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美术鉴赏课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指向性教学融合

2021-09-10 07:22寿南茜李民
今古文创 2021年17期
关键词:文化理解教学融合

寿南茜 李民

【摘要】 在图像主因型的视觉文化视域下,美术鉴赏活动综合指向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两者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并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中存在指向性融合的必要性。据此,本文从高中美术鉴赏课入手,试图探讨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的指向性融合的途径和策略,即在文化情境教学中融合、在解决具体问题中融合、在任务驱动学习中融合。同时,在实施教学融合中应注意:在整体观念中发展识读与理解能力、处理好图像文化解读的内容比例关系。

【关键词】 图像识读;文化理解;美术鉴赏课;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7-012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高师美术教育硕士教育实践能力评价方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指出,“五大核心素养构成了一个整体,在不同的教学行为或学习行为中各有指向,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割裂的,而是综合蕴藏在某种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1]。”这一理念表明,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行为或教学活动,存在不同学科核心素养指向性融合。

如今,在图像主因型的视觉文化视域下,美术鉴赏活动综合指向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中存在指向性融合的必要性。然而,笔者在对济南部分学校见习的过程中发现,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导致美术课堂中存在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割裂的问题。换言之,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只有做到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的融合,才能真正做到核心素养落地。

一、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指向性融合的必要性

(一)在读图时代下相互关联

当今世界,人们常常被各种媒介所包围着,不可避免地接受着“视觉文化”的冲击,而图像成为视觉文化最直接的呈现形态。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中,学生只有在图像中观看、识别和解读视觉符号,探究其背后的美术现象和观念,才能获得持续的文化理解。正如课标中对“图像识读”的阐释,“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从这个角度,图像识读离不开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是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2],它依托于对图像中视觉符号的观察。如:宋代范寬的《溪山行旅图》中,除了画面对于自然山、水、人的刻画细致入微,也不免观察到主峰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二、瀑布下方大量留白、人物藏在树丛后面等视觉表象,而这些表象的背后则指向天人合一的自然山水观。由此可见,文化理解依附于对图像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总体来看,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密切联系,两者融合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

(二)在“看”的过程中相互影响

在美术教育中,“识读包括三个层次,即视觉感受、视觉审美、视觉解读能力[3]”,“理解包括四个方面,理解、分析、评价和知觉把握能力。”[4]同样针对视觉图像,前者强调具象的识读,后者是强调抽象的理解,两者均指向思维发展的不同方面,却在“看”的过程中融合。在《清明上河图》一课中,学生在对画面具象的“人物、建筑、场景”等视觉符号进行识读,最后形成对宋代社会风俗文化抽象的理解。

在“看”的过程中,文化理解的基础影响着图像识读的视点,图像识读的视点影响着文化理解的深度,在《清明上河图》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宋代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筛选图像识读的视点,没有文化知识基础的学生会选择画面无关紧要的树石作为视觉符号,具有文化知识基础的学生则会选择从画面的建筑或人物入手,透过视觉符号寻找背后的社会风俗,前者仅看到刻画精细,后者可以获得文化理解。

综上所述,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具有在“看”的过程中融合的必要性。

二、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指向性融合方法和策略

(一)在文化情境下融合

胡知凡认为,“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由此可见,“文化情境”界定为影响美术作品思想观念的情境,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等。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看的行为既是视觉的,也是文化的,只有置身于文化情境下,美术鉴赏活动中的“看”的过程才能实现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的指向性融合。在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在不同时间联系文化情境,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美术作品的现象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其一,在作品鉴赏前营造情境,增设背景知识铺垫环节,有目的性地在画面中寻找视觉符号,在索颖颖的《清明上河图》一课中,她从博物馆的标签填空环节入手,帮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社会背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寻找反应繁华和隐忧的视觉符号。

其二,在作品鉴赏中营造诗画意境,实现图像表面形式到文化内涵的升华,如屠晓蓓的《中国画的美学意蕴》一课中,她用中国画《寒江独钓图》结合唐诗《江雪》,在诗画情境中探究留白的虚实相生之意,从画面的留白解析上升到美学的文化理解。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合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中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即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运用知识与技能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在《简明教育词典》中,解决问题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据此,笔者将提出问题归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首先对作品中的视觉符号进行观看,结合学生自身的认识经验识读,在已有经验和新获得的经验冲击下,融合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屠晓蓓的《中国画的美学意蕴》中,教师设计构图实践的游戏,学生调动自身经验摆出麻雀的最佳位置,随后出示原作,在新获得经验的冲击下,学生提出“为什么如此画”的问题,从画面中得到“写物之深意而非纯粹的写生”,随后学生从八大山人的《荷》中产生“写物之深意在此画中如何表现”的问题,最后得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含义。

此外,若学生在鉴赏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问题具体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合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

(三)在任务驱动教学中融合

任务驱动教学,即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接受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在高中美术鉴赏中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若干个具体任务对图像进行识读,再根据导向性任务提示,深入理解图像背后的文化含义与内容,在此过程中,实现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的指向性融合。

课标中提出,“用学习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一些相关研究在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基础上,创设了学习单、任务单和作业单等学习工具,学生根据学习工具上的任务自主探究。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中,学习工具单有目的性地驱动学生识读视觉信息,在完成任务单的过程中思考视觉信息背后的文化内涵,实现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的融合。如:在索颖颖的《繁华下的隐忧——清明上河图》一课中,她的建筑任务单包括:鉴赏角度、建筑种类、建筑样式和线条运用等导向性文字,学生从《清明上河图》繁多的建筑种类样式中找到宋代商业发展情况的线索。

此外,在学习工具单设计中,美术鉴赏要从形式、内涵和深意的角度,循序渐进地设计任務驱动。

三、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指向性融合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在整体观念中发展识读与理解能力

“关于美术作品的感受,与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呈现有密切联系。”由此可见,整体观念立足于美术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在对济南部分学校的美术鉴赏课实施课堂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深挖图像的局部,却忽视了画面的整体感受。

因此,在美术鉴赏课堂中,帮助建立起“整体观察、关系体验”的视觉审美习惯,才能更好地融合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

(二)处理好美术语言与文化内涵的比例关系

“在文化的视野下,图像的释义丰富多样”把握图像中的美术语言与文化释义在美术鉴赏课中的比重至关重要,在对济南部分学校见习的过程中,发现两种分化:其一,着重文化内涵的阐释,而忽视了美术语言的解读;其二,着重美术语言的解读,而缺少文化内涵的延伸。因此,在美术鉴赏课中,所有的文化阐释立足于图像美术语言,适度挖掘内部文化深意,处理好美术语言与文化内涵的比例关系,才能实现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的融合。

参考文献:

[1][4]奚传绩.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大根.美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J].中国美术教育,2006,(3).

作者简介:

寿南茜,汉族,浙江绍兴人,山东师范大学2019级学科教学(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李民,通讯作者,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理解教学融合
关注核心素养 让音乐学习有效生成
电影《撞车》里的跨文化因素解读
从“技术理性”到“文化理解”:当代音乐教学范式的转向
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策略
浅谈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学的探索
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浅论高职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
浅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信息化环境下网络平台与教学融合运用绩效调查与分析
跨文化对话之条件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之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