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妍
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一词,要求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紧紧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教学目标,组织和优化课堂教学。在诸多的语文课程内容中,诗歌鉴赏作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制约,致使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依然存在群文阅读议题不明确、群文阅读目的性不强、群文阅读效果不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此,笔者尝试将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融合到诗歌鉴赏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群文阅读与诗歌鉴赏教学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习任务群”。在这一背景下,“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群文”与传统的“单篇”相对,主要是以教材中的选文作为基础,结合明确的阅读议题,选择与其相关的阅读文本,将其整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单位的时间内,完成拓展阅读。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阅读的文本数量出现了显著的增加,也促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逐渐加深了对议题的理解,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显著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基于传统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诗歌鉴赏学习中面临着看不懂等尴尬,制约了学生的诗歌鉴赏效果。面对这一现状,积极开展诗歌鉴赏的群文阅读教学,可促使学生在相同议题的多篇诗歌鉴赏中,感悟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诗歌鉴赏。
二、群文閱读在高中诗歌鉴赏中的具体应用
诗歌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其意境悠远、语言精练优美、情感丰富等,具有极强的文学价值、思想内涵等。在具体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全面加强诗歌教学,可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美、文学价值等,最终促使学生在诗歌鉴赏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横向对比,议题式群文阅读
明确的群文阅读议题,是群文阅读开展的基础和关键,直接决定了群文阅读开展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借助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开展诗歌鉴赏教学之前,应关注诗歌鉴赏议题的选择。在最新的课程标准中,对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即: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分析表达艺术、领悟思想情感、评价作者的观点等。在此基础上,高中语文教师在确定诗歌鉴赏群文阅读议题时,应紧紧围绕新课标下的诗歌鉴赏目标,立足于诗歌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作为出发点,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群文阅读议题。具体来说,就古诗这一文学体裁来说,教师可选择的阅读议题角度非常多,包括:时代、作者、情感、意象、题材等,都可以成为古诗鉴赏群文阅读开展的核心议题。
比如选择“离别意象”的议题,古诗词中的芳草、酒、阳关、柳树、长亭、南浦等等都可以表示离别。但是这些离别的意象也是存在着微妙区别,通过群文阅读,学生更容易掌握诗词中的离别意象。“柳”是离别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柳”与“留”具有谐音之妙,赠送柳条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挽留之情,表达出作者不忍离别和永不忘怀的真挚情感。同时,柳树是一种常见的树木,容易成活,也寓意着离别后友人一切顺利,在异地万事如意,饱含了深深的祝福。“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等等都表达离别的不舍与祝福,同时也还有物是人非的伤感,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等。同样是离别意象的芳草却更多地表达离别后的思念,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等等,将如春草般的思念渗透到诗词中。通过群文阅读,更有利于学生辨别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二)纵向对比,内容式群文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已经在当前课堂阅读学习中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价值。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不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下,师生角色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阅读的主导者,而逐渐成为学生阅读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等,促使学生在个性化阅读、讨论中,最终达到阅读共识,完成知识的建构。基于群文阅读的内涵,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诗歌鉴赏教学时,引领学生对教师提供的诗歌阅读文本进行对比阅读,并在对比和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古诗词、鉴赏古诗词等,最终逐渐形成独特的观点。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是诗人的情感寄托,其中包含了诗人的爱恨情仇、家国情怀、精神信念等。并且这些与诗人的生平经历、生活背景等密切相关。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借助群文阅读强化诗歌鉴赏教学时,应立足于诗歌的内涵,将诗人的生平资料、创作背景等资料进行补充。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诗歌形成深刻的理解和鉴赏。
例如,在对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学习时,教师可以将苏轼的生平与诗词串联起来,将苏轼人生各个阶段的代表诗词作为群文阅读的内容,使得学生在详细的背景资料中,深刻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最终对这几篇古诗词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奠定鉴赏的基础。
在嘉祐六年到熙宁七年这段时间,苏轼进士及第,出任凤翔府签判,初入仕途,人生阅历不足,后因为王安石变法,得罪了新党,自请出京,就任杭州通判。这段时间的苏轼功成名就,意气风发,诗词风格明快,多为思念家乡、亲人,热爱祖国的内容,如《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和子由渑池怀旧》 等,通过诗词的阅读,学生能够感觉苏轼内心的情感,赏析诗词中的爱国、怀乡、思念等情感。这一阶段,苏轼也做了一些讽刺王安石变法的诗词,抒发自己的见解,诗词上的成就并不高。
元丰三年是苏轼人生的转折,也是苏轼诗词的转折点,由于乌台诗案被诬陷而被贬谪,出任黄州团练副史。这是苏轼入仕以来遭遇的重大挫折,在黄州苏轼仕途失意,诗词作品却进入了辉煌阶段。苏轼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的心理路程,反映出当时苏轼从人生理想破灭到积极探索,人生如梦,随遇而安的过程。在此期间,苏轼研究儒、释、道三家思想,人生抱负并没有因为不得意而放弃,通过诗词体现出苏轼豪放、旷达的一面。《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也是苏轼在黄州境况与心理的真实写照。对于突然起来的暴雨,作者并没有惊慌,而是积极乐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出苏轼的广阔胸怀与豪迈气概。
元祐二年到七年,苏轼的人生又迎来了转折,这时候新皇帝登基,新法被废,苏轼由于拥护旧法而得到朝廷的重用,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可谓是苦尽甘来,人生达到了高峰。然而,经历了政治的残酷,这时候的苏轼已经看淡高官厚禄,对司马光废除一切新法的做法并不支持,因此旧党也对苏轼进行打压,常常处于新旧党的夹缝之中。不过就诗词来说,这一阶段的诗词清新明快、雄健豪放,艺术成就很高。如《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绍圣元年,苏轼第二次被流放,这时候苏轼更加坦然,在流放惠州任职宁远军节度副史时,作有《惠州一绝》,在流放儋州的时候作有《入寺》,在儋州,苏轼将中原先进科技和思想引入,为百姓做了很多实际的事情,这一时期的苏轼的作品风格完全偏向陶渊明,远离了政治,回归田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但是在传统鉴赏教学模式下,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基于此,教师可灵活借助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结合阅读的诗歌,精心确定高质量的鉴赏议题,并通过补充材料、指导学生在鉴赏中开展对比、讨论分析等,最终对古诗词形成更加深刻、全面的鉴赏。
本文系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诗歌鉴赏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BY[2020]G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