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探究

2018-06-01 11:35许秀萍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创造审美小学美术

许秀萍

【摘要】本文作者对于当前教育界热议的美术核心素养的话题作了一番研究,以下,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论述一下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纯属一家之言,有任何不足之处,还望诸位批评指正。

【关键词】小学美术 核心素养 图像识读 审美 创造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205-01

21世纪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下的教育理念早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我们需要崭新的教育理念——21世纪核心素养。虽然美术课在学校显得有些沉默,从国家的教育方针上来看,其地位还是很重要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离不得美术的。在人民美术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尹少淳谈美术教育》一书中指出了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以下笔者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的谈一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还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一、创设有效情境,提升学生识图能力

自摄影术之父“尼埃普斯”1825年拍摄的第一张永久性照片到如今,摄影技术已经获得极大的进步,摄影现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图片不仅记录了人类摄影技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记录并向世人展现现实生中最真实的一幕。图片业已成为承载信息、记录时代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人都有了拍摄图片的能力,互联网的不断成熟也给了图片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以致有人将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为“读图”时代。现代人,包括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只有具备了图像识读素养,才能从浩繁的图像中,甄别和获得有益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识图能力是美术核心素养中最基础的部分。那么,我们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呢?笔者建议,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构建具体的有效情境,从而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

例如,在“七彩飞虹”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认识并运用三原色和三间色,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色彩知识学习及相关的调色练习。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小学合作学习,给每个小组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图像,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讨论寻找图片中的色彩,感受生活中色彩的魅力。教师还可以将空白的图片发给学生,请学生“借”来三原色和三间色进行上色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放松心情,更好地享受绘画的乐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和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美术素养。

二、积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无论在哪一学科的教学中,教学评价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美术自然也不例外。积极性、鼓励性的评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美术的自信,激发学生对于这一学科的热爱,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不断提升。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给予悉心的指导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作。而当创作完成,进行到作品展示这一环节时,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自然应大加赞賞,对于不好的也应用鼓励的话语,帮助其改进,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有自身的存在感,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创作热情。这样一来,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思考,给予学生鼓励与表扬,从而能够不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美术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大部分客观的事物都能够成为学生进行描绘的对象。因此,教师给予学生的鼓励性评价要有针对性,不要流于形式,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而积极的审美观。如在“染纸”的教学中,学生对宣纸的特殊浸染效果很感兴趣,很想动手调一调。作为教师应对学生这一热情行为给予肯定,并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操作平台,适当地给予指导,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动手尝试,从而积极自主学习新知识,更好地完善自身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素养。

三、巧妙应用教学技巧,增强学生创造能力

有研究显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最强的。在小学阶段,尤其是高年段的美术教学中,都会渗透一些基本的美术基础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论性太强的技能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要巧妙运用一些教学技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将这些技能由难变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轻松掌握,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主次分明的构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绘画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拼图或添画的方法将画面中的主体放在显眼、重要的位置上,还可以搭配上动画课件的巧妙运用,将构图知识进行生动化、形象化。如首先将蔬菜、水果的图片运用复制、粘贴等手法进行导入,接着运用移动和自由变换的功能来改变画面的构图。通过不同角度的演示,让学生看到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构图,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构图方式。画面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不断地将抽象的知识概念变成具体、客观的可视现象。这样一来,通过教师巧妙地运用教学技巧,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给学生以全方位、全面的展示,从而将美术教学内容安排得生动、有趣、形象,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表现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四、传达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

美术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两种事物,好的美术作品中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力,能够使学生更加随心所欲的作画,增强美术作品的文化气息,展现美术作品的人文魅力。

例如,在教学“月亮走我也走”时,这一节的描绘对象“月亮”是一个非常具有文化象征的事物。月亮尤其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最为丰富,且拥有极其多的别名,像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等等。中国人认为月亮冰清玉洁,是纯洁、美丽、团圆的象征。同时,因为月亮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月亮成为了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从我国古代诗人大量的吟咏月亮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而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而在欧洲的传统文化中,有人认为月亮是乱人心智的妖魔。每到月圆之夜,就会有更多人精神错乱,行为怪异。帮助学生弄懂这些月亮所含有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画出各具特色的月亮,从而避免画出来的作品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特征。笔者在教学时,通过讲述故事,像中国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以及西方的“满月狼人”等。还有就是朗诵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像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等,从而向学生传达月亮的文化内涵。基于此,学生画出了各种各样的月亮,每一幅画作里都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充分激发出了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力。

总之,在新课改大环境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放手给学生,适度把握,让学生在学中玩、学中乐、学中成长。当然,教师也要通过创设有效情境,提升学生识图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巧妙应用教学技巧,增强学生创造能力;传达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等策略,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正祥.浅谈“回归自然”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年04期

[2]周建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5)

[3]周丽娜.情趣兴趣为基,实践创新为主——小学美术教学《剪纸》教学设计案例分析[J].美与时代(中).2016(11)

猜你喜欢
创造审美小学美术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