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浜
一、理念先行
(一)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习惯。”魏书生这一点与叶圣陶先生对于教育的观念是一致的。他认为:习惯从行为中来,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其实一个人的培养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习惯,才会有高雅的内涵和崇尚高雅的品质。
(二) 培养习惯有利于“知行合一”的实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养成习惯才能把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真正的品质;第二,习惯培养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既是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再认知的过程。《大学》开篇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静、安、虑、得,这五个字一脉相承,时时事事都有体现。换句话说,只有我们从小事,从小处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才会有这样的格局和胸怀以及思维方式,教育家魏书生就提七个“一分钟”。一分钟家务,一分钟日记,一分钟军歌,一分钟踏步,一分钟的注意力或记忆力比赛,一分钟演讲,一分钟阅读。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谁都会说,但是,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一分钟一分钟,非常简单,抓下来,养成习惯就会越做越好,越做越行。一旦形成惯性,不做都不行。通过这无数个一分钟,培养学生的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学生的习惯,教育要抓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习惯。
二、共同前行
魏书生养成教育现场会每年都在盘锦市高级中学举行,而大课间操观摩则是必需的一项,也是养成教育最直观的表现。大课间操水平能反映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体现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一般情况,凡是能高质量上好大课间的学校一定是一所校风正,学风浓的学校,而该校的学生也一定是爱整洁,讲礼貌,懂规矩,守纪律,有责任有大局意识的学生。盘锦的大课间操学生每时每刻都生活在音乐中,在音乐中锻炼,在锻炼中快乐,魏书生不让学生生活在吆喝声中,让学生生活在音乐声中。靠音乐去指挥5000名学生一起做操,这需要学生高度的自律,这需要有爱校荣校的责任感,这更需要日积月累习惯的养成,内化到骨髓里,血液中。每一次现场会总会赢得来自全国各地同行的高度赞扬和感叹,但这一切正是每天学生都习以为常的事情。然而这一切的顺其自然背后则需要在平日尤其在一个班级形成之初就要有思想的引领,行为的养成,制度的约束。只有在这样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之下,才能保障学生的逐步成长和变化,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要我锻炼变为我要锻炼。利用大课间,促进学习效果。力求以活动砺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
三、慎思笃行
魏书生在班级建设中,总是先德育后管理,即先德治后法治,特别注重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入手,营造向上的精神文化形成班级的核心价值观,创造丰富的行为文化让班级充满内涵,形成合一的制度文化让自律变成约束行为的统一尺度。让少说多干,养成习惯,干实事,事干实;德治为体法治为用,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落地开花。
(一)班级的精神文化,这在班级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决定和支配着其他层面的班级文化要素。
1.班级目标,是班级成员共同奋斗的方向,具体来讲,班级目标就是关于班级“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观念。在班级管理实践中,魏书生一直认为,“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理想、没有情感的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有理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培养主动发展的学生,是魏书生班级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带班的主要目标。
2.班级价值观。班级价值观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围绕“培养主动发展的学生”这一班级目标,魏书生的班级价值观主要有以下要素:
A:学生主体观。魏书生一贯主张,要培养主动发展的学生就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班级管理中他坚持“干部能做的事,老师不做;普通同学能做的事,干部不做”这一原则。作为班主任,他扮演的是顾问、教练和导演的角色。
B:教师服务观。为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魏书生在师生关系上反对班主任的个人中心意识,反对班主任把自己摆在保姆、警察或监工的位置。他主张教师应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公仆。
C:学生助手观。“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这是魏书生十多年班级管理生涯中始终不渝的信念。学生不再单纯是班级管理的对象,而且是班级管理的主体。
3.班级管理宗旨。“一要民主,二要科学”是魏书生班级管理的宗旨。科学管理的内涵十分丰富,在魏书生的班级管理中主要是指制度、计划、规定等方面的管理,强调的是责任与义务,也就是所谓的“以法治班”。“德治”与“法治”是有机统一的。
(二)班级行为文化。班级行为文化是主要表现在活动层面的班级文化系统,它受班级精神文化支配,并体现班级精神文化。魏书生倡导的班级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一些多年沿用的傳统活动项目上。例如: “七个一分钟”。做小事、行小善,从小事做起,从小处做起,点滴积累,一旦习惯形成惯性,将会终生受益。
(三)班级制度文化。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在学生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既需要有思想的引领,更需要有制度的约束。制度是一切教育教学实现的保障。让学生有规则意识,让自律自强成为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主旋律。班级要有集体讨论通过的班规班纪,例如:6:40无人走廊书声琅琅就是让学生养成守时惜时的习惯。例如:三无自习:无声音,无位移,无讲课。要求学生上自习不商量,不讨论,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任务,这样会打乱了同学的目标、计划,侵犯了同学的权利。所以他认为深度思考比勤奋努力有时更重要。大课间操也是如此,从进校的第一天起严格到位,树立标杆,第一个养成期是前21天,这21天不关注学习情况,只关注习惯养成,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成绩都是副产品。所以也会形成自检,互检,责任人检查,集体观摩,比赛,课间操提高班等各项制度,通过制度进行约束,规范,所以才会出现由音乐控制全程的5000人一起做操的壮观景象。这些制度一定下来,那就说了算,定了干,监督检查要配套跟上,反复加强,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好习惯就会养成。
综上,研究魏书生的班级文化运行机制以及养成教育就是要探究其中的本质,其实可以概括为“德治为体,法治为用”。所谓“德治”,简单地讲就是育人。可见,“德治”是内容和目的,“法治”是形式和手段;“法治”是为巩固“德治”的成果而“德治”又将“法治”加以升华,即“德治为体,法治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