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楠
摘要:史料是历史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历史记载,它往往蕴含着大量的可供研究信息,没有史料的历史是不现实的历史,而没有史料的课堂显然是空洞和乏味的,更不可能帮助学生还原历史的本原,构建历史框架。因此,对于史料的解读就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把握,尤其在高中历史课堂中,通过对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助于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可以让学生穿越课堂,实现历史知识的课堂再现,培养他们史料实证意识,掌握史料的基本研究方法,提升学科素养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阅读;史料实证;学科素养
引言
无论是伟人先哲的功与过,还是芸芸众生的生与死,无管是伟大的创造还是无畏的牺牲,凡是过去的我们都叫它历史。而我们往往会把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留存的,能够使我们了解、解释和重拾历史过程的痕迹叫做史料。随着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学任务落实的关键,如何突破教材重、难点成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宗旨,史料的有效解读必然成为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领悟能力的最有效办法。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教师应该简明扼要梳理清楚知识点后,重点带领学生挖掘课本文字图片等史料。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史料的作用
史料是了解和重拾过去的有效媒介,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机构成部分。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有了史料的课堂,才能使历史教学成为有血有肉,有滋有味的过程,才能让历史课堂呈活水源头、万木成林之势。吕思勉先生曾将史料分为两类:一类属于记载者,包括史籍、史以外之记载、记功之物、史以外之书籍和传述等五种;一类属于非记载者,包括人体、古物、图画和政俗等四种。若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史料也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口传史料。王国维先生在研究中国上古史时,特别重视纸上材料与地下材料相结合以互相释证的二重证据法。我想我们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入充足的史料与课本中零散的知识点相互印证,用准确的史料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知识点的积累和夯实。这样课堂上突破重难点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学生普遍的听不懂、学不通、记不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高中学生要想真正学懂历史,也就必须学会阅读解读史料,教师通过精确筛选,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相关的图片、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通过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联系起来,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掌握,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阅读的目的
高中历史教学担负着新时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因此,课堂教学中史料阅读就成为培养学生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我们要打破惟“成绩论”的旧观点,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余影,不能以考试提纲作为唯一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合适的史料,并带领学生阅读史料,逐步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培养高学科素养人才,与我国新时期教育目标接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探究史料内容,充分发挥史料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的辅助效果,增进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学科特点,树立读史意识。其次,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属于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必须加强学习,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综合素养。同时打造一支理论先进,实际教学操作强的教师队伍也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对教师队伍予以高度重视。我们老师在提高自我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要用海量的史料充实自己,做到博览群书,进一步完善自我知识结构,增强本身文化素养,强化综合能力的提升,有效保障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阅读的对策
(一)结合课本内容,合理引入史料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教师按照课标要求,设计有效教学方案,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理清历史线索,认清历史事件的本质,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首先,教师在有效的45分钟课堂活动中,要合理规划时间,有目的性的筛选有效史料,引入课堂,给枯燥的历史知识注入养分,比如在《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选修1商鞅变法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变法的背景,我们可以引入“三家分晋”这一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处于十字路口的秦国面临怎样一种历史机遇。在对商鞅变法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將《史纪▪商君列传》中“徙木立信”的故事带入课堂,让学生明白商鞅是通过“徙木立信”取信于民,将法家思想确立为变法的指导思想。可见,在课堂中恰如其分的插入史料记录中的趣闻轶事,就能够创建对应的情境再现,既拓展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爱好。其次,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实现史料阅读的前提,在当今的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需要充足的信息去匹配,史料作为有效的信息载体,要想把海量的历史信息传递给学生,多媒体引用在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丰富的网络资源不仅可以实现短时间内海量信息的传递,而且也可以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利用史料阅读,整合教材,构建学科知识框架。
时序性是学习历史要牢牢把握的一个关键特点,任何课本中的知识点都可以用时间把它们串联起来,学生可以结合相关史料重新整合零散的知识点,构建知识矿建。当前的高中历史课本由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构成,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和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历史知识的选修内容。这就打破了原来的通史性结构,对学生的核心能力要求比较高。如果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学科特点,补充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把阅读史料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重新整合教材,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重塑知识模块,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学习起来当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只有我们要立足课本,重视史料阅读,有效整合学科知识,树立整体历史文明观念,有效的將历史知识衔接起来,才能达到以点带面的,由表及里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学科互动,利用史料互补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史料的阅读,其实就是学生在史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而大多史料多为文言文,这就需要学生有深厚的文言文基础。所以带领学生阅读史料,完全可以基于语文教学层面,注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的借鉴,抓住关键实词和虚词,准确获取学科信息。同时还要注重学科互补性,历史学科并非独立存在的,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的同时,往往也会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比如必修3《辉煌灿烂的文学》和《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两课中分别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书画戏曲艺术的发展做了系统阐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跨学科操作,它们在一定程度程度上补充了语文学科对古代文学发展的知识空白,语文课堂对某一阶段具体文学体裁的讲述又具体了本课的知识。这种学科之间史料的互补性更说明了史料阅读对我们历史课堂的重要性。从学生的整体素养发展来看,各学科之间的有效互动和补充,可以在拓展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推动各学科共同发展。
(四)注重史料阅读运用价值,设置问题探究,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合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挖掘史料的最大价值,这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引入史料阅读的一个前提。因此,史料阅读的引入切忌走马观花,做表面文章,看似应用史料,实则走过场。史料阅读的运用必须在追求深度思考上做功夫,精选各类史料,有效压缩史料的数量,把有限的史料在有限的时间内挖掘透,注重把握课堂有效性和史料运用的有效性,这是史料阅读的一个核心内容。同时史料阅读也体现在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上,我们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成史料阅读的一个主要目的。首先,在教学设计中更要提前把史料和思考题有机融进教案之中,要坚持科学性,重点问题的设计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当成突破难点和重点内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史料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能最大化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整个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紧张活跃的思维状态之中,通过解答有关问题来完成史料和课本知识的学习。要有目标的指引学生在读懂弄通的基础上剖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中解读出有用信息,联系内容简明扼要的来解答题目。最后,问题的设计要重视多元性和开放性。所设问题要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理解,帮助学生多层次地观察历史,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史料阅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核心素养,更能使他們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可以说一堂有史料阅读的课堂教学无疑是一桌五味俱全的饕殄盛宴,它是我们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有力突破,也是我们“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真正是实现我们历史教学立足过去,把握现实,展望未来的本质体现,是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实践,是真正把学科知识转化为未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发展力量。
参考文献:
[1]吕思勉:国学知识大全,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510——513页。
[2]金丽君.依托研学实践活动,打造家国情怀底色[J].历史教学问题,2020第2期。
[3]杨军.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9(24):35。
[4]吕亚虎.论文字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教学问题,2020第3期。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 744500)