐等观感形式的刺激后,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时,为分析其“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并增强学生的参与体验,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链:“小说一共描写了贝尔曼出现的几次场景?各自是怎样描写的?为何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作者的杰出作品?文章是如何描写作者画常春藤叶的具体情节的?有无实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随着问题的逐步提出,教学氛围的铺设也逐渐水到渠成,并且问题设计由繁入简,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师的匠心独运。

(三)凸显底蕴,促进提问的有效生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基本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既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学性,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凸显文化底蕴问题链的设计,更有利于让学生在思考、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掌握文本的文化底蕴,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是底蕴,而学生逐渐积累知识也是底蕴。那么到底什么是底蕴呢?总的来说,底蕴就是一个人通过阅读而积累的思维、精神、气质、文化等综合存在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师生双方均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产生新认识、新见解、新体验与新思维。例如在进行“渔夫”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提出:“文章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是如何开始的?两人各阐释了什么观点?这些观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他们对话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这一问题链设计在应用上不仅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考。同时教师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均紧贴“探究屈原、渔父形象与处世哲学”的教学重心,虽未直接提问,但紧密立足于文本内容与两人间对话的解读。

总的来说,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以往单一化的问题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不强,加上教师问题比较随意和零散,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搭建学生思考的支架。问题链能够完整地体现文本的知识结构体系,凸现文本的文化底蕴,给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氛围,促进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解语言内涵,提高阅读效率。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链,可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并形成良好的解读技巧、阅读意识与阅读习惯,是一种有意义的形式,实现了阅读对文本的富有意义的建构。

猜你喜欢
问题链文化底蕴高中语文
高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渗透教学思路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
解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