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大学生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的育人效能研究

2021-09-10 07:22王新宏
关键词:专创融合教育实践艺术院校

王新宏

摘  要:“思政+工艺”“传承+活化”大学生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着力于践行文化自信、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推动岭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围绕“模块化、闭环式”的建设思路,引入以“思想引领”“创新创业实践”“专创教学科研”与“学生指导与服务”四大模块为建设对象,形成环环相扣、互相支持、互相渗透的闭环式教育平台。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旨在支持学生主动承担传统文化传播责任,引导青年学子勇担社会重任、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用设计智慧、艺术方案活化传统文化,以提升专创融合教育实践成效。

关键词:艺术院校;专创融合;教育实践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根源,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同志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表达载体,是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重要形式,艺术类院校作为培育艺术工作者的重要场所,其自身应主动承担起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思政+工艺”“传承+活化”的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以“传承活化岭南工艺、关注当代生活需求、开拓中外工艺文化交流、培养格调高雅、技能专精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理念,着力于践行文化自信、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推动岭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一、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的育人功能

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以创新创业指导为核心,以思想引领、創新创业实践、专创教学科研、学生指导与服务为四大建设模块,旨在支持学生主动承担传统文化传播责任,引导青年学子勇担社会重任、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用设计智慧、艺术方案活化传统文化,实现专创融合教育的实践育人。

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的设计蕴含着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平台围绕“模块化、闭环式”教育实践的建设思路,引入思想引领、创新创业实践、专创教学科研、学生指导与服务四大模块,形成环环相扣,互相支持互相渗透的闭环式教育平台,凸显“思政+工艺”“传承+活化”的实践育人目标。

思想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思想引领是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亦是其出发点。艺术院校要结合学校实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精神,高度重视思想和价值观的培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的各方面、各环节,实现思想引领工作活动形式多样,学生教育全覆盖。项目通过实地调研、创业实践、竞赛孵化、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三年来组织超过100多场专题活动,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做好对师生的价值引领。同时,可以通过常态性举办师生午餐会,邀请对口联系校领导、行政部门负责人进课堂、参与活动,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创业动态、解答其存在的困惑,有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将思想引领工作融入到专创融合的活动之中,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发挥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特色,用创新创业生动实践汇聚传统文化复兴之力。创新创业项目积极引导青年学子勇担文化传播重任,深入基层开展创新创业调研和实践活动。以“非遗使者计划”为主题,基于广东地区非遗文化传承式微的现状,鼓励广大青年学子运用工艺美术专业知识承担起非遗工艺和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用创新创业实践助推农村非遗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让广大青年学子在亲身实践中了解国情、了解文化、通过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搭建艺术+思政的思政教育大平台。针对现实环境的痛点,项目提出用创新创业实践的方式,做专业和创业融合的践行者,用非遗工艺介入艺术教育的方式,做非遗文化的传承使者,利用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手段,构筑以混合式教育模式为基础的“双城”“双师”升级版的非遗课程教育输出模式。项目通过非遗工艺介入大众普及性教育课程的设计,一方面线上邀请乡村非遗工艺传承人课程示范,另一方面线下组织工艺美术专业师生创业团队进行线下面授指导实操,形成完整的课程设计链条。同时,项目通过组织非遗乡村游学营的补充方式,进行双师课程研发和推广。项目主要针对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中小学及美术培训机构的非遗课程开发需求,项目所获盈利反哺乡村非遗产业振兴,直接带动当地手工艺人就业并获得经济利益,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基于该项目的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现已孵化出珐琅彩、广彩、剪纸等5个岭南文化传统工艺门类的大众普及课程产品,举办了20多期传统文化公益教育课堂,惠及群众1000多人次,项目成果取得良好成效。

引导青年学子践行文化自信、勇担文化传播重任,深入开展文化传播公益活动。平台以专业特色担当传承活化岭南传统文化的责任,鼓励学生践行文化自信,深入开展文化传播公益活动。每年举办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主题团日活动等,深入社区进行传统文化的公益传播活动,受到社区的高度肯定,并形成了长期定点建设项目。“传统工艺与学院工艺跨界研讨会”的顺利举办,为学生创业团队与广州市民协、广州市工艺美术协会、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深入互动提供良好条件。学生与嘉宾现场互动,促进了学院工艺与传统工艺的融合,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创造了条件,获南方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和高度评价;此外,学院借助该平台积极组织全院学生开展“我为抗疫加油——非遗文化调研比赛”活动,对家乡的传统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调研,结合专业的体验,以公益项目策划为主题,进行一系列传统文化网络调研实践活动,以各种鲜活的传播方式来推广家乡的传统文化,形成一系列优秀的家乡非遗文化调研的视频和平面类原创公益作品成果,展现了艺术学子在疫情当中关注社会、关注人民,在实践中担当文化传承使命,增长才干本领的精神风貌,为传统文化的能量如何快捷有效地进行公益传播作出了有益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关注社会民生,积极以专创融合的教育实践平台成果服务岭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平台注重发挥专业特色,服务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以专创融合的教育实践平台成果服务岭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在教学、科研、国际交流、学生工作、党团建设等各环节的工作中渗入专创融合元素,凝聚工艺美术学院的成果和精神。以本科毕设作品《永庆坊AR公共艺术实验》为代表的专创融合成果作品为活化岭南传统工艺、传播广州城市新文化名片作出了有益尝试。OPPO手机后台点击数据显示,该作品单日点击量达到80万以上,点赞次数超40万,广东卫视、广东新闻、广东新闻广播电台、学习强国、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新快报等权威媒体20余次报道工艺美术专创融合理念对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推动。同时,工艺美术学院继续拓展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的成果转化功能,将毕业展优秀作品以衍生品的方式如视频动画、微信表情包、日用品设计中进行开发,成果转化运用于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广州文商旅融合示范区“岭南之窗”项目开幕式动画创作设计、广州塔“非遗主题站”地铁灯箱展示、广州塔“潮墟”非遗创意营市民公益互动活动、“守正出新——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展暨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毕业作品精选展”等具有影响力和显示度的项目中,获广州市宣传部和各上级部门的赞誉,是工艺美术学院高度凝练“思政+工艺”“传承+活化”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特色品牌,践行文化自信,致力于提升岭南文化辐射力影响力的集中体现。

二、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育人经验

大学生专创融合教育实践搭建了思政教育大平台。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育人聚焦艺术设计专业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服务定位,用艺术服务于社会,鼓励艺术院校青年学生用文化创新创意的专业视角,以传统文化传承和工艺美术专业的创新融合能力,搭建了有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社会乡村振兴、城市文化发展、市民文化公益传播的专创融合教育和实践平台。平台通过支持艺术院校青年学生亲身参与基层调研,用專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成果服务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推动了专业课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打造了具有温度和情怀的“思政+工艺”“传承+活化”的思政教育大平台,引导青年传承红色基因、接受思想洗礼、践行文化自信,每年带动一批有志于非遗工艺教育和文化传播的艺术学子持续投入实践,形成青年责任担当、服务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和实践阵地。

大学生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是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作用的新途径。非遗文化传播和非遗工艺传承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力的重要体现,非遗工艺具有记忆和教化的功能。记忆体现在其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在其传承过程的演变和革新。而教化作用则体现在其教育审美价值的高扬上。非遗文化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2]平台通过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引导大众美育的建构,通过系统的传统工艺教育体系和大众化普适性的传播方式,培养社会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对国家文化自信的认同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有效发挥非遗工艺的教育和传播作用。

大学生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是“互联网+新时代”下文化传播模式的新尝试。岭南文化中的非遗工艺对广州地域的影响很大,陶瓷、剪纸、木雕、广彩、广绣等岭南地区的非遗文化项目,广州地区的群众其兴趣与接受度更高,情感依附度更浓,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更强,更容易有希望亲身体验的需求。大学生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作为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的新尝试,借助教育信息化、“互联网+”的媒体传播新手段,运用专业教学成果和新媒体技术,以公益微课、媒体宣传、实地调研、活动参与等多元方式,探索传统文化传播模式的新方法和新手段,更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体现了数字交互展示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的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的有效建构

第一,发挥优势基础。一方面,利用工艺美术学院优良的历史传承和雄厚的学科建设基础,为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一是学院领导班子政治意识强,组织实效性强,重视平台建设;二是拥有雄厚的师资和指导队伍,指导队伍创新意识强,能保障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的顺利开展;三是拥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团队在坚持文化自信与文艺创新上不断取得新的专创融合成果,为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加强资源投入。建立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配套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方案和激励措施,落实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对成果转化的创意研发工作室、主题活动、研究课题等给予支持和建设,加强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活动场所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

第二,构建“模块化、闭环式”的专创融合教育与实践平台运行机制。思想引领模块建立长效思政教育机制,高度重视思想和价值观的培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的各方面、各环节;创新创业实践模块拓展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孵化研发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提供条件保证;专创融合教学科研模块针对工艺美术学院专业的发展问题深度调研和研讨,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提升计划,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学院工艺与行业工艺的交流,夯实了“传承+活化”的思政教育使命,为跨专业、跨领域的工艺美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学生指导与服务模块优化指导与服务体系和内容,建设科学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指导服务体系。

第三,拓展“思政+工艺”“传承+活化”的专创融合教育与实践平台。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支持学生主动承担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的责任,用广美智慧、广美方案活化传统文化,通过拓展公益活动平台,将专业所长和传统文化传播的使命相结合,在创新创业实践与指导、非遗文化公益活动方面做出特色,拓展“思政+工艺”“传承+活化”的专创融合教育与实践平台

最后,凝练专创融合的文化传播品牌,打造非遗传统文化的潮点和温度。通过新闻报道、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及时宣传报道党建工作的典型做法、特色品牌活动和工作成效,辐射带动广东高校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传统文化建设和传播。专创融合教育实践平台的文化品牌离不开广泛宣传和特色凝练特色。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应指导学生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建立专门的推广公众号“探遗”,通过探求地域文化特色、非遗达人、非遗潮点、优秀毕业生推广、大师访谈等多维度的宣传推广,打造非遗传统文化的潮点和温度,突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的融合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002).

[2]申茂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及其实现途径[J].教育文化论坛,2009,1(01):49-53+77.

责任编辑  杨慧芝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教育实践艺术院校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翻转课堂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提高艺术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初探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